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点赞中煤新集公司煤炭清洁利用水平》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1-05
  • 近日

    央视《新闻直播间》

    《朝闻天下》

    连续聚焦报道

    位于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良山镇的

    我国首个

    清洁煤电与平价光伏协同项目

    中国大唐新余二期

    2×1000MW清洁高效煤电项目

    全容量投产

    我国首个清洁煤电与平价光伏协同项目全容量投产可满足约3300万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需求。

    10月24日,我国首个清洁煤电与平价光伏协同发展项目——中国大唐新余二期2号机组正式并网。至此,装机容量2台100万千瓦清洁高效煤电项目全容量投产发电。

    中国大唐新余二期2号机组位于江西省新余市,由2台100万千瓦煤电机组配套25万千瓦光伏电站对外送电,白天光伏和达到洁净排放标准的煤电共同发电,夜间煤电通过调峰补足光伏发电的缺口,实现清洁煤电与光伏协同发展,保障电力安全稳定供应。两台机组投产后,预计年发电量约95亿千瓦时,节约标煤20.88万吨/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4.29万吨/年,对进一步优化江西省电源点布局,增强江西特别是赣西地区的供电可靠性和稳定性,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据介绍,这套机组与传统的一次再热煤电机组相比,循环效率更高,煤耗更低。

    江西大唐新余第二发电公司总工程师吴伟表示,项目比传统火电项目每年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8万吨,相当于1600万棵树木一年的吸收量。

    除了先进高效的机组外,该项目还应用国家重点节能低碳技术,配合全封闭式输煤栈桥和储煤基地,实现燃煤封闭运输,把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 原文来源:https://www.in-en.com/article/html/energy-2335480.shtml
相关报告
  •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是根本出路》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3-25
    • 煤炭的未来必须走出一条清洁高效利用的新路。实现低碳化利用需要变革性技术创新。要依靠科技进步,着力推进煤炭安全、高效、绿色、智能化开采,清洁、高效、低碳、集约化利用。在控制煤炭退出节奏的同时,提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有助于保持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段时间,在石油、天然气供应危机倒逼下,不少西方国家重新向煤炭“求援”。德国宣布,让燃煤电厂处于待命状态。意大利宣称,可以重新开放7家燃煤电厂。法国和西班牙也因能源涨价出台了类似政策。实际上,2021年整个欧洲的煤电发电量都处于增长之中,逆转了长期下降趋势。作为曾经去煤化的“急先锋”,欧洲主要国家重启煤电,意义深远。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在3月22日召开的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工作专题座谈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再次强调,要坚持从国情实际出发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切实发挥煤炭的兜底保障作用,确保国家能源电力安全保供。要加强统筹谋划,聚焦重点领域,整合各方面资源,形成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合力。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要有力保障能源安全,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同样必须高质量做好煤炭这篇大文章。 我国能源禀赋具有“富煤贫油少气”的特点,已探明煤炭储量占我国化石能源的90%以上,占世界煤炭储量的33.8%。同时,我国煤炭产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煤炭在一次能源结构中仍处主导地位。考虑到煤炭生产消费数量大、比重高,大规模替代并不容易。因此,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如何利用好煤炭这一稳定、经济且自主保障程度较高的能源,对我国能源转型、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站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重大历史关头,用好煤炭至少能发挥三大效用:其一,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保持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增长。目前,我国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能源需求仍将保持增长。从目前的技术路线、资源禀赋、成本收益等方面综合来看,清洁能源尚无法在短时间内满足较高的电力消费增长。大幅压减煤炭消费虽能快速减碳,但对能源供需关系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在控制煤炭退出节奏的同时,提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有助于保持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 其二,为能源安全兜底。我国能源安全突出表现为油气安全,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分别高达70%、40%以上。受国际局势影响,2021年国际能源供应反复收紧、能源价格大幅波动,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刻不容缓。煤炭既是燃料也是工业原料,在今后较长时期内,煤炭仍是我国自主可控、具备储量优势的一次能源,也是我国确保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和国际能源市场话语权的根基,作为兜底保障能源的作用不可替代。 其三,保障新能源大规模发展。煤炭和新能源既是替代关系,也是辅助关系,关键看如何推动二者优化组合。新能源发电需要“看天吃饭”,大规模并网存在一定难度。未来,风电、光伏大规模入网消纳和电网稳定运行都离不开煤电的调峰匹配。 煤炭的主体地位短期内无法动摇,但并不能高枕无忧,煤炭的未来必须走出一条清洁高效利用的新路。煤炭本质上是高碳能源,实现低碳化利用需要变革性技术创新。要依靠科技进步,着力推进煤炭安全、高效、绿色、智能化开采,清洁、高效、低碳、集约化利用。 从利用环节来看,减少排放的一种方式是提高电厂效率,即用较少的燃料产生同样多的电力。应推动煤电机组节能提效升级和清洁化利用、开展煤电机组供热改造,以及加快实施煤电机组灵活性制造和改造。未来,CCUS(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的突破,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煤电的排放问题,帮助煤电摆脱碳排放目标的约束。 同时,对于冶金焦化、水泥建材和散煤燃烧等高耗煤领域,也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开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攻关,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示范工程建设,促进煤炭消费转型升级。 推动煤炭向原料利用转变也是一大思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近10多年来,随着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现代煤化工技术快速发展,煤炭作为工业原料属性越来越突出。将煤炭转化为工业原料,一般只有20%的二氧化碳排放到空气中。因此,要在水资源有保障、生态环境可承受的地区,开展煤制油、煤制天然气、低阶煤分质利用、煤制化学品等通用技术装备升级示范,支持在主要产煤地区建设大型煤化工产业园区,加强先进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充分发挥煤炭的原料功能,进一步拓宽煤炭利用方向、途径和范围。
  • 《张宏:扎实做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这篇大文章》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7-07
    •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煤炭安全高效与清洁低碳利用作出重要指示,多次在地方考察调研中看煤炭,看与煤炭相关的重大工程项目、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地区转型升级和重要科研创新成果。特别是2016年考察神华宁煤400万吨煤制油项目、2021年考察国家能源集团榆林化工公司以及今年初到山西考察时,总书记都对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作出了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为推动能源革命,促进煤炭安全高效生产与清洁低碳利用提供了根本遵循。 2021年11月1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设立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促进绿色低碳发展。今年6月28日,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在山西调研并主持召开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题座谈会,强调要统筹做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这篇大文章。 煤炭上下游行业企业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战略部署,深刻领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聚焦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重大示范工程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10年来,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培养和汇聚了一批高水平创新人才,支撑了煤炭产业持续向安全高效、清洁低碳方向发展;全国煤矿数量由1.5万处减少到不足5000处,大型现代化煤矿产量比重由65%左右提高到85%左右,煤矿百万吨死亡率由0.374下降到0.044,原煤入选(洗)率由55.4%提高到71.7%;随着大数据、5G技术与煤矿现代化装备技术融合发展,煤矿智能化建设加快发展,全国煤炭安全稳定供应保障能力大幅提高。 10年来,我国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清洁高效煤电供应体系。截至2021年底,全国建成投运11.1亿千瓦燃煤发电机组,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46.6%、发电量占60%;燃煤机组全部完成了超低排放和节能技术改造,大气污染物超低排放标准高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燃煤发电已不再是我国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10年来,我国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现代煤化工技术体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炭直接液化、间接液化等成套关键技术示范取得成功,自主研发建设的世界首套百万吨级煤炭直接液化装备,实现了长周期安全稳定运行,成为保障我国能源安全重要战略途径和可靠的技术储备;开发的多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低成本煤气化技术,彻底摆脱了大型煤炭气化技术与装备长期依赖引进的局面;建成了世界上首套规模最大的煤制烯烃工业化生产装置,实现了煤炭由燃料向工业原料转变的重大突破。目前,我国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煤制天然气等技术及装备制造均实现了产业化和商业化运营,基本建立起了完整的现代煤化工技术与产业创新发展体系。 回顾过去成就斐然,展望未来任重道远,推动煤炭安全高效清洁低碳利用还需凝心聚力,砥砺前行。 一是坚定不移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以最直接最现实的途径助力实现“双碳”战略目标。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特点,决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的地位还难以改变。破解“双碳”战略硬目标与煤炭消费硬需求的关系问题,还要从煤炭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系统布局,统筹推动煤炭科学开发、安全生产、清洁加工、绿色储运、高效转化和低碳利用,不断提高煤炭安全高效生产和清洁低碳利用水平,以最直接最现实的途径直达“双碳”战略目标。 二是坚定不移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以最有效最可靠的举措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稳定供应。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质量提高都需要安全稳定的能源支撑。短期内我国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仍将占50%以上,维护国家能源安全,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积极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国际能源格局重构,必须立足国情,发挥煤炭兜底保障作用,推动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三改联动”,推动先进燃煤发电、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等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示范工程建设,以最有效最可靠的技术和工艺不断降低单耗、提高煤炭效率,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稳定供应。 三是坚定不移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以绿色低碳技术支撑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加快发展。截至今年5月底,我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11.6亿千瓦,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47.9%、发电量占30%。由于水电、风电、光伏等均受气候、区域等因素影响,随机性、波动性、不稳定性大,在大规模储能技术还不成熟情况下,应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以清洁煤电作为稳定的调峰电源,支撑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发尽发、充分发挥作用,实现化石能源清洁利用与新能源耦合发展,不断拓展新能源发展空间。 四是坚定不移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以碳科学创新促进煤炭由燃料向工业原料转变。煤炭是以碳元素为骨架的复杂组分构成的有机体,既是传统燃料,也是重要工业原料。一方面,要依托“清洁煤电+CCUS”技术,推进煤炭低碳化利用,加大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关键技术攻关与工程示范,不断提升CO?大规模低能耗捕集、资源化利用与可靠封存技术水平,不断探索低成本处理途径。另一方面,要依托我国现代煤化工技术与产业化优势,支持碳科学理论创新与关键技术攻关,重点以CO?催化转化制甲醇等碳转化技术为突破口,组织实施CO?再能源化和资源化利用工程,实现碳循环利用和零碳排放,推动煤炭由燃料向燃料与工业原料并重转变。(作者: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纪委书记、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张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