《大堡礁棘冠海星的治理取得重大突破》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mall
  • 发布时间:2018-09-29
  • 澳大利亚大堡礁第四次棘冠海星爆发始于2010年左右,爆发的海星食用珊瑚成为了珊瑚礁危机的主要原因,此次疫情沿着大堡礁向南延伸至汤斯维尔,预计将继续向南流动。

    澳大利亚海洋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Australian Institute of Marine Science)在大堡礁棘冠海星的治理中取得重大突破,开发了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来检测食用珊瑚的有害生物DNA,方法改进了对珊瑚礁有害的生物的早期监测,管理者能够更好更快的控制有害生物爆发。

    研究人员过去三年始终致力于检测浮游生物中海藻幼虫基因探针的开发,并且不断调整和修正,使其对监测成年棘冠海星更为灵敏。目前的技术不能监测到棘冠海星的早期爆发,主要是因为只能由潜水员在礁石上进行实地调查,一旦监测到疫情时,棘冠海星已经处于爆发阶段,因此监测结果耽误了人类进行早期干预的时间。过去的标准监测技术仅能识别珊瑚礁大约5%的害虫,而此种新方法利用了数字微流体PCR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明确并监测到是否存在更多有害生物的数量,可以计算珊瑚礁海水样本中的基因拷贝数。

    最近在大堡礁11个取样点上使用探测器取样,发现正在遭受棘冠海星爆发的地方可以检测出相应DNA。相比之下,棘冠海星已经爆发后的珊瑚礁中未监测到棘冠海星DNA,说明棘冠海星DNA主要来自于爆发前。

    文章发表在2018年9月12日的《Coral Reefs》杂志上,文章链接: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2Fs00338-018-1734-6。

    (鲁景亮 编译)

相关报告
  • 《中石油取得页岩气钻井技术重大突破》

    • 来源专题:油气开发与利用
    • 编译者:cncic
    • 发布时间:2017-11-24
    •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19日对外宣布, 顺利完钻四川省第一口 "勺型" 页岩气试验井。"勺型" 井技术可有效提高页岩气单井产量, 是中石油页岩气钻井技术的一项重大突破。记者从西南油气田公司了解到, 长宁H24-8井是四川省第一口 "勺型" 页岩气试验井, 位于宜宾市兴文县毓秀苗族乡。4月18日, 长宁H24-8井钻进至井深3890米顺利完钻, 水平段长1100米, 钻井周期69天, 最大反向位移635米。据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有关人员介绍, 一般的页岩气井为 "L" 型, 目前钻井技术成熟。"勺" 型井能实现尽可能大的水平段长度和储层接触面积、有效提高页岩气产量、但由于井眼轨迹及钻具受力复杂、钻井摩阻、扭矩较大、对钻完井集成工艺要求高、一直是目前的技术难题。通过组织科研院所联合攻关, 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钻具结构、井眼轨迹、钻井液等系列钻井技术方案, 确保方案、设计的科学性、可行性及指导性。同时, 强化过程跟踪和技术把关, 充分发挥地质、工程一体化管理优势, 强化井眼轨迹和地质层位过程跟踪, 及时优化调整轨迹、参数。
  • 《我国天然气勘探开发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 来源专题:油气开发与利用
    • 编译者:cncic
    • 发布时间:2017-11-24
    • 今天从科技部获悉: 自2008年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 专项实施以来, 我国海相和深层天然气勘探开发技术取得实质性突破, 发现和建成了一批大气田。我国天然气产量从2007年的677亿立方米, 快速上升至2016年的1371亿立方米, 成为世界第六大产气国。 国家能源局副局长李凡荣表示, 专项实施以来, 我国在陆上油气勘探、陆上油气开发、工程技术、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海外油气勘探开发和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等六大领域取得重大进展, 形成了6大技术系列、20项关键技术, 研制了13项重大装备, 建设了22项示范工程, 我国油气勘探开发进入了创新发展的新时代。专项技术总师、中国科学院院士贾承造表示, 专项实施以来, 我国天然气产业累计探明地质储量翻了一番, 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比由3%提升到6%, 十三五末将提升到8.3%至10%。为我国能源结构优化、环境改善作出重大贡献 贾承造表示, "十三五" 期间,将进一步加强天然气勘探开发理论技术攻关,不断攻克陆上深层、海洋深水和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的瓶颈技术,为保障国家天然气储产量稳定增长提供技术支撑,促进国家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