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黑龙江黑河市爱辉区的一片大豆田迎来了一场特殊的“表演”。在嘉兴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田间,第二代智能激光除草机器人缓缓驶过,凭借先进的视觉识别与激光打击技术,实现了精准除草、保护秧苗的田间作业。这场演示,标志着绿色智能农业的又一次重要突破。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技术项目科研人员现场测量机器人与农田间距数据
“以前想不打农药实现除草,只能靠人工拔草。而这台机器人就像有无数个眼疾手快的除草工人跟随在智能车上,只要它驶过,杂草就能被精准清除。”哈尔滨工业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执行院长宿健飞介绍道。
二代升级:更轻、更快、更精准相较于第一代产品,第二代智能激光除草机器人完成了“瘦身”,机体重量从4吨多降至1吨多,田间通过性显著提升。在本次演示中,科研人员围绕“田间运动能力”和“除草率与伤苗率”两项核心指标进行了测试。“我们在算法上开发了新一代激光板卡,使除草效率大幅提升。田间试验验证了整机系统的有效性。”哈工大机电学院智能农机装备技术中心主任张松源表示。
农业专家和农户也纷纷表达了积极态度。黑河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张凤琴指出:“大豆田通常要喷施两遍化学除草剂,不仅成本高,还存在环境风险。激光除草机器人既高效又环保,有助于保障作物健康。”嘉兴合作社理事长盖永峰则表示:“如果能实现大面积推广,我们一定会引进,这不仅能减少农药使用,还能提升粮食品质和农民收益。”
校企联合:科研与产业的双轮驱动据悉,这台机器人由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与华工科技联合研发,历时两年完成迭代。与国外同类顶尖产品相比,其作业参数和效率毫不逊色,部分指标甚至处于领先水平,且成本仅为国外产品的三分之一。与此同时,产业化路径正在加速落地。7月,哈尔滨华工智耘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公司注册资本1亿元,由“中国激光第一股”华工科技通过子公司间接控股,专注于智能农机装备的研发与制造。
根据华工科技披露,第二代激光除草机器人已在云南烟草田及黑龙江大豆、玉米试验田完成田间验证,计划于2026年实现量产,率先面向规模化农业合作社推广。按照现有的成本测算,合作社农户购入设备后约三年即可收回成本。此外,7月18日,华工科技在哈尔滨新区签署了智能激光除草机器人项目协议,拟在当地建设研发与生产基地,并同步打造“智耘农枢智慧农业示范基地”,通过应用示范推动新型农业装备加快走向市场。
技术亮点:精准除草,不伤秧苗华工科技在工业激光领域深耕多年,和哈工大研发出国内首台全天时智能激光除草机器人,搭载AI视觉系统和多激光头方案,每小时可清除杂草达32万棵,除草率稳定在95%以上,真正实现了“除草不伤苗”。此次在东北平原落地设厂,意味着其将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产业化产品,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展望未来:持续优化,走向应用业内人士认为,随着智慧农机需求的增长,激光除草机器人在降低农药使用、提升田间管理效率方面前景可期。从黑河的田间试验到产业化布局,校企联合正在为新一代农机装备积累实践经验。宿健飞介绍,研发团队将继续迭代算法与控制系统,提升机器人在不同作物与田块中的适应能力。“我们希望这项技术能在更多场景得到验证,逐步形成可推广的应用模式。”
这场田间演示既是科研成果的阶段性展示,也是下一步优化和市场化的重要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