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34个国家高新区齐聚 发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9-12-02
  • 11月29日,由科技部火炬中心主办,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协调会(长三角片区)在张江科学城举行,这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作为国家战略正式实施以来,长三角国家高新区首次齐聚一堂,共商率先实现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

    长三角34个国家高新区共同发布的倡议书提出,长三角高新区要携手并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率先成为硬科技创新策源地;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率先成为区域协同创新示范者;着力产业升级,率先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引领者;深化互联互通,率先成为开放合作先行者;优化生态环境,率先成为绿色发展实践者。

    据悉,长三角高新区无论是在自主创新还是产业发展方面,都在全国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截至2018年底,长三角34个国家高新区的GDP达2.89万亿元,占全国国家高新区GPD的26.1%,占长三角GDP的13.7%,是推动长三角区域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和主力军。

    张江高新区自2011年国务院批复同意建设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来,坚持改革创新,先行先试,取得跨越式发展。目前,张江高新区包括分布在上海16个行政区的22个分园,总面积约531平方公里;集聚了7万余家创新型、科技型企业,世界500强企业368家,上市挂牌企业973家,高新技术企业4300余家,独角兽企业37家。截至11月22日,科创板上市企业61家,来自张江高新区有9家;研发机构近2000个,包括高校40余所、国家级研发机构158家;从业人员约230万人,包括上海80%以上的高端人才,其中海归、留学生、外籍专家近5万人,院士168人。

相关报告
  • 《【策应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④】构建一体化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增强长三角城市群全球竞争力》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7-06
    • 6月1日召开的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上提出,要加快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研究规划建设长三角科技创新圈。落实这一战略部署,需要长三角地区加快构建高质量一体化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 随着新一轮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的深化,全球产业竞争,正从最初的单要素生产投入,企业供应链整体优化,向构建产业集群、创新集群,并最终向构建创新生态系统演进。创新生态系统实质是多个创新主体之间,基于某些技术、人才、规则、文化、运作模式、市场等共同的创新要素而形成的,相互依赖、共生共赢,并且具有一定稳定性、独立性的一种组织体系,是打造区域竞争优势的重要支撑。长三角构建高质量一体化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不仅有利于形成区域内政府与市场的协调关系,降低行政壁垒带来的制度成本,促进资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而且有利于促进区域内城市、产业的协同互补,激发更多的知识创造和创新活动。打造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的创新生态系统,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是集聚全球优质资源,构建开放创新的生态体系。长三角地区要以包容的胸怀、开放的心态、前瞻的视野,在全球范围内吸引、集聚包括人才、技术、资本、知识等优质资源,形成全球化创新合作网络,促进知识流动与成果转化。联动发展代表产业未来趋势、体现前沿尖端的新兴产业,聚力增加集成电路、纳米材料、能源科技、光子科技、类脑智能、生命科学、计算科学、环境保护等重点前沿产业领域的原始创新供给。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并引领产业发展方向的国际一流企业。推进经济社会和科技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营造创新友好的社会生态环境。 二是强化创新要素市场建设,促进创新资源自主聚合。构建区域内一体化的要素市场,促进创新要素的孵化、集聚与优化配置。推进各地要素市场建设规划对接,建立统一的市场法规体系,健全创新要素市场管理的各项法规和制度,促进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推动各创新要素市场协同发展,增强创新生态系统的活力。在长三角区域范围内规划建设兼顾有形交易的综合实体市场和信息化的网络市场,实现有形、无形互补,线上线下互动。加强创新要素市场主体的培育,促进主体之间相互协同,突破创新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的壁垒,实现创新要素的高效配置。强化创新要素市场的环境支持,促进要素市场合理布局、有序发展。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创新要素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区域创新要素市场运行机制。 三是加强功能性创新平台建设,在区域内建立范围更大、层次更高的产学研联盟,网络化推进协同创新。以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相结合,以补链强芯的发展思路,全方位引进国外一流的创新平台或搭建海外科技合作创新载体,着力创建长三角地区国际一流的功能性创新载体。在产业链、创新链的关键环节,建设一批公共创新平台。依托张江综合性国家中心和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围绕国家重点前沿产业和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构建重大基础研究平台,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催生变革性技术。在产业关键技术领域和产业共性技术领域,以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和行业公共创新平台为载体,以网络化的协同创新,解决产业重大技术难题。 四是重视创新环境支撑,营造创新创业氛围。良好的创新环境,有助于吸引集聚创新资源,提高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促进创新主体之间互动,是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支撑。在长三角区域内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文化氛围。整合优化创新创业政策体系,加强区域内政策需求供给、完善创新创业服务,提升众创空间的标准,推进“互联网+”融合创新,加强创业孵化载体同其它创业服务机构的协同,以及孵化载体之间融通,打通企业成长的孵化载体链条。建立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对接机制和服务平台。提升区域内财务法律、评估代理、知识产权等中介机构的专业服务水平,整合创新平台服务资源,构建区域内创新创业一体化的教育体系。(作者:胡俊峰,南通大学商学院副教授、江苏沿海沿江发展研究院兼职研究员)
  • 《【策应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①】长三角城市群,离“世界级”有多远》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7-06
    • 世界级城市群,是指在特定地域范围内,以1个以上特大城市为核心,由至少3个以上大城市为构成单元,具有高度同城化和一体化的城市群体。目前,公认的五大世界级城市群有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英伦城市群和欧洲西北部城市群。 “创新引领,携手打造世界级城市群。”近日,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苏州举行。会上,明确提出将打造世界级城市群作为主要目标,而创新引领则是长三角协调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直以来,长三角地区在我国有着独特的经济地位,其肩负着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历史责任。2016年6月,为促进长三角地区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 以前一直说是长江经济带,这次又提出世界级城市群,二者有何不同,打造世界级城市群,长三角地区有哪些不足,究竟该如何做呢?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城市群和经济带不是一码事 “所谓世界级城市群,是指在特定地域范围内,以1个以上特大城市为核心,由至少3个以上大城市为构成单元,依托发达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网络所形成的空间组织紧凑、经济联系紧密、并最终实现高度同城化和高度一体化的城市群体。”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成长春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能够称得上“世界级城市群”共有五个,分别是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英伦城市群、欧洲西北部城市群。 而经济带则是依托一定的交通运输干线、河流等并以其为发展轴,以轴上经济发达的一个和几个大城市作为核心,发 挥经济集聚和辐射功能,联结带动周围不同等级规模城市的经济发展,由此形成点状密集、线状延伸、面状辐射的生产、流通一体化的带状经济区域或经济走廊。 “显然,城市群较之经济带虽然区域面积相对较小,但更为紧凑、一体化程度更高。两者的发展目标也是截然不同的,以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城市群为例,长江经济带要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打造中国经济新支撑带;而长三角城市群的目标则是率先发展、创新引领,努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产业集群、创新集群和城市集群。”成长春说。 资源集聚,区域一体化程度较高 长三角城市群晋升世界第六大城市群被寄予厚望,原因在于,这一地区,经济发达、创新资源集聚,区域一体化程度较高,有条件率先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发展,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 究竟该如何发展?在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上,提出了一系列支撑长三角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举措,如共建内聚外合的创新网络,在长三角地区率先构建我国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加快制度创新和先行先试,共同推动区域制度创新步伐;共建基础设施,提升互联互通水平…… 成长春认为,在落实上述创新举措时,长三角城市群也拥有较为显著的区域优势,区域创新基础要素日趋优越。上海科技教育发达,江苏实体经济基础好,浙江市场活力强,安徽在新技术方面有后发优势。另外,张江、合肥大科学中心、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多重创新集群或要素在长三角高度集聚,有利于企业家根据市场规律不断推动创新要素的优化组合,如杉杉股份以服装起家,总部在宁波,跟上海的科研院所接触后,便果断向新能源行业转型,如今已是全球最大的锂电池正负极材料供应商。 行政体制的改革也是亮点频出。以浦东“证照分离”试点为代表的上海“放管服”改革、江苏的“不见面审批”、浙江的“最多跑一次”等行政事务改革已然走在了全国前列,完全有能力成为中国政务最高效、便捷的城市群,为创新联动发展机制、建设统一大市场、完善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长三角模式”奠定重要基础。 再就是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不断完善。自贸区向自贸港的转型迸发更大活力。据有关消息,目前上海已初步完成自由贸易港的申报方案,将努力在自由贸易账户功能、主体范围、监管模式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必将助力长三角城市群在更高层面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的自由高效流动,推动区域经济转型与发展。 城市功能分工体系待重构 “尽管有一定的优势,但对照国外发达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尚未达到成熟阶段。”成长春坦言。 一是城市功能分工仍不明确。目前长三角范围内不少城市呈现出“大、全、散”的基本特征,产业同构的现象依然存在。二是网络化的交通格局尚未形成。三是距离区域统一大市场还有差距。在现行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制度下,区域共荣与地方利益矛盾时有发生,各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带有一定的行政区利益特征,仍无法摆脱同质化竞争的模式;四是生态环境的联防联治任重道远。区域环境联控联防覆盖面还比较窄,推动力度不足,尚未走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困局,特别是环太湖、淀山湖、沿长江等共有水域的跨界污染问题仍未得到有效根治。 针对以上问题,成长春建议,首先,要大力度促进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功能分工体系重构。上海作为整个长三角城市群的龙头城市,理应率先作为,主动疏解非全球城市功能,带动整个区域的功能体系重组。 在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秦尊文看来,打造世界级产业群,一定要搞好城市功能、产业的优化布局。上海应集中精力发展智能制造等高技术密集型产业,把加工、组装等地产产业转移到周边地区,以完成人口分流,避免大城市病。 其次,加速推进长三角城市群网络化交通体系建设。再就是破除行政区经济,建设统一有序的市场体系。政府方面要加快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和优化服务改革,推动市场体系统一开放、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消除区域间的行政壁垒、贸易壁垒和协调机制障碍。 “要不断完善长三角城市群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制度建设。”成长春说,首先,以当前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大气与水环境污染问题为切入点,完善区域污染防治联动协作机制(如共享流域大气、水环境和污染源监测数据,污染治理联合执法等),以减少化工污染、减少煤炭消耗总量为重点。其次,提高环保准入门槛,实施更加积极的环境经济政策和更大力度的绿色调整,以产业结构优化带动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付丽丽) 来源:科技日报 2018-03-26 相关链接: 科技日报 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18-03/26/content_391142.htm?div=-1 新华网 http://www.js.xinhuanet.com/2018-06/04/c_1122935889.htm?from=group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