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服用扑热息痛增加孩子患多动症、自闭症风险》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18-05-04
  • 扑热息痛别名: 对乙酰氨基酚 、乙酰氨基酚、,它为乙酰苯胺类解热镇痛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选择性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前列腺素的合成,导致外周血管扩张、出汗而达到解热的作用,其解热作用强度与阿司匹林相似;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等的合成和释放,提高痛阈而起到镇痛作用,属于外周性镇痛药,作用较阿司匹林弱,仅对轻、中度疼痛有效。本品无明显抗炎作用。长期服用或过量服用均可引起肝细胞坏死。扑热息痛引起肝细胞坏死是其直接对肝细胞的作用,可能是过量服用扑热息痛致使体内生成一种毒性代谢产物,当积存达到一定量时,造成肝脏谷胱甘肽耗竭,使肝脏解毒能力大大下降,毒性代谢产物破坏肝细胞,产生细胞变性和坏死。由于过量扑热息痛所致急性肝小叶中心性坏死,进展迅速者可发生暴发性肝功能衰竭并引起死亡。过量扑热息痛所生成的毒性代谢产物同样可损害肾脏,造成肾细胞坏死,特别是合用水杨酸钠或咖啡因时,更易损伤肾脏。

    以色列研究人员发现,孕妇服用扑热息痛,孩子出生后患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即多动症的风险增加至多三成,患自闭症的风险增加至多两成。

    扑热息痛是最常用的非抗炎解热镇痛药。希伯来大学研究人员依据对超过13.2万名母女或母子3至11年的随访以及对所获数据的分析,得出上述结论。

    不过,在《美国流行病学杂志》发表论文的同时,研究人员说:“尽管我们建议孕妇尽量避免服用任何非必需药物,我们相信,人们不应该依据我们的研究结论,在有临床需要时改变短期服药的现行办法。”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数据显示,美国65%的孕妇在有需要时服用扑热息痛。研究人员迄今没有找到母亲孕期服用扑热息痛导致孩子患多动症、自闭症风险增加的原因。先前研究显示,摄入某些药物与孩子出现交流障碍、智商降低有关联。

  • 原文来源:http://news.bioon.com/article/6721613.html
相关报告
  • 《Science:非编码DNA变异也会增加自闭症风险》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4-26
    • 来,科学家们已明确指出首次出现的基因突变(即新生突变)导致大约三分之一的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病例。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类新的罪魁祸首:非编码DNA区域中发生的罕见的遗传性变异,它们可能解释着余下风险因素(即除新生突变之外的风险因素)中的一些。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8年4月20日的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Paternally inherited cis-regulatory structural variants are associated with autism”。 这些新发现的风险因素与已知的自闭症遗传原因有两种重要的不同之处。首先,这些遗传性变异并不直接改变基因,而是破坏打开和关闭基因的DNA控制元件,即顺式调控元件(cis-regulatory element, CRE)。其次,这些遗传性变异不是作为自闭症儿童的新突变发生的,而是从他们的父母遗传下来的。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医学院的Jonathan Sebat教授说,“十年来,我们已知道自闭症的遗传原因部分上是由基因编码的蛋白序列发生的新生突变。但是,基因序列仅占基因组的2%。” 为了研究ASD患者基因组中剩下的98%的DNA序列,Sebat和他的同事们分析了来自2600个家庭的9274名受试者的完整基因组。在圣地亚哥的人类长寿公司(Human Longevity Inc.)和Illumina公司测序了一千名受试者的基因组序列,并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圣地亚哥超级计算中心分析了这些被测序出的DNA序列。这些数据随后与来自Simons Simplex Collection自闭症数据库和Autism Speaks MSSNG全基因组测序项目(Autism Speaks MSSNG Whole Genome Sequencing Project)的其他大型研究相结合在一起。 这些研究人员随后分析了结构变异(structural variant, SV):缺失的或重复的DNA片段,这些片段的缺失或重复破坏了基因的顺式调控元件(CRE),因而这些结构变异被称作CRE-SV。这些研究人员从完整的家族基因组中发现从父母中遗传的CRE-SV也会促进ASD产生。 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Sebat实验室博士后研究员William M. Brandler博士说,“我们还发现CRE-SV主要遗传自父亲,这是令人吃惊的。之前的研究已发现一些蛋白编码变异(即编码蛋白的基因发生的变异)主要遗传自母亲,这种现象被称为母本起源效应(maternal origin effect)。我们发现非编码变异(即基因组中非编码DNA发生的变异)存在的父本起源效应(paternal origin effect)提示着母亲和父亲的遗传贡献可能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 Sebat说,当前的研究并没有确切地解释是什么机制决定了这些亲源效应(parent-of-origin effect),不过他提出了一种合理的模型。 他说,“人类存在着广泛的遗传变异,其中编码变异(coding variant)具有较强的效应,而非编码变异(noncoding variant)具有较弱的效应。如果男性和女性对这些变异的耐受性存在着差异,那么这可能会产生我们观察到的这些亲源效应。”
  • 《基因、臭氧和自闭症:当遗传变异和空气污染相遇时人们患自闭症的风险将增大。》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Zhao
    • 发布时间:2017-07-04
    • 一项新的研究表明,遗传变异水平高、且经常暴露于臭氧环境下的人患自闭症的风险比想象中的要高。该研究是首次把全基因组的遗传变化与自闭症的环境风险因素进行了综合考虑,首先确立了基因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导致的风险骤升的结果,这些风险在单独研究任何一个因素时都不会那么明显。描述这项研究的文章在线发表于《孤独症研究》杂志的网络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