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Geoscience》揭示全球第三大洋底高原–沙茨基海隆的成因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10-07
  • 近日,中国科学院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林间院士团队联合国际科学家,在全球第三大洋底高原——西太平洋沙茨基海隆的成因机制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揭示地幔柱与洋中脊相互作用是其形成的主控因素。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地球科学》(Nature Geoscience)上。副研究员张旭博为论文第一作者,研究员张锦昌和院士林间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此外,《自然·地球科学》同步发表该成果的研究简报(Research Briefing)。

    洋底高原是海底大范围的地形隆起区,是大规模岩浆活动的产物,属于海洋里的大火成岩省(Large Igneous Province),对地球气候演变、生物灭绝等事件具有重要影响。长期以来,有关洋底高原的成因机制一直存在争议,主要有两个观点:(1)“地幔柱模型”认为洋底高原由起源于地幔深部的高温地幔柱引起的大规模岩浆活动形成;(2)“板块模型”则认为洋底高原是由板块扩张诱发的非均一地幔物质上涌减压熔融形成,无需明显温度异常。

    西太平洋的沙茨基海隆,作为全球第三大洋底高原,形成于洋中脊三联点区域,被视为研究洋底高原成因机制的最佳区域之一(图1)。综合分析多学科观测数据,研究人员建立了地球动力学和地球化学耦合模型,定量地研究了形成沙茨基海隆所需的地幔条件。研究发现,地幔柱模型和板块模型的结果与观测数据不符,只有地幔柱与洋中脊相互作用模型才能很好地解释研究区的构造岩浆活动特征。

    结合沙茨基海隆的形成过程,研究团队提出地幔柱与洋中脊相互作用的两步曲模式。第一阶段,地幔柱头与周围地幔发生强烈混合,洋中脊处发生大规模岩浆活动,岩浆成分与浅部亏损地幔的地球化学特征相似,形成如西南端的大塔穆火山(Tamu)。第二阶段,地幔柱尾与周围地幔的混合作用减弱,洋中脊处仍能形成较厚的洋壳,但岩浆成分与深部富集地幔的地球化学特征相似,如东北端的帕帕宁海岭(Papanin Ridge),在地球上其他热点如冰岛、亚速尔和加拉帕戈斯也发现类似现象。本研究对于揭示全球洋底高原的成因、了解地幔柱的时空演化过程及其与洋中脊的相互作用机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对这一研究成果,美国海洋地球物理学家Jennifer Georgen教授认为“作者们解决了大火成岩省地球动力学领域长期存在的问题,即沙茨基海隆形成时地幔的热化学状态。这一重要结果将引起海洋地球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自然·地球科学》期刊主编Tamara Goldin博士总结道“本文评估了有关洋底高原成因的地幔柱模型和板块模型,并以沙茨基海隆为例,揭示类似的洋底高原是由地幔柱与洋中脊的相互作用形成”。

    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项目等的联合资助。

    研究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1-023-01286-0

    研究简报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1-023-01289-x

  • 原文来源:http://www.scsio.cas.cn/news/kydt/202310/t20231003_6889660.html
相关报告
  • 《Nature Geoscience: 定量揭示近50年大气CO2升高对陆地碳汇增加的贡献》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9-09-04
    • 陆地生态系统吸收了约三分之一的人类活动累计CO2排放量,减缓了气候变暖。1960年代以来,全球陆地碳汇增加了近一倍,对气候变暖的减缓作用持续增强。大气CO2升高是陆地碳汇变化的重要驱动因子之一。但是,CO2对陆地碳汇施肥效应的定量估计仍不明确。难点在于,多模型间全球尺度结果差异较大,而野外CO2施肥实验观测局限于站点尺度。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生态系统功能与全球变化团队结合多个陆地生态系统模型模拟结果和野外CO2施肥实验观测结果,并构建植被-土壤碳库周转理论模型(two-box-model),分析了1959-2010年大气CO2升高对北温带和全球陆地碳汇变化的作用。研究发现,北温带陆地碳汇对CO2升高的敏感性为0.64 ± 0.28 PgC yr-1 [100 ppm]-1(图1)。与此相比,碳-氮耦合模型均值低估。就全球尺度而言,1960年代至2000年代,CO2升高对陆地碳汇增加的贡献为2.01 ± 1.06 PgC yr-1。这意味着, CO2升高是同期全球陆地碳汇增加(1.2 PgC yr-1)的主因。本研究为定量理解陆地碳汇变化的归因提供了重要科学支撑,亦为模型和控制实验相结合解决全球变化对陆地碳循环影响相关科学问题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该研究成果以“Field-experiment constraints on the enhancement of the terrestrial carbon sink by CO2 fertilization”为题发表于《自然-地球科学》(Nature Geoscience)杂志(DOI:10.1038/s41561-019-0436-1)。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刘永稳副研究员为第一作者、朴世龙教授为通讯作者。本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专项等资助。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1-019-0436-1
  • 《南海西部深水海底水道的形成和演化机制获揭示》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1-12-29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OMG)研究员李伟的海底地貌与沉积动力学研究团队,创新性地揭示了海底麻坑链在深水洋流动力作用下演化为海底水道的成因机制。相关研究成果以“Incision of submarine channels over pockmark trains in the South China Sea”为题发表在美国地球物理学会(AGU)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地球物理研究快报》)上,李伟研究员为该文章的通讯作者,喻凯琦博士研究生为第一作者,合作作者包括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詹文欢、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吴时国等。 广袤无边的海底发育着众多的“海底河流”,其在海洋地质学上被称为“海底水道(Submarine Channel)”。这些海底水道既是洋流动力将海底物质向深海搬运的重要通道,又是沉积物和海洋蓝碳储集的重要场所。因此研究它们的形成和演化机制在深海沉积过程、海底地貌演化、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海洋蓝色碳汇和深水“源-汇”系统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社会经济价值。近年来,海底水道的“起源”、“发育”和“消亡”成了众多海洋地质研究学者争相关注的热点问题。南海西部发育有众多海底水道,了解这些海底水道的形成机理和演化过程,能够有效揭示南海西部的深水沉积过程。 研究人员利用海底多道反射地震资料和高分辨率多波束测深数据,在南海西部识别出覆盖面积约9000 km2的海底水道系统。这些海底水道根据其展布方向可分为垂直等深线水道(Across-slope Channel)和平行等深线水道(Along-slope Channel),而根据其地貌形态又可分为“不成熟水道”、“过渡水道”和“成熟水道”。基于沉积物岩心和海底洋流观测等证据,研究人员对水道系统的地貌形态、内部结构、沉积物特征及水动力环境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显示这些水道系统的发育归因于重力流和底流两种动力机制。重力流和底流分别垂直和平行等深线流动,对研究区广泛发育的海底“麻坑链”进行改造,从而形成了不同展布方向的两类水道。该研究还揭示了深水水道从开始发育到成熟一共经历了麻坑链、不成熟水道和成熟水道三个阶段。 该研究不仅提出了海底麻坑链在底流作用下形成海底水道的发育机理,而且进一步揭示了这些水道在重力流和底流耦合作用下的地貌演化过程,为全球海底地貌学家今后解释海底水道的形成和演化历史提供了新的思路。 该研究得到了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人才团队引进重大专项(GML2019ZD0104)、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2020B1515020016)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1876054) 的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https://agu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29/2021GL092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