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研究人员揭示生活在南太平洋环流的微生物种群》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19-07-15
  • 南太平洋环流是一片海洋沙漠。然而,由于其规模巨大,栖息在南太平洋环流的微生物也对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做出了巨大贡献。来自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海洋微生物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对南太平洋环流的微生物群落进行了全面调查,通过开发一种新工具对海洋中微生物进行船上分析。

    南太平洋的中部远离陆地。太阳辐照度非常高,达到了标记为“极端”的紫外线指数。没有灰尘颗粒或来自陆地的流入物,导致了这里的水营养物浓度极低,也因此被称为“超低营养”。含有叶绿素的浮游植物(微小藻类)仅在深度超过一百米的地方被发现,这使得南太平洋海面水域成为世界上最清澈的水域。由于南太平洋环流地处偏远,规模巨大(涵盖3700万平方公里),因此这里也是目前研究最少的地区之一。

    尽管其地理位置非常遥远,但是卫星和现场测量表明,生活在南太平洋环流(SPG)水域的微生物对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有着巨大贡献。由马克斯·普朗克海洋微生物研究所带领的一组研究人员,乘坐德国研究船“桑恩号”进行了为期六周的考察,他们从智利穿越SPG,航行了7000公里,最终抵达新西兰。在这个过程科学家们对偏远海域20至5000米深处的微生物种群进行了采样,收集了数百个样本。

    经过研究,他们发现南太平洋地表水中的细胞比大西洋的海洋环流少了大约三分之一,这可能是有史以来在海洋表层海水测得的最低的细胞数量。另外科学家们也发现,在SPG的微生物群与在其他营养贫乏的海洋区域的微生物大部分是相似的(如原绿球藻,SAR11、SAR86和SAR116)。但是在光线充足的地表水域中也出现了一个以前只在深水区出现的微生物:AEGEAN-169。

    科学家Reintjes和她的同事在SPG中发现了明显的微生物垂直分布模式,微生物群体的构成随着深度变化很大,这与光的可用性直接相关。但是令人惊讶的是,主要的光合生物前氯球菌,在浅水域的数量相当少,在水深100至150米出现的频率更高。另外,AEGEAN-169在中央环流的地表水域中特别多。而目前为止,AEGEAN-169仅在500米左右的水深的水域中被报道。科学家Reintjes指出这是一种有趣的潜在适应能力,它们可以适应超低营养的水域和高太阳辐照度。科学家们认为这个群体中可能存在多种生态物种,也表示将进行进一步的宏基因组研究,以检验它们在SPG的大多数贫营养水域中的重要性。

    目前的研究是通过一种新开发的方法实现的,该方法使科学家能够在采集后立即分析样品。他们开发了一种新型的板载分析管道,使研究人员能够在短短35小时内对沿途的有机样本进行分析,掌握它们的相关信息。该管道将新一代测序与原位荧光杂交和自动细胞计数相结合,能够用于高效、经济、基于现场的综合微生物群落分析,它允许微生物生态学家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取样,从而进一步了解关键微生物的多样性和代谢能力。

    (编译 刁何煜)

    图片源自网络

  • 原文来源:https://www.mpi-bremen.de/en/Remote-but-remarkable-Illuminating-the-smallest-inhabitants-of-the-largest-ocean-desert.html
相关报告
  • 《美研究人员在太平洋发现依赖砷呼吸的微生物》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9-05-21
    • 对大多数生物来说,砷是一种致命毒素。但最近一项研究表明,在太平洋的大面积区域,微生物正在依赖砷进行呼吸。华盛顿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发现,这种古老的生存策略仍在海洋环境的低氧区发挥作用。研究结果已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海洋科学部的项目主任Mike Sieracki提到,这项研究表明,关于海洋中的生命如何与砷等元素相互作用,还有许多秘密有待发现。研究人员应用最先进的基因组测序方法揭示了这些新的代谢过程。 科学家们分析了一个几乎没有氧气的海域海水样本,在这里海洋生物被迫寻找其他的生存策略。海洋学家Gabrielle Rocap提到,早就知道海洋中的砷含量很低,但是有机体利用砷来生存,这是一种全新的海洋新陈代谢策略。 研究团队对在热带太平洋科考航行过程中采集到的样本进行研究,通过DNA分析发现了利用砷基分子获取能量的两种遗传途径。这两种途径利用了砷的两种形式。科学家们相信这些途径存在于两种以不同形式来回循环砷的有机体中。砷呼吸微生物可能占这些水域微生物总数的不到1%。这些微生物可能与温泉和陆地上某些受污染的地方发现的砷呼吸微生物有着遥远的联系。 (王琳 编译) 图片源自网络
  • 《研揭示深洋流如何塑造南太平洋的微生物生命》

    • 来源专题:深海资源开发
    • 编译者:徐冰烨
    • 发布时间:2025-07-14
    • 《科学》杂志上的一项突破性研究揭示了深洋流——被称为全球翻转环流——如何在塑造南太平洋微生物生命的多样性和功能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这项研究由来自J的科学家领导。克雷格文特研究所(JCVI)、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提供了迄今为止最详细的遗传地图,说明海洋生物群落如何通过海水的物理运动构建。 研究主要作者Bethany Kolody说,风和风暴只达到约500米(1,640英尺),约占4000米(13,125英尺)总海洋深度的八分之一,她是斯克里普斯海洋学的毕业生,目前是加州的博士后研究员。在地表以下500米以上,水流由水温和盐度的差异驱动,这影响了水的密度,形成了全球翻转环流。这种循环就像传送带一样,将水及其中的微生物输送到遥远的距离和深处。 Kolody说:“到目前为止,还不清楚这些水体是否也是独特的微生物生态系统。”“我们现在可以用一个响亮的'是的'来回答这个问题。” 研究小组沿着从南太平洋复活节岛到南极洲的横截面收集了300多个水样,该横跨整个海洋深度。他们使用先进的元基因组学和元条码技术,重建了300多种微生物的基因组,并使用一种高分子指纹技术识别了数以万计的微生物物种,该技术研究了高度保守的基因——原核生物的16S rRNA基因(包括细菌和古菌)和真核生物的18S rRNA基因。 他们的发现揭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模式:在海洋表面以下约300米(1000英尺)的区域,微生物多样性急剧增加,他们称之为“原核系统”。这层类似于pycnocline(密度快速变化的区域),标志着从低多样性的地表水到深海丰富的微生物群落的过渡。 该研究于7月10日发布,确定了六个不同的微生物“队列”,其中三个对应于深度,另外三个对应于主要水体:南极海底水、上环极深水和古代太平洋深水。每个队列都含有独特的微生物物种和功能基因,由水的温度、压力、营养水平和年龄塑造。 例如,南极海底水队列包括适应寒冷高压环境的微生物,其基因有助于保持膜流动性和抵抗氧化应激。相比之下,古老的水队列——在1000年或更长时间内没有见过地表的缓慢循环水中发现——宿主的微生物具有基因,使基因能够在低氧环境中生活,并分解复杂的低能量的碳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