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青海三江源地区气温偏高降水偏多》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9-01-14
  • 2018年青海三江源地区气温偏高降水偏多 专家称利大于弊

    中新网西宁1月11日电 (孙睿)青海省气象局11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2018年青海省气候概况,其中地处青海省南部的三江源地区气温偏高、降水偏多。

    三江源地处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江河的发源地,是中国及东南亚地区重要淡水供给地,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自然景观、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保护价值。

    青海省气候中心副主任朱西?越樯埽?2018年,青海省年平均气温3.3摄氏度,较常年偏高1.0摄氏度,其中南部的三江源地区偏高1.2摄氏度,东部农业区、柴达木盆地均偏高0.9摄氏度,环青海湖地区偏高0.8摄氏度。同时,2018年,青海省年平均降水量484.0毫米,较常年偏多三成,突破历史极值。其中南部的三江源地区偏多两成,东部农业区、环青海湖地区均偏多近四成,柴达木盆地偏多近六成,偏多幅度最大。

    “从青海省气候中心统计显示,2018年,青海省冬季气温偏高1.2摄氏度,春季偏高1.6摄氏度,其中地处三江源的青南大部地区偏高2.1至3.6摄氏度,其核心区囊谦、治多、甘德为历史同期最高,气温较常年偏高0.5至1.9摄氏度。”朱西?运怠?

    朱西?员硎荆?气温升高、降水偏多对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也带来了一些积极影响,冬季气温偏高不容易出现雪灾,对三江源牧区的牧草长势也极为有利,同时当地的牲畜也能安全过冬,总体来说利大于弊。(完)

相关报告
  • 《青海三江源地区今年牧草获 "丰年"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10-31
    • 日从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获悉,青海三江源地区今年牧草获“丰年”。 三江源地处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江河的发源地,是中国及东南亚地区重要淡水供给地,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自然景观、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保护价值。 据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气象专家介绍,监测显示,2018年青海各地牧草产量与近十年(2008年至2017年)平均产量相比偏多10%或以上,牧草长势喜人,综合评价为“丰年”。 图为地处三江源腹地的玉树藏族自治州。(资料图) 钟欣 摄 “近年来,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加之生态保护工程的实施,省内湖泊水位升高、面积增加,长江源区河川径流量增大、荒漠化面积减小,草地植被覆盖度增加,生态环境总体趋于好转。”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气象专家分析称,且牧草产量由西(北)向东(南)逐步增加,最高产量分布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南部以及地处三江源腹地的果洛藏族自治州东南部。 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气象专家认为,今年牧草生长季牧业区大部地区气温偏高、降水偏多,水热匹配较好,有利于牧草生长发育和提高产量,是青海各地牧草长势较近十年平均长势偏好的主要原因。 (责编: 于超)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三江源头“观察”模式“探解”保护与发展矛盾. 从澜沧江源到通天河畔,如今在三江源地区的青海玉树,一系列“观察”正吸引着海内外自然科学爱好者参与其中,当地官方冀此推动生态资源“变身”自然资本,探索解决保护与发展矛盾。[详细] 遥感监测指生态屏障三江源、青海湖流域土壤侵蚀减弱. 青海省水土保持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土壤侵蚀遥感监测作为三江源、青海湖生态监测项目的重要数据源,可为两个项目区的生态环境状况评价和工程成效分析提供数据支撑。[详细] 青海“生态之窗”24小时全景观测三江源头. 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沿,青海省通过建设“生态之窗”远程视频监测系统,实时监测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自然景观以及珍稀野生动物活动,为物种种群数量评估、生态系统多样性调查提供详实的数据支撑
  • 《降水偏多致三江源地区湖泊面积普遍 "扩容"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1-19
    •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8年01月18日      中新社西宁1月17日电 (孙睿)据青海省气象科研所最新监测数据显示,东南亚地区重要淡水供给地——三江源大部分湖泊面积近年来普遍呈“扩容”态势,青海省气象科研所专家17日下午就此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这将有利于三江源地区生态恢复。   三江源地处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江河的发源地,是中国及东南亚地区重要淡水供给地,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自然景观、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保护价值。   青海省气象科研所高级工程师刘宝康介绍,根据2006-2017年卫星遥感监测,三江源地区(面积大于200平方公里)的大型湖泊有10个,与近5年(2006-2015年)平均值相比,湖泊面积普遍呈“扩容”态势,其中位于黄河源头的扎陵湖“扩容”最大,面积达564.56平方公里,达到15年来最大值。其余湖泊面积扩大范围在2.15-23.06平方公里。   “从监测数据来看,近年来,每到初秋夏末季节,三江源地区降水普遍增多,这是导致湖泊面积普遍‘扩容’的主要因素。”刘宝康分析称。 图为三江源地区的资料图片。 中新社记者 孙睿 摄   另据青海省气候中心气候资料分析,近年来,受高原暖湿化影响,三江源地区的降水量也持续偏多。2017年,受华西秋雨偏强的影响,导致三江源地区全年降水偏多近1成,其中果洛州久治县降水异常偏多,降水量达到854.4毫米,列2006年以来最高值。   刘宝康说:“除了面积大于200平方公里的湖泊面积普遍‘扩容’外,其余湖泊面积也都在逐年增大,位于三江源腹地的可可西里盐湖面积也因降水偏多持续扩大,目前面积已增加至161平方公里,达42年来最大值。根据气象条件分析,2017年5至10月以来,盐湖周边伍道梁气象站降水除5至7月偏少外,8至10月降水偏多1倍至1.6倍。”   刘宝康表示,三江源地区湖泊面积普遍“扩容”,将有利于当地生态的恢复和植被恢复,同时对三江源地区2018年的牧草返青也极为有利。   (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栾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