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和旧石器时代考古记录》

  • 来源专题:科学技术史研究论著动态
  • 编译者: ihns
  • 发布时间:2016-03-08
  • 摘要:

    人口结构的变化,最近重新成为在史前考古记录中记载的社会文化变迁的关键解释。虽然大多数的人口学研究是由遗传学家进行的,但旧石器时代的考古记录不应该被忽视作为过去的人口趋势的数据源。本文全面综合地对目前的考古在旧石器时代的人口研究进行首次评述。在当时的双重遗产理论和人类行为生态学的考古框架下,我回顾其中人口变化已作为旧石器时代考古中的一个解释性概念的方式。我从人口学的方法与社会文化的变化中得出三个主要研究领域为:(1)在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技术停滞,(2)在欧洲的尼安德特人-具有智力人的过渡(3)现代性行为的出现。然后我解决其中palaeodemographic方法已应用于旧石器时代数据集的方法,并考虑特定于这个时间段的一般性方法问题和挑战。最后,我将用人种类比的方法以帮助研究旧石器时代的人口问题。

相关报告
  • 《DNA研究为新石器时代战斧文化的人们提供了新的思路》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网络监测与评估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9-10-10
    • 在《皇家学会B会刊》上发表的一项跨学科研究中,一个国际研究团队结合了考古,遗传和稳定的同位素数据,以了解与标志性战斧文化及其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引进相关的人口统计过程。 1953年,在林雪平修建环形交叉路口时,发现了一个属于战斧文化的重要墓地。 4500年前,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与一个孩子,一条狗和一系列丰富的坟墓被埋葬在一起,其中包括同名的战斧之一。 “今天,我们称这个站点为'Bergsgraven'。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一直对这种特殊的墓葬感到好奇。考古学家与遗传学家的合作使我们能够更多地了解这些人的个人以及他们的祖先来自何处。”该研究的主要作者,乌普萨拉大学的考古学家海伦娜·马尔姆斯特罗姆(HelenaMalmström)说。 斯堪的纳维亚战斧文化出现在大约5,000年前的考古记录中,并且在考古学上类似于欧洲大陆的有线商品文化。骨考古学家说:“文化综合体的出现和发展已经争论了很长时间,特别是它是一种地区性现象还是与人类迁徙过程有关,以及是否与人类迁徙过程有关。”斯德哥尔摩大学的JanStorå,该研究的资深作者之一。 通过对当今瑞典,爱沙尼亚和波兰的史前个体的基因组进行测序,研究团队表明,斯堪的纳维亚战斧文化和大陆有线商品文化具有共同的遗传血统,这在5,000年前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或中欧尚不存在。几年前。乌普萨拉大学(University of Uppsala University)人口遗传学家TorstenGünther说:“这表明,这种新的文化表现形式的引入与人们的迁徙有关。我们最终可以追溯到黑海以北的蓬蒂草原。”研究的主要作者。 在以前的研究中,研究团队已经能够证明石器时代的其他文化变化,例如农耕方式的引入,也与人们的流动有关。 TorstenGünther:“再次,考古基因组学分析揭示了有关石器时代人口统计过程的新发现和令人惊讶的结果。”扬·斯托拉(JanStorå)补充说:“史前人类的运动在传播创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以前的元素也有一些整合和重新连接。例如,我们发现共享战斧遗址遗传信号的人们正在重新利用为其埋葬的巨石墓。” 这些人与其他史前斯堪的纳维亚人之间的比较提供了更有价值的见解。乌普萨拉大学人口遗传学家马蒂亚斯·雅各布森(Mattias Jakobsson)也是这项研究的资深作者之一,他说:“有趣的是,战斧文化的牧民与斯堪的那维亚的其他当代农民和狩猎采集者群体有所不同。至少有三位遗传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并肩生活了几个世纪,而且生活不多。 有证据表明,新来的牧民和其他农业文化之间的基因混合水平较低。研究小组无法确定这是在抵达斯堪的那维亚之前还是之后。 HelenaMalmström总结道:“这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并且仍然有待进一步研究,因为来自其他个人以及其他地理区域的更多数据将提供更详细的解决方案。” 通常在林雪平的Östergötlands博物馆展出Bergsgraven的墓葬以及他们的重建物。 “Östergötlands博物馆目前因翻新和更新而关闭。因此,Berssgraven墓的陈列已被暂时删除,但这将是即将到来的展览的中心部分,我们的目的是整合当前的考古和历史研究。这是“这是一次难得的新展览的机会,我们当然想告诉观众有关材料的新分析和解释,”Östergötlands博物馆的考古学家Per Nilsson说。 ——文章发布于10月9日
  • 《Nature | 古DNA揭示了中国新石器时代一个由两个母系氏族构成的社区》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朱晓琳
    • 发布时间:2025-06-18
    • 发表机构:北京大学(通讯作者单位)等 作    者:宁超、张海、黄岩谊、庞玉宏(通讯作者)     由于考古学上一直缺乏支持史前母系社会存在的直接证据,母系社会是否曾真实存在于人类史前社会,仍是考古学与人类学领域尚未解答的重要问题。     研究团队借助高分辨率古DNA亲缘关系鉴定技术,融合考古学、人类学等多学科方法,对山东傅家遗址60例人骨开展全基因组分析,确认4750年前大汶口文化存在由两个母系氏族构成的村落组织,这是目前世界最早母系社会,为原始母系社会理论提供东方证据。该研究首次用分子人类学与遗传学证据确证史前母系社会组织存在,还揭示新石器时代黄河下游沿海母系氏族社会多方面关键信息,实现重大突破。     研究人员基于功获取傅家遗址北区14个、南区46个个体全基因组数据。系统分析亲缘关系发现,两墓区人群源自不同单一母系祖先,内部有多组一至三级亲缘关系,且存在密集4-6级亲缘网络,证实两墓地人群长期通婚共存,母系埋葬制度未变。     考古证据显示,南区超35%个体为二次葬,这些个体与二次葬地点一次葬个体共享相同线粒体mtDNA单倍型,有广泛遗传联系,证实严格母系埋葬规则与强烈母系认同。     多学科研究中,整合稳定同位素与考古证据探讨生业经济与空间活动模式。数据表明傅家社群成员长期生活在遗址周边冲积平原,锶-氧同位素组成一致、饮食生态位宽度极窄,体现高度本地化活动模式,社会移动范围小,与同时代中国其他新石器文化群体远距离外婚制不同。     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揭示傅家先民饮食结构,C4类食物占主导,来源可能有粟、黍及以之为饲料的家猪,植物考古证据支持当地先民饮食高度依赖粟类食物。     这项成果在世界范围内首次确证存在史前母系社会组织,首次以分子遗传学证据实证了我国新石器时代母系社会的具体结构,刷新了母系社会最早仅可追溯至欧洲铁器时代的遗传学线索溯源。 发表日期:2025-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