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Geoscience》揭示全球第三大洋底高原–沙茨基海隆的成因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10-07
  • 近日,中国科学院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林间院士团队联合国际科学家,在全球第三大洋底高原——西太平洋沙茨基海隆的成因机制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揭示地幔柱与洋中脊相互作用是其形成的主控因素。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地球科学》(Nature Geoscience)上。副研究员张旭博为论文第一作者,研究员张锦昌和院士林间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此外,《自然·地球科学》同步发表该成果的研究简报(Research Briefing)。

    洋底高原是海底大范围的地形隆起区,是大规模岩浆活动的产物,属于海洋里的大火成岩省(Large Igneous Province),对地球气候演变、生物灭绝等事件具有重要影响。长期以来,有关洋底高原的成因机制一直存在争议,主要有两个观点:(1)“地幔柱模型”认为洋底高原由起源于地幔深部的高温地幔柱引起的大规模岩浆活动形成;(2)“板块模型”则认为洋底高原是由板块扩张诱发的非均一地幔物质上涌减压熔融形成,无需明显温度异常。

    西太平洋的沙茨基海隆,作为全球第三大洋底高原,形成于洋中脊三联点区域,被视为研究洋底高原成因机制的最佳区域之一(图1)。综合分析多学科观测数据,研究人员建立了地球动力学和地球化学耦合模型,定量地研究了形成沙茨基海隆所需的地幔条件。研究发现,地幔柱模型和板块模型的结果与观测数据不符,只有地幔柱与洋中脊相互作用模型才能很好地解释研究区的构造岩浆活动特征。

    结合沙茨基海隆的形成过程,研究团队提出地幔柱与洋中脊相互作用的两步曲模式。第一阶段,地幔柱头与周围地幔发生强烈混合,洋中脊处发生大规模岩浆活动,岩浆成分与浅部亏损地幔的地球化学特征相似,形成如西南端的大塔穆火山(Tamu)。第二阶段,地幔柱尾与周围地幔的混合作用减弱,洋中脊处仍能形成较厚的洋壳,但岩浆成分与深部富集地幔的地球化学特征相似,如东北端的帕帕宁海岭(Papanin Ridge),在地球上其他热点如冰岛、亚速尔和加拉帕戈斯也发现类似现象。本研究对于揭示全球洋底高原的成因、了解地幔柱的时空演化过程及其与洋中脊的相互作用机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对这一研究成果,美国海洋地球物理学家Jennifer Georgen教授认为“作者们解决了大火成岩省地球动力学领域长期存在的问题,即沙茨基海隆形成时地幔的热化学状态。这一重要结果将引起海洋地球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自然·地球科学》期刊主编Tamara Goldin博士总结道“本文评估了有关洋底高原成因的地幔柱模型和板块模型,并以沙茨基海隆为例,揭示类似的洋底高原是由地幔柱与洋中脊的相互作用形成”。

    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项目等的联合资助。

    研究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1-023-01286-0

    研究简报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1-023-01289-x

  • 原文来源:http://www.scsio.cas.cn/news/kydt/202310/t20231003_6889660.html
相关报告
  • 《俯冲带板块熔融与岛弧岩浆活动成因机制获揭示》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6-06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王志和林间研究团队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高温高压研究团队合作,在俯冲带板块熔融与岛弧岩浆活动成因机制上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构造地球物理》杂志上。 俯冲带是地球深部与表层物质和能量交换、多圈层相互作用的关键地带。揭示与流体作用相关的岛弧岩浆活动和俯冲洋壳熔融的成因机制是认识和理解地球内部水循环和俯冲带地表协同演化的重要内容,其研究成果将为揭示灾害性火山活动机制(如2022汤加火山喷发)和防灾减灾提供重要参考信息。 研究人员多角度阐明了日本东北俯冲带俯冲洋壳部分熔融和岛弧岩浆活动与俯冲板片脱水、矿物岩石组分差异和上地幔热结构变化的制约机制,发现俯冲带岛弧岩浆活动和俯冲洋壳部分熔融同时受控于俯冲板块脱水、地幔楔矿物岩石成分和俯冲带温度场,而不是仅仅由温度场或以上其中单一参数决定的。 为了揭示俯冲带深部岩浆活动与洋壳部分熔融的成因机制,研究人员收集了日本东北俯冲带的42万多条海-陆联测纵-横波地震走时数据对,获得了该俯冲带的高精度三维多参数深部结构。综合考虑俯冲带上地幔不同矿物岩石成分和流体含量的影响,研究发现日本东北俯冲带的上地幔,矿物橄榄岩可能与深部岩浆活动和俯冲洋壳的部分熔融密切相关,同时也和俯冲带的温度场有关。 该研究成果不仅阐明了日本东北俯冲带深部岩浆活动、洋壳熔融与流体作用、矿物岩石成分和温度场的内在联系和制约机制,同时,也为认识全球其它俯冲带的岩浆作用和流体活动与矿物岩石组成和温度场的关系提供了参考模型。 本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实验室引进人才重点专项项目和中国科学院项目的资助。
  • 《中国科学院海洋所首次揭示西太平洋卡洛琳高原组成和成因》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03-21
    • 近日,国际地学期刊Chemical Geology在线刊发了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张国良课题组最新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了西太平洋卡洛琳脊是一个火山活动形成的洋底高原,综合年代学和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卡洛琳洋底高原和东部海山链系统形成于同一个来自下地幔的地幔柱。 自近半个世纪前“地幔柱假说”提出后,常被用来解释巨大洋底高原和一系列有年龄序列的海山链成因。但是,地球上的海山链和洋底高原大多单独存在,一直没有证据显示存在二者成因相连的现象。实际上,北半球太平洋除夏威夷海山链以外,由正在活动的热点形成的还有一个卡洛琳海山链。与黄帝岭-夏威夷海山链不同的是,卡洛琳海山链西端连接一个巨大的卡洛琳隆起,直径约600km,位于马里亚纳岛弧南端、雅浦岛弧以东的三角区,由东、西卡洛琳脊组成。卡洛琳隆起对西太平洋岛弧系统演化有重要影响,改变了马里亚纳-雅浦岛弧系统的构造演化轨迹,目前正以极低速率(<6 mm/yr)向雅浦海沟汇聚。尽管DSDP 57站曾在东卡洛琳脊北侧获得几块玄武岩,但是卡洛琳隆起整体的地质学性质和年代都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张国良研究团队2015年通过“科学”号考察船对卡洛琳隆起主体不同部位进行了拖网基岩采样,获得样品主要为拉斑玄武岩,以及少量碱性玄武岩,并对样品进行了详细的年代学、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获得的拉斑玄武岩微量元素与原始地幔的分布形式总体相似,与Ontong Java和冰岛玄武岩也非常相似,碱性玄武岩在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组成上则与东部海山链玄武岩几乎重叠。这些结果证明卡洛琳隆起是一个中等尺度的洋底高原(大火成岩省)。 放射性年代学结果显示,这些拉斑玄武岩形成于15-24Ma之间,明显老于东部卡洛琳海山链(1-12Ma)。构造恢复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均显示,卡洛琳高原形成于卡洛琳海盆扩张时期的扩张中心附近,导致其与冰岛玄武岩组成相似。获得碱性玄武岩年龄为约8Ma,这与Ontong Java、Hikurangi等典型洋底高原主体形成后出现的碱性火山活动相似,地球化学对比结果显示与东部卡洛琳海山链玄武岩可能来自同一个源区类型。 实际上,卡洛琳海山链最年轻的洋岛(科斯雷岛)年龄只有1-3Ma,在造盾期只出现碱性玄武岩。与夏威夷热点相似的是,科斯雷下部也有一个深达核幔边界的低剪切波速异常(属于太平洋低剪切波速异常区);科斯雷火山岩异常高的3He/4He比值,这也符合下地幔来源的特征。板块构造恢复也显示,在25-30Ma时卡洛琳热点位于雅浦海沟以东的卡洛琳高原附近。值得注意的是,卡洛琳高原碱性火山岩形成时代较晚,可能与地幔柱低程度富CO2熔体交代岩石圈后的重新熔融有关。综合研究认为:卡洛琳海山系统形成于一个中等尺度的初始地幔柱,形成卡洛琳洋底高原主体后,随板块运动顺序形成了东部的海山链,由于岩浆量逐渐减少、火山岩碱性也逐渐增强,这些均说明卡洛琳系统是一个短周期(相对夏威夷链)的地幔柱。该成果对于揭示西太平洋板块构造演化、洋底高原成因环境以及地幔柱本质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