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过350℃,这件消防服会自动报警》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2-03-01
  • 《美国化学学会:纳米》以《基于导电气凝胶纤维的电子纺织品可实现监测温度并具有自供电性能用于消防服上火灾报警》为题,在线发表武汉纺织大学技术研究院教授王金凤团队在智能火灾预警气凝胶纤维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

    消防服是消防救援行动中的重要防护装备,消防服的功能性研究成为相关领域的前沿,王金凤团队的研究为消防服装提供实时火灾温度监测以及高效能量采集功能。该研究基于摩擦纳米发电机机理,结合气凝胶纤维的轻质,可编织性及半导体纳米材料的温度响应电阻变化特征,制备出一种兼具超灵敏温度响应与自供电能力的电子织物。使用者将该电子织物与消防服用面料结合,当消防服表面遭受350℃以上高温火焰时可实现即时预警,也可用作消防服的能量收集器,为消防员提供自供电定位及个人营救功能。

    据悉,武汉纺织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轻化工程系教师何华玲、纺织科学与工程硕士生刘金如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武汉纺织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副教授于志财、王金凤为通讯作者。

相关报告
  • 《排污超标0.01倍,自动监控都会报警》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2-19
    • 在郑州市生态环境局自控办的监控平台上,科技日报记者看到预警专报不时滴滴发出,有时提示数据超标,有时提示数据异常,有时是污染源监测设备掉线。即使超标0.01倍,掉线5秒钟,也都有显示。自控办主任何涛说,企业一旦被纳入自动监控范围,污染排放的所有“小动作”都无处遁形。 何涛说,发现环境违规行为,仅仅依靠执法人员盯守远远不够,对工业企业实施自动监控越来越重要。今年,郑州将有更多的涉气工业企业被纳入自动监控,科学治污、精准治污的成效更让人期待。有了自动监控,企业排污“小动作”无处遁形。 某涉气企业“废气排口小时数据13.81mg/m3,超标0.36倍。”2月13日11点37分,记者看到,郑州生态环境局自控办的监控平台上蹦出这样一条预警信息,值班人员随即将信息记录,通过微信平台转给该企业辖区所在的(县市区)环保部门,要求调查处理。 “每一条预警信息都有编号,执法人员前往调查处理时,会将处理过程全程记录,对处理结果进行回复,确认无误后归档,后期发现新的问题,将随时启动调查。”郑州市生态环境局自控办主任何涛介绍。 作为负责郑州市工业企业污染源监控工作的一个数据中枢,自控办负责郑州全市涉气、涉水等企业自动监控设施的建设联网工作,对日常的污染排放数据进行分析调度,服务于重污染天气管控减排等工作,同时对监控数据进行日常审核,发现数据异常后立即预警及转办。 在线加强对污染企业的自动监控,一是依靠对排放数据的监测,二是对企业生产流程等的视频监控。目前,郑州市173家废气、151家废水企业已被纳入自动监控范围内。去年11月底,郑州市另550家涉气企业也已基本完成视频监控设备安装,正在与各县区平台进行联网。 但从整体上看,被纳入自动监控的涉气企业数量还不全。这些情况今年都将改变。何涛介绍,按照郑州市政府统一部署,2019年要实现对涉气工业企业全覆盖。 何涛告诉记者:“随着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不断推进,涉气工业企业的自动监控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环保执法工作非常有力的抓手。在不断加强自动监控平台建设的同时,郑州市生态环境局自控办也将对监控数据造假和监控违法行为加大打击力度,更好地为科学治污、精准治污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服务。”
  • 《上海运用防汛防台指挥系统 一网统管 智慧防汛》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lifs
    • 发布时间:2020-09-02
    • 入夏以来,上海强降雨频发。天气形势的复杂多变,让这座有着2400多万人口的超大型城市面临更严峻的防汛形势。好在今年上海已提前准备,有了高科技应对武器——“上海市防汛防台指挥系统2.0版”。 新时代防灾减灾抗灾,提升抗御自然灾害现代化水平,离不开科技的支撑。今年夏天,这一运用了物联网、GIS、移动互联、流媒体等技术的防汛防台指挥系统,在上海防汛救灾中大显身手,极大提升了汛情防御和处理的及时性与精准性。 对中心城区路面积水发现得更早、处置得更快 入汛以来,上海阴雨不断。受台风“黑格比”影响,8月4日傍晚到5日早晨,上海全市普降暴雨到大暴雨。 4日21时48分,上海中心气象台将暴雨预警更新为黄色预警信号;22时,市防汛指挥部将全市防汛防台响应行动由Ⅳ级提升为Ⅲ级。在市防汛指挥部指挥中心内,值守人员一整天都在紧盯上海市防汛防台指挥系统的大屏幕,密切关注每一处积水信息。通过这块大屏幕,全市800多处实时监测设备、50个易积水点视频监控以及1.4万个小区物业经理的APP报送均可实时查看。 “金山铁路龙泉五组这处下立交存在积水情况……”5日7时58分,一处积水事件被监测捕捉到,系统立即通过政务微信和短信自动通知相关部门进入处置程序:交警对路面进行管制,排水部门组织排水,相关信息也同步到交通广播电台、高德地图,引导市民绕行避险。随后,指挥中心的值守人员收到系统自动推荐的调度方案,派遣排水泵车赴现场抢险。几个小时后,积水路段抢险完成,系统随即将积水处置完成的信息发给了绿化市容、交警等部门,提示做好道路清洁、交通恢复等善后工作。 对上海市防汛指挥部来说,这样快速高效的积水处置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上海市防汛信息中心主任黄士力向记者介绍,6月1日,在上海正式进入汛期的第一天,上海市防汛防台指挥系统2.0版正式上线。按照“集中部署、分级应用”的原则,防汛防台指挥系统同步部署到区、街镇城运中心,实现三级防汛指挥日常管理一张屏,态势感知一张网,信息展示一张图,指挥调度一体化。特别是围绕“快速高效处置积水”这一件事,市防汛指挥部从预报预警、感知发现、联勤联动、抢险处置、反馈解除等五个阶段探索智能化应用,实现了积水处置的闭环管理,在今年第4号台风“黑格比”防御实战中发挥重要作用。 “我们在8月4日晚上9时启动积水预报,通过防汛风险图数学模型计算,预计未来6小时内,本市中心城区、金山、松江、浦东一带会产生30厘米左右的积水。”上海市防汛办执行副主任王梦江介绍,“之后,我们值守人员通过在线监测、视频发现和基层巡查三种方式寻找发现积水事件。” 在市防汛指挥部指挥中心内,系统大屏幕首页,中间是综合展示地图区域,各类防汛数据在一张地图上直观显示;左右两侧还有5个板块,左侧部分是值班值守和汛情灾情舆情社情版块,右侧部分是视频监控视频指挥、防御准备和重点风险版块。 “就拿积水处置来说,屏幕上可以实时显示目前已发现的积水情况,同时显示的还有积水处置情况和积水消退情况,旁边的地图上标注出了积水所在位置。我们在容易积水路段安装了各类神经元传感器,每5分钟向后台传输一次数据,当监测到积水达到5公分时,传感器也会自动向系统报警。”王梦江表示,“以前,像现在这样一场雨,外面就有可能出现积水情况。现在,在信息系统的帮助下,对于积水情况,我们发现得更早了,抢险处置也更快了。” 相比电话、微信等人工操作,系统调度响应更及时 此次2.0版本的问世,是根据上海“一网统管”的要求,对原有防汛信息化平台的升级。记者了解到,和原来的1.0版本相比,新系统从“广度、深度、精度”三个方面进行了拓展。一是信息来源和覆盖范围更丰富,不仅仅局限于以“水”为主的防汛调度,而是通过互联网和热线电话等渠道获得社会各个层面的防汛数据,了解真实的民情。比如系统中有专门的汛情灾情舆情社情版块,汛情主要是专业的观测指标和数据,灾情来自于基于政务微信的基层灾情直报信息,舆情来自于市委网信办的实时网络舆情监控信息,社情来自于市民热线报灾信息。 二是信息更加精简,突出关键。1.0版的数据多而杂,一些基础数据都会显示在屏幕上,因此淹没了关键信息。2.0版系统更关注容易引发灾情或影响市民生活感受的数据——大屏上,当前值班人数、“风暴潮洪”四大致灾因子、伤亡和高空坠物等灾情、市民来电反映的积水灾报、人员转移安置、抢险队伍及物资准备等多个模块清晰排列。 更为重要的是,2.0版本将信息展示与实战应用结合得更紧密,从前的系统只能以“观”为主,现在不仅可以“观”,还可以做到“管、防”,实现在一个平台上对防汛指挥调度各类事项进行集成化、协同化、闭环化处置。 防汛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靠的是多部门通力合作。黄士力向记者介绍,通过统一的在线平台,实现了科学、高效的实时智能调度和公安、交通等多部门联动调度,以及泵车自动调度。调度时,系统可以自行匹配最优配置、最优路线,相比过去以电话、微信等人工操作来说,响应更及时。 “比如说,大功率抢险泵车是防汛工作中的‘消防车’,但它的调度和部署却曾是防汛处置工作中的痛点。以前我们都是在收到积水报警后,再将车子开到积水点进行处置。但道路积水往往会带来交通堵塞情况,这时候抢险泵车通常无法及时赶到现场处置积水。但有了这个系统,我们可以通过各项信息等进行综合预判,提前部署好抢险泵车。一旦出现积水,就可以通过泵车立即排除。” 依托系统,上海市建立了相关防汛调度机制。上海市防汛指挥部信息中心技术科科长高芳琴介绍:“我们从全社会参与、服务全社会的角度,将与防汛关联的信息全部整合到防汛大屏。此外,我们将部门联勤联动工作体系纳入政务微信体系,并基于政务微信建立以块为主、街镇为主体的灾情填报体系,实现基层第一手灾情数据全网实时报送、逐级审核。同时强化基层单位应急值守管理,将原先的两级值班值守模块延伸覆盖到市、区、街镇三级,实现各级防汛责任可控可查。” 不断探索新的智能化手段,持续提升智慧防汛水平 记者发现,根据今年印发的《上海市水务局2020年“一网统管”暨城运系统水务专题2.0版工作要点》,防汛防台指挥系统除了要优化完善洪涝灾情直报、积水智能发现、移动泵车调度等八个业务模块,还要实现与“城运云”的技术对接。 所谓的“城运云”是依托大数据等先进技术,要把事关城市运行的各类数据、系统集成到“一网统管”上来,真正实现数据汇集、系统整合、功能融合。如今,上海“一网统管”系统已经整合接入了包括公共安全、绿化市容、住建交通、应急民防、气象卫健等数十个单位系统,以及类似美团、饿了么等第三方数据,共享数据量超过25亿条。系统从居民生活需求导向出发,通过线上联通与线下处置协同,实现高效的城市治理。 在防汛防台指挥系统2.0版本中,有一个汛情回溯模块:通过收集、整理从1921年起对上海造成较重影响的台风数据,重点分析近二十年上海的主要灾害事件及其关联的气象、雨情、水情、灾情等要素,构建历史汛情智能回溯数据集。在防汛指挥期间,可将实时汛情与历史数据进行相似性智能比对分析,模拟汛情可能发展的趋势和灾害影响程度,为防汛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能够做到这样精准的科学分析和预测,靠的就是“城运云”带来的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信息共享。 对于上海这样一座超大型城市,不管是防汛防台还是其他灾害预防,采取传统的主要依靠人的方式已然不可行。 近年来,上海一直致力于打造智能化防汛系统。2018年,上海全面构建了智能排水系统,实现了对中心城区包括200个降雨监测点,220个道路积水点,以及317座泵站运行情况的监控。今年,上海发布了新修订的《上海市城镇雨水排水规划(2020-2035年)》,按照规划,到2035年,上海市要形成布局合理、安全可靠、环境良好、管理有效、智慧韧性的现代化雨水排水体系。 交通枢纽是防汛的重要地点。2018年,虹桥枢纽防汛综合数据库正式运行。这一智能监控系统采用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无人机等前沿技术,实现了区域内11座下立交和所有排涝泵站、雨污水泵站、水闸等重要防汛设施的实时监控和远程控制。今年7月,浦东机场“智慧防汛”平台正式启用。机场相关负责人表示:“道路是否积水、闸口水位如何、泵站运行情况等这些以前需要人工在现场观察的情况,如今可以被系统自动识别并反馈,帮助指挥部做出及时应对。过去,防汛指挥部往往只能在事前指挥,对现场发生的情况,只能等一线岗位把数据、情况报过来,然后再据此安排,不能完全即时、主动地指挥现场应对。”下一步机场还计划通过物联网技术,把防汛巡检的人员车辆等动态的人、机也纳入平台管理之中,让汛期防线更加智慧。 “以前搞防汛主要靠经验,而现在更多的是信息化、智能化、大数据。”王梦江表示,“在当前工作的基础上,我们还要不断探索新的智能化手段,持续提升智慧防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