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点赞中煤新集公司煤炭清洁利用水平》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1-05
  • 近日

    央视《新闻直播间》

    《朝闻天下》

    连续聚焦报道

    位于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良山镇的

    我国首个

    清洁煤电与平价光伏协同项目

    中国大唐新余二期

    2×1000MW清洁高效煤电项目

    全容量投产

    我国首个清洁煤电与平价光伏协同项目全容量投产可满足约3300万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需求。

    10月24日,我国首个清洁煤电与平价光伏协同发展项目——中国大唐新余二期2号机组正式并网。至此,装机容量2台100万千瓦清洁高效煤电项目全容量投产发电。

    中国大唐新余二期2号机组位于江西省新余市,由2台100万千瓦煤电机组配套25万千瓦光伏电站对外送电,白天光伏和达到洁净排放标准的煤电共同发电,夜间煤电通过调峰补足光伏发电的缺口,实现清洁煤电与光伏协同发展,保障电力安全稳定供应。两台机组投产后,预计年发电量约95亿千瓦时,节约标煤20.88万吨/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4.29万吨/年,对进一步优化江西省电源点布局,增强江西特别是赣西地区的供电可靠性和稳定性,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据介绍,这套机组与传统的一次再热煤电机组相比,循环效率更高,煤耗更低。

    江西大唐新余第二发电公司总工程师吴伟表示,项目比传统火电项目每年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8万吨,相当于1600万棵树木一年的吸收量。

    除了先进高效的机组外,该项目还应用国家重点节能低碳技术,配合全封闭式输煤栈桥和储煤基地,实现燃煤封闭运输,把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 原文来源:https://www.in-en.com/article/html/energy-2335480.shtml
相关报告
  •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是根本出路》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3-25
    • 煤炭的未来必须走出一条清洁高效利用的新路。实现低碳化利用需要变革性技术创新。要依靠科技进步,着力推进煤炭安全、高效、绿色、智能化开采,清洁、高效、低碳、集约化利用。在控制煤炭退出节奏的同时,提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有助于保持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段时间,在石油、天然气供应危机倒逼下,不少西方国家重新向煤炭“求援”。德国宣布,让燃煤电厂处于待命状态。意大利宣称,可以重新开放7家燃煤电厂。法国和西班牙也因能源涨价出台了类似政策。实际上,2021年整个欧洲的煤电发电量都处于增长之中,逆转了长期下降趋势。作为曾经去煤化的“急先锋”,欧洲主要国家重启煤电,意义深远。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在3月22日召开的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工作专题座谈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再次强调,要坚持从国情实际出发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切实发挥煤炭的兜底保障作用,确保国家能源电力安全保供。要加强统筹谋划,聚焦重点领域,整合各方面资源,形成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合力。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要有力保障能源安全,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同样必须高质量做好煤炭这篇大文章。 我国能源禀赋具有“富煤贫油少气”的特点,已探明煤炭储量占我国化石能源的90%以上,占世界煤炭储量的33.8%。同时,我国煤炭产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煤炭在一次能源结构中仍处主导地位。考虑到煤炭生产消费数量大、比重高,大规模替代并不容易。因此,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如何利用好煤炭这一稳定、经济且自主保障程度较高的能源,对我国能源转型、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站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重大历史关头,用好煤炭至少能发挥三大效用:其一,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保持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增长。目前,我国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能源需求仍将保持增长。从目前的技术路线、资源禀赋、成本收益等方面综合来看,清洁能源尚无法在短时间内满足较高的电力消费增长。大幅压减煤炭消费虽能快速减碳,但对能源供需关系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在控制煤炭退出节奏的同时,提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有助于保持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 其二,为能源安全兜底。我国能源安全突出表现为油气安全,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分别高达70%、40%以上。受国际局势影响,2021年国际能源供应反复收紧、能源价格大幅波动,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刻不容缓。煤炭既是燃料也是工业原料,在今后较长时期内,煤炭仍是我国自主可控、具备储量优势的一次能源,也是我国确保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和国际能源市场话语权的根基,作为兜底保障能源的作用不可替代。 其三,保障新能源大规模发展。煤炭和新能源既是替代关系,也是辅助关系,关键看如何推动二者优化组合。新能源发电需要“看天吃饭”,大规模并网存在一定难度。未来,风电、光伏大规模入网消纳和电网稳定运行都离不开煤电的调峰匹配。 煤炭的主体地位短期内无法动摇,但并不能高枕无忧,煤炭的未来必须走出一条清洁高效利用的新路。煤炭本质上是高碳能源,实现低碳化利用需要变革性技术创新。要依靠科技进步,着力推进煤炭安全、高效、绿色、智能化开采,清洁、高效、低碳、集约化利用。 从利用环节来看,减少排放的一种方式是提高电厂效率,即用较少的燃料产生同样多的电力。应推动煤电机组节能提效升级和清洁化利用、开展煤电机组供热改造,以及加快实施煤电机组灵活性制造和改造。未来,CCUS(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的突破,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煤电的排放问题,帮助煤电摆脱碳排放目标的约束。 同时,对于冶金焦化、水泥建材和散煤燃烧等高耗煤领域,也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开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攻关,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示范工程建设,促进煤炭消费转型升级。 推动煤炭向原料利用转变也是一大思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近10多年来,随着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现代煤化工技术快速发展,煤炭作为工业原料属性越来越突出。将煤炭转化为工业原料,一般只有20%的二氧化碳排放到空气中。因此,要在水资源有保障、生态环境可承受的地区,开展煤制油、煤制天然气、低阶煤分质利用、煤制化学品等通用技术装备升级示范,支持在主要产煤地区建设大型煤化工产业园区,加强先进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充分发挥煤炭的原料功能,进一步拓宽煤炭利用方向、途径和范围。
  • 《煤炭业打造发展新优势》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8-09
    • 连日来,多地持续高温,迎峰度夏进入关键阶段。煤炭企业作为能源保供“压舱石”正开足马力保障供应。随着我国煤炭资源开发重心进一步西移,如何在稳产保供的同时,增强转型活力、打造发展新动能?对此,记者深入多家煤炭企业展开采访。   产业集中度提升 在内蒙古扎哈淖尔露天煤矿,整套输煤系统满负荷运转,入夏以来每天约有4.5万吨煤炭装车发往电厂;在甘肃华电煤业,7个自动化综合机械采煤工作面开足马力,平均每7分钟便有一辆运煤车从这里发出;在新疆哈密淖毛湖矿区,列车行驶在能源大动脉运输通道上,“疆煤外运”迎来高峰期。 近年来,煤炭产业开发布局开启深度调整,生产中心逐渐向资源禀赋好、竞争力强的地区和企业集中,产业布局不断向西部转移。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原煤产量超亿吨的省份共7个,其中,山西、陕西、内蒙古、新疆4省份原煤产量占全国的81.3%;新疆原煤产量约4.57亿吨,较2020年增长近2亿吨,“疆煤外运”突破1亿吨,已成为全国煤炭供应的新增长极。 根据《2023煤炭行业发展年度报告》,截至去年年底,全国煤矿数量减少至4300处左右,年产120万吨及以上的大型煤矿产量占全国的85%以上,比2020年提高5个百分点;建成年产千万吨级煤矿81处,核定产能每年13.3亿吨;在建千万吨级煤矿24处左右,设计产能每年3.1亿吨;年产30万吨及以下小型煤矿占全国比重下降至1%以下。 大型煤炭企业引领能力显著增强。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稳步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取得新突破。17家企业原煤产量超5000万吨,原煤产量合计约为26.9亿吨,占全国的57.1%;8家企业原煤产量超1亿吨,原煤产量合计21.4亿吨,占全国比重达45.4%。 “原来1万多处煤矿一年生产30多亿吨煤,现在4000多处煤矿能生产40多亿吨煤。”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纪委书记、新闻发言人张宏告诉记者,作为传统能源行业,提升产业集中度、优化产能布局是煤炭行业转型发展、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通过深入推进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淘汰落后产能,改变多、散、小的分布格局,煤炭产业集中度大幅提升,现代化大型矿井已成为产业主力军。 聚力转型升级 随着产业生产中心逐步西移,资源禀赋与体量规模并不占优势的煤炭企业如何应对转型之变? 来到四川省煤炭产业集团,首先要看的不是煤矿,而是机械装备厂。走进四川嘉华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用于急倾斜、大倾角煤层开采的智能综合采煤装备整齐排列。这是一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也是目前国内唯一能够设计并生产ZJ系列急倾斜液压支架的装备制造商。 川渝地区煤层薄、开采难度大,煤层与地面倾角最大可达78度,与西部大型矿井相比,在产量与作业方面并不占优势。此前,为增强地区能源保供能力,攻克大倾角、急倾斜综合开采一度是摆在技术人员面前的首要难题。 “曾经被逼出来的技术革新,如今已成为转型发展的全新赛道。”四川省煤炭产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昌润告诉记者,经过持续攻关,技术人员率先攻克了大倾角、急倾斜综合开采这一国际上的难题,并成功研制系列液压支架装备。 王昌润坦言,尽管川煤集团在资源禀赋上先天不足,但在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技术创新为企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高端装备制造成为延伸产业链、拓展价值链的全新赛道。目前,在全球现有煤炭储量中,大倾角、急倾斜煤层占比近35%,拥有巨大开采前景,装备市场需求广阔,川煤集团系列开采装备的研制也为全球提供了相应技术方案。 据介绍,2005年8月,为优化调整煤炭产业结构,四川省启动煤炭国企兼并重组,以攀枝花、广能、达竹、广旺、芙蓉5家矿务局和威远煤矿、川南煤业为基础,组建成立四川省煤炭产业集团。新组建的川煤集团以“传统能源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装备制造规模发展、医疗康养融合发展”为抓手,在煤炭生产经营之外,逐步构建起以非煤矿产、现代建筑、新能源、机械制造、医疗康养为支撑的产业联动融合发展体系。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梁嘉琨表示,进入新发展阶段,煤炭行业要高度重视产业布局优化、煤矿资源接续、老矿区转型发展等现实问题,突破煤矿开采条件制约,发挥产业链协同联动优势,推动实现产业结构变迁、发展动能转换和企业治理变革,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能源保障。 推进绿色化智能化 一张5G融合通信网,让身处地下矿井的工人定位清晰可见,在井下顺槽集控舱就可远程控制采煤机——在徐矿集团张双楼煤矿,智能化装备已融入煤矿开采及监管全领域、全过程,实现了“采煤不见煤”。作为首批国家智能化示范煤矿,张双楼煤矿目前已完成智能化采煤、智能化掘进、智能化辅助运输等项目建设,由“规模产量”向“质量效益”转变。 小小一块煤,在水和少量添加剂的作用下,经纳米化工艺处理,化身最小粒径达50纳米、具有储氢赋能特性的煤基纳米碳氢燃料。在火力发电领域,该燃料可大幅降低发电煤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在国能准能集团循环经济产业孵化基地,煤炭清洁利用有了新路径。 随着绿色化、智能化持续推进,煤炭行业逐渐告别过去“傻大黑粗”的形象,围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重塑产业新优势。 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司长李福龙表示,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既是重要的燃料,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煤炭行业统筹发展和安全,合理增加先进产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绿色智能发展成效显著。一方面,绿色开发技术广泛应用,矿山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过去10年,矿井水综合利用率、土地复垦率均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另一方面,智能化建设进入加速发展、纵深推进的新阶段。截至5月底,全国累计建成智能化采煤工作面1993个、智能化掘进工作面2232个,减人增安提效成效显著,重点煤矿企业智能化采煤工作面单班作业人员减少6人以上,劳动工效提高20%以上,煤炭生产方式实现重大转变。 清洁高效利用水平持续提升。截至去年年底,我国95%以上煤电机组实现了超低排放,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清洁煤电供应体系。同时,大力推进煤炭洗选能力建设,持续完善商品煤质量评价和管理标准,煤炭质量稳步提升。 煤层气即煤矿瓦斯,开发利用实现跃升发展。煤炭行业持续推进煤矿瓦斯综合治理,煤层气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目前已建成沁水盆地、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两大产业基地。2023年全国煤层气产量为117.7亿立方米,较10年前增长近3倍,成为天然气供应的有力补充,经济、社会、生态等综合效益进一步显现。 “建设现代化煤炭产业体系,关键在深化新一代数智技术、绿色技术与传统煤炭产业融合发展,以智能化变革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梁嘉琨表示,要立足打造煤炭经济增长新引擎,构建煤炭产业与高端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服务业、数字经济等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性和竞争力。(经济日报记者 王轶辰 纪文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