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万亿元产业基金布局“中国制造2025” 智能制造将投千亿》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战略政策
  • 编译者: 杨芳
  • 发布时间:2015-11-04
  •   10月28日,在上海举办浦江创新论坛工业互联网产业论坛期间,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工程师杨海成透露,未来十年,围绕“中国制造2025”所部署的产业基金将达到5万亿元,而另有上千亿元的科研基金将投入智能制造工程的研究中。

      杨海成表示,来自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大规模产业和科研基金投入,将为制造业提供强大的动力和资源,促进其高速发展。今年5月国务院正式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是作为中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张延川称,“中国制造2025”目前已发布了具体的技术路线图,将重点关注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等九大任务,并正在制定专项实施方案。而在编制阶段的政府“十三五”规划,将为“中国制造2025”落实相应的推进基金,以带动整个制造业的发展。

      张延川表示,这些制造业推进基金将包括几种形式,其中之一是设置某一领域的专项引导性基金,另外还包括采用PPP(公共私营合作制)模式,鼓励社会各方参与到与制造业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中。

      上海工业自动化 仪器研究院院长徐洪海,在最近走访过不少企业后表示,对于“中国制造2025”,部分企业家在思考的问题是,这一概念应该如何与企业相结合,为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实现产品升级提供帮助。徐洪海认为,目前的当务之急,是更加务实地借助“中国制造2025”所囊括的概念,解决每个行业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今年“中国制造2025”提出前,工业4.0 、工业互联网及智能制造等舶来概念已经为业界所熟悉,而这些希望颠覆传统制造业的设想,共同之处在于互联网技术的引入。制造业的产品设计,是首当其冲发生改变的。工业互联网联盟理事长周思哲(Joseph Salvo)认为,通用电气(下称GE)的发动机研发案例值得借鉴。

      传统的工业产品研发模式缓慢而代价高昂,以航空发动机著称的GE曾尝试改变这一模式,它通过互联网向全球征集一款喷气式发动机的支架设计方案,希望能够尽可能地降低其制造成本。这一提议收到了来自5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700件设计,而经过此后的试验证明,其中最佳的一款解决方案,可以把用于该零部件制作的材料减少85%。

      而类似的案例也发生在国内家电消费领域。海尔家电产业集团智能制造自动化总监孙明在论坛上介绍称,借助一款名为“众创汇”的平台,海尔向消费者开放了设计资源,让他们也可以参与到家电产品的设计中,以实现产品的个性化定制,改变此前单一家电型号批量生产的历史。

      除了产品设计,制造业的服务化转型,也是正在发生的改变之一。在上海三菱电梯公司已经投放市场的55万台电梯中,已有4万台纳入了其建立的物联网 管理体系中。该公司总工程师阮为民介绍称,由于使用环境不同,每台电梯的运行状况往往有很大差别,而这套体系通过远程采集数据的手段,帮助对每台电梯制定有针对性的保养计划,以改善电梯的维护和保养质量。

      对于这些纳入管理的电梯,后台将收集其运行次数、运行距离等数据,并通过对过往零部件损耗情况的分析,精确预判什么时候需要为电梯更换新的零部件,而不至于等到发生故障时再进行维修。.

相关报告
  • 《智能制造推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
    • 编译者:杨芳
    • 发布时间:2018-09-20
    • 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推动下,智能制造已然成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动能”,它让传统制造业脱胎换骨的同时,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方式改变着中国。   制造业升级推动中国产业发展   自动播放轻音乐“唤醒”主人的智能音箱、能够单手做俯卧撑的手掌大的机器人、搭载着人工智能系统的新能源自动驾驶汽车、能“S”形弯折的柔性显示屏……中国制造业特别是智能制造领域的发展成就,令2018世界制造业大会的与会人士惊叹不已。   在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庆峰看来,制造业升级是推动中国产业发展乃至全球技术更新的催化剂。“人工智能的多维度发展、多产业链运行,将和教育、医疗、汽车等一系列制造行业深度融合”。   “我们身处智能制造时代,无所不在的智能制造正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   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80亿元,相关产业规模达2200亿元。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服务机器人、医疗影像辅助诊断系统等智能化产品在中国已有较好的技术和产业基础。   “智能制造除了使我们的制造过程更加智能化,比如在制造过程中大量运用机器人、物联网等新技术,同时还能让产品本身智能化。”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张友国介绍。   外企竞相拥抱中国“智”造   随着中国制造业供给侧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瞄准了中国制造业发展这一红利,竞相调整全球布局,顺应中国制造从“低成本、低技术含量”转向“高科技、高质量”的转型过程。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吴晓华表示,中国制造业在转型升级中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给外资企业创造了大量的投资和市场机会。   他说:“新一轮的制造业升级开放对外国企业来说,也许比第一轮有更大的红利,因为附加价值高,市场购买力更强。”   5月25日,江淮汽车与大众汽车集团合资生产的首款电动汽车在合肥下线。这款纯电动车以江淮汽车的新能源技术框架为基础,融合了大众旗下西雅特品牌的设计理念,将于今年下半年上市。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总裁约亨·海兹曼介绍说,该款电动车续航里程超过300公里,搭载了人工智能技术的语音控制平台及包括智能充电、智能停车在内的出行解决方案。目前,该车型已接到来自大众共享移动出行伙伴的数千台订单。   据了解,江淮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于2017年12月成立,是中国首个中外合资新能源汽车企业,也是大众汽车集团在中国的第三家合资企业。   去年11月,惠而浦(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在合肥开始打造其全球第三个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惠而浦(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在工厂里配备了智能机器人辅助生产、自动化物流运作、虚拟现实眼镜、设备状态追踪、大数据网络监控等手段和系统,期望最终实现物联网环境下的智慧工厂运营模式,完整建设计划将耗时十年。   数据显示,2017年,在中国设立的外商投资制造业企业达4986家,比上年增长24.3%,制造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总额达335亿美元,外商投资重点也从加工制造业,逐步拓展到计算机、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等高新技术领域,在中国设立区域总部、研发中心的跨国公司近2000家。   一些国外行业人士表示,希望中国制造业的大门更为开放,与全球制造业企业开展更加深入的合作。   发展智能制造要深耕基础科研和技术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制造业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发挥自身优势,承接产业国际转移,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距离制造强国还有很大差距。”辛国斌坦言。   据介绍,从经济效益看,2017年入围世界500强的企业中,中国企业平均营业收入比美国企业高11%,但平均利润却低了30%;从核心技术看,80%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90%的通用计算机CPU和基础软件都依赖进口;从产品质量看,通用零部件产品寿命一般为国外同类产品寿命的30%到60%,模具产品使用寿命一般较国外先进水平低30%到50%。   辛国斌说:“加强对外合作、加强交流沟通、共同应对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积极参与全球经济竞争合作是我们基于对自身的认知,而推进制造强国建设则是我们立足制造业现状,对未来30年的展望,在这个过程中既不可夜郎自大,又不必妄自菲薄。”   毫无疑问,中国制造业的开放步伐还将加快、程度继续深化,但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以创新为驱动,加大科技攻关力度,找准价值链新坐标。   刘庆峰认为,中国制造业未来必然走向与人工智能的匹配和深度融合。“未来30年,如果我们抓住了人工智能产业机遇,将会在全球的价值链中有更大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所以,我们一定要把人工智能和中国制造,提到双能驱动、并驾齐驱的战略高度。”   一些业内权威专家指出,发展智能制造要更加注重深耕基础科研和技术,全力打造中国智能制造核心竞争力。   “目前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超七成分布在应用层,而不是在技术层。如果要在2020年实现核心智能产业总产值达到1500亿元的目标,整个行业水平就需要大幅提高。因此,智能制造产业的爆发期还远未到来。”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说,“我国智能制造的产业基础仍不够牢固,因此要继续集聚自主研发原动力,在技术层上下大功夫。
  • 《中国智能制造发展年度报告 2020年智能制造市场将超2200亿》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shenxiang
    • 发布时间:2018-10-19
    • 日前发布的《2017-2018中国智能制造发展年度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已初步建成200多个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预计2020年国内智能制造市场规模将超过2200亿元。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市场规模达到1060亿元,同比增长18.4%,预计2020年将超过2200亿元。以工业机器人产销为例,报告显示,2017年工业机器人产量突破13万台套,同比增长68.1%,市场规模占全球1/3,连续5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应用市场。 报告还显示,目前,我国正初步建立起与国际同步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成100多个智能制造标准试验验证平台,发布74项国家标准。 据介绍,我国已初步形成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中西部等四大智能制造集聚区。其中,长三角地区经济活跃度高,智能制造推进速度较快,特点是更加侧重探索和推广智能制造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