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WE首个惯性就绪电池储能系统在荷兰投入商业运营》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6-17
  • 6月16日,RWE首个惯性就绪电池储能系统(BESS)已在其位于荷兰穆尔代克的发电厂正式投入商业运营,这是中欧电网中首个投入运营的此类系统。


    该电池储能系统装机容量为7.5兆瓦(MW),储能容量达11兆瓦时(MWh)。凭借高响应度控制技术和具有电网形成功能的逆变器,该系统能够在几毫秒内提供或吸收电力,为稳定电网提供助力,这种服务被称为惯性。


    随着可再生且波动性能源产生的电力占比增加,维持电网稳定变得愈发困难。在此过程中,惯性起着关键作用,它是电网中可用的最快平衡能源。以往,惯性主要由涡轮机的旋转质量提供,例如燃煤发电厂中的涡轮机。


    RWE Generation SE首席执行官Nikolaus Valerius表示:“我们位于穆尔代克的最新电厂表明,超高速电池储能系统能够提供曾经仅由传统发电厂提供的电网服务——惯性。随着大型化石燃料发电厂逐步淘汰,我们需要越来越多此类系统来稳定电网。”


    据悉,穆尔代克电池储能系统(BESS)是OranjeWind项目的一部分。该项目由RWE及其合作伙伴道达尔能源公司(TotalEnergies)在荷兰海岸附近联合开发,属于海上风电项目。该电厂采用先进的磷酸铁锂(LFP)技术,并结合超高速逆变器,成为RWE大幅扩展其全球电池储能系统(BESS)容量计划的蓝图。


    在投入商业运营的同时,穆尔代克发电厂正开展为期两年的试点阶段,旨在为未来能够提供惯性的电池储能系统(BESS)制定标准。RWE将利用这一阶段积累的经验,与输电系统运营商TenneT合作,制定针对该发电厂电网组建特性的技术要求和电网合规程序。


  • 原文来源:https://www.wedoany.com/shortnews/46499.html
相关报告
  • 《南方电网河北保定电池储能站投入商业运行》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2-28
    • 日前,我国首个移动式大容量全场景电池储能站——南方电网河北保定电池储能站投入商业运行。该储能站位于保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功率6兆瓦,容量超过7.2兆瓦时,转换效率达到98%。该储能站的投运标志着我国高压级联关键技术研究取得成功,有效解决了电池储能站应用场景固定限制的难题。 此前,我国电池储能站主要采用低压380伏储能系统,经变压器升压至10千伏后并入电网储能发电。不同于传统储能站,南方电网河北保定电池储能站应用了高压级联链式储能变流器拓扑,将电池组通过模块级联方式直接接入10千伏高压交流系统。该储能站采取集装箱设计,各电池加装运输底座,成为我国第一座无须配套变压器的移动式电池储能站,可随时灵活“动”起来。 实现我国电化学储能领域三个“首次” 新型储能是指除抽水蓄能以外的新型储能技术,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技术和基础装备,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 “未来我国大规模的新能源并网消纳需要大电网的支撑,尤其是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不断推进,储能站应用场景不断丰富,同时提出了储能系统可移动性能的新要求。在此背景下,我们开展了移动式大容量全场景电池储能站的研发。”南网储能公司储能科研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储能站不仅实现了储能高效率的目标,还丰富了移动式大容量储能站作为“有源式”并网测试平台等应用场景。 “这好比原来开的是小汽车,受限于马力,每次只能拉10吨货;现在这个大容量全场景电池储能站是大卡车,直接拉50吨货甚至更多。”对于大容量,该负责人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南方电网河北保定电池储能站的示范建设还实现了我国电化学储能领域的三个首次:首次运用了“H桥”的级联结构,可在大幅减少储能系统数量的情况下,实现同等储能效率;首次研究应用电池簇间热阻隔技术,对电池柜作耐压绝缘和防火隔热处理,在电池阵列之间加装隔热板,大幅延长火灾等极端情况下的救援缓冲时间至60分钟;首次攻克了移动式大容量电池储能站黑启动关键技术,可为局部电网提供灵活、快速、可靠的黑启动电源服务。 大容量和可移动两种性能完美结合 如何突破大容量和可移动两种条件的相互制约,是研发团队遇到的最为棘手问题。 “一方面,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将电池、变流器、控制柜等设备高效的排列,同时保证电气绝缘可靠和热管理安全性,这是一个难题;另一方面,如何在运输全过程中对集装箱及其内部设备状态进行监测、保障其可靠性,也是必须解决的难题。”南网储能公司储能科研院高压级联项目技术专家李勇琦说。 为此,团队对移动式大容量高压级联电池储能系统的绝缘结构进行解剖,创新性地将“H桥”级联结构应用于移动式电站,首次将储能站大容量和可移动两种性能完美结合。 随着电化学储能蓬勃发展,电池热失控的问题被暴露在聚光灯下,储能系统安全性能是电化学储能发展的底线。 “我们不仅对‘事前’措施进行了创新设计,还首次采用了不燃耐火材料,对集装箱式储能站做了簇间热阻隔设计,延长了‘事后’救援缓冲时间。”李勇琦表示,这相当于在船与船之间加上阻燃板,可最大程度避免出现“火烧连环船”的情景,为延长电池热失控救援时间提出了新的方向。 大面积停电后的系统自恢复通俗地称为黑启动。针对储能站黑启动要求储能系统具有离网运行模式,且具备零起升压、二次调频调压、频率范围控制等能力,对储能变流器要求较高的特点,团队逐一攻克了移动式大容量电池储能站黑启动的各关键技术难题。这是黑启动在移动式储能站的首次应用,未来可为局部电网提供灵活、快速、可靠的黑启动电源服务。 可应用于各电化学储能场景 “这样一座控制技术成熟、安全性能稳定的移动式大容量电池储能站可应用于各电化学储能场景。”南网储能公司储能科研院相关负责人说。 在电源侧,该储能站可平滑新能源出力波动,提供备用容量;在电网侧,该储能站可改善输配电网络功率分布,满足设备检修和线路融冰等特殊时期的临时供电需求;在用户侧,该储能站能够有效调节季节性区域内负荷,作为电网突发事故、春运等时段性事件的应急电源。此外,该储能站还可以作为储能产品并网的性能测试平台,为不同储能产品性能对比提供大容量电源。 新能源“看天吃饭”的先天属性使其带有间歇性、波动性的特征,而电网又要保持电源和负荷的实时平衡。“该储能站所用到的高压级联关键技术,能为新型电力系统提供更好的调节服务,使得整个电网更加安全稳定。”南网储能公司储能科研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自2020年起,南方电网公司大力推动科技项目“揭榜制”“挂帅制”落地实施,面向国家重大科研需求、行业科技前沿等领域发动科研人员技术攻关。该储能站的“高压级联储能系统规模化应用关键技术研究”是首批科技项目“揭榜制”“挂帅制”试点项目之一,由南网储能公司“挂帅”攻关,与北京四方公司、上海交通大学等单位合作研究,推动产学研用一体融合实践。项目研究工作已发表论文9篇、完成各类专利受理授权30余项,下一步将实现更大容量的高压级联,推广升级前景十分广阔。 当前,我国新型储能技术正加快发展,新型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飞轮、压缩空气、氢(氨)储能、热(冷)储能等材料领域技术相继涌现,带动产业热度的持续升温。预计到2025年末,新型储能在电力系统中的装机规模将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年均增长50%以上。高压级联作为储能领域集成应用技术的创新突破,将持续助推储能产业模式的优化完善,为服务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发挥积极示范作用。
  • 《Vattenfall将在荷兰建造大型风能太阳能储能工厂》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8-15
    • 在荷兰南荷兰省的Goeree-Overflakkee地区,Vattenfall将实现其首个全可再生能源混合发电厂,将太阳能和风力发电与大型储能设施相结合。 该能源公司将投资约3500万欧元用于38兆瓦太阳能发电厂——因而成为公司迄今为止最大的光伏项目,以及另外投资2600万欧元兴建22兆瓦风电场。Vattenfall在一份新闻稿中透露,这两个发电厂将与12兆瓦的储能系统相结合。 Haringvliet Zuid能源园区风力发电厂的基础工作已经开始。当风力涡轮机就位后,Vattenfall将开始建造光伏地面安装系统。在开发项目的最后阶段,将布置12个集装箱来承载设计方案中的储能装置。这家能源公司预计,这处设施将在明年下半年投入运营。 “与单一代技术相比,让风能和太阳能发电配置互为补充能减少电网负荷,”Vattenfall太阳能及电池部门负责人Claus Wattendrup表示,“混合系统的发电峰值不会特别明显,不发电的期间也会缩短。这样就能更有效地利用电网基础设施。” 额外的收入来源 根据Wattendrup的说法,该项目的三个要素可以共享电网连接,从而降低成本。他还补充说发电设施的混合性质开辟了不同的商业模式。他认为,“除了生产电力外,我们还可以提供电力控制等电网服务。此外,电池可以帮助抵消取决于天气情况的可再生电力[所伴随]的预测不准确性。” Vattenfall打算将该项目作为其德国计划的测试台。“我们认为,在这种背景下,规模经济对这类资产的经济性具有非常积极的影响,”Wattendrup补充说。 从明年开始,大型太阳能、风能和混合发电厂可以在德国在没有补贴的情况下实现。Vattenfall计划在煤矿开采场部署类似设施,正如联邦经济部最近发表的一项研究所强调的那样,对场地的重复使用能带来光伏和风能方面的巨大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