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光伏制造端产值突破7500亿元》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2-03-03
  • 2月23日,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主办的光伏行业2021年发展回顾与2022年形势展望线上研讨会在京召开。记者在会上了解到,2021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规模达到5488万千瓦,创历史新高,光伏制造端产值突破7500亿元。

    装机结构方面,截至2021年底,分布式光伏累计装机规模超1亿千瓦,约占光伏累计装机规模的1/3;2021年,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规模约2900万千瓦,约占全年光伏新增装机规模的55%,首次突破50%,成为光伏新增装机规模的主力军。

    “在过去的1年里,我国光伏行业立足新发展阶段,产业优势持续增强,依然保持了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实现了新突破。”国家能源局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司处长邢翼腾肯定了光伏产业的亮眼成绩,并指出我国光伏迈入了集中式与分布式齐头并进的发展阶段。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大力推进光伏基地化开发,积极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规范推进光伏分布式开发,稳步推进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试点工作,确保试点工作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同时建立健全相关标准和规范体系,力争为分布式特别是户用光伏开发,营造良好和规范的市场环境。”邢翼腾说。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2021年光伏新增装机规模远超预期。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认为,国内光伏发电项目储备量十分充足,或将推动光伏新增装机规模在2022年突破7500万千瓦。

    实际上,光伏制造端正迎来新一轮扩产潮。2021年,数十家光伏制造企业投资超上千亿元开发建设新产线,覆盖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等光伏产业链各主要环节。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杨旭东指出,对面巨大发展机遇,光伏产业需迈出高质量发展步伐。“今年光伏产业产值力争突破万亿元大关,我们将会同有关方面加强监管,切实保障光伏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王勃华也强调,需特别关注我国光伏供应链协调发展的问题。“由于供应链各环节扩产周期不匹配,硅片、电池片、组件的扩产周期远短于硅料和光伏玻璃,叠加供应链各环节规模也不匹配的影响,硅料、光伏玻璃等产品极易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推动价格大幅上涨。”

    2021年,硅料、硅片等产品供不应求,价格暴涨,导致国内光伏电站投资成本不降反升。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地面光伏系统初始投资成本为4.15元/瓦左右,同比增加4%。同期,我国光伏地面电站非技术成本占比同比下降3.2%,组件费用占比同比增长了6.7%。

    邢翼腾强调,产业链供应稳定、价格平稳,这是全行业的共同期待,也符合全行业的共同利益。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光伏行业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产业链的有力支撑。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预测,2022年,随着产业链各环节新建产能逐步释放,组件价格将回归合理水平,光伏系统初始投资成本将下降至3.93元/瓦。

    国网能源研究院新能源与统计研究所所长李琼慧指出,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不断提升,新能源电力供应不足和在大发期间消纳困难的问题将频繁交替出现。“十四五”期间,寻找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最佳解决方案将成为重点课题。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时璟丽补充说,保障可再生能源较高利用水平、提升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灵活性、引导可再生能源电力参与市场化交易是影响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关键。

    对此,邢翼腾表示,将持续加强政策供给,会同各部委推动出台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去年底,我们研究出台了《光伏电站消纳监测统计管理办法》,也启动了《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办法》的修订工作,并公开征求意见,目前正在修改完善。”

  • 原文来源:http://www.cnenergynews.cn/
相关报告
  • 《我国GDP突破82万亿元大关》

    • 来源专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angmin
    • 发布时间:2018-03-05
    • 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表了《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初步核算,2017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827122亿元,比上年增长6.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5468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334623亿元,增长6.1%;第三产业增加值427032亿元,增长8.0%。 国家统计局党组成员、总经济师盛来运昨日表示,刚刚过去的2017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迈上新台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质量效益实现新提高,创业创新蓬勃发展,新动能成长实现新突破。 具体数据显示,2017年全年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7.0%,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0%。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4%,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2.7%。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3%,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2.7%。 国新未来科学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徐光瑞昨日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新动能新产业新业态助力经济发展将更加强调有效性,即只有适合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需要的技术才是有效的、高质量的技术,这些新动能既包括人工智能、节能环保、生命健康、文化创意等新兴领域,也包括电力、石油、铁路等传统领域的提质增效以及农业的现代化。 徐光瑞表示,今年经济领域的改革重点和亮点主要有三个:一是国企改革,一方面要重点在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等领域发力,另一方面要加大战略重组、破产清算等处置“僵尸企业”的改革力度,重点在“破”“立”“降”上下功夫。二是乡村振兴,聚焦农村“三权”分置制度改革,结合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来看,主要是宅基地的“三权分置”制度,一方面有望明确赋予宅基地财产权,另一方面有望实现宅基地的资本化。三是房地产市场,主要是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完善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 《上海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模突破千亿元 将打造产融合作的“上海范式”》

    • 来源专题:智能制造
    • 编译者:icad
    • 发布时间:2024-01-18
    • 在1月3日举行的上海市智能工厂建设工作推进会上,上海市智能制造产融合作生态联合体成立。据悉,上海通过搭建“需求发布+揭榜挂帅+产融合作”平台,已累计为智能制造创新企业和智能工厂建设提供超500亿元专项额度。  在会上,2023年度市级智能工厂名单、浦东新区2023年度智能工厂建设白皮书同步发布。 ...,机器人,智能工厂,智能,智能,智能制造,智能工厂   在1月3日举行的上海市智能工厂建设工作推进会上,上海市智能制造产融合作生态联合体成立。据悉,上海通过搭建“需求发布+揭榜挂帅+产融合作”平台,已累计为智能制造创新企业和智能工厂建设提供超500亿元专项额度。   在会上,2023年度市级智能工厂名单、浦东新区2023年度智能工厂建设白皮书同步发布。   目前,上海已累计培育3家国家级标杆性智能工厂,19家国家级示范性智能工厂,100家市级智能工厂;上海成为全国首个 机器人 密度纳统城市, 重点产业机器人密度达383台/万人,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今年还将新建设70家市级智能工厂。聚焦重点产业,实施“智能工厂+”行动,“+ 汽车 、+高端装备、+电子信息、+都市产业”等重点行业。   ▍上海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   上海市副市长陈杰在会上指出,智能制造是着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一招,是加快推动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一环,将智能工厂作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主战场,加快智能工厂建设,是上海超大城市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必然选择。   2023年,上海共11家单位获评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厂,33家单位62个场景获评国家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获评工厂数和场景数均位于全国城市首位,全市国家级智能工厂和场景总数实现“双倍增”。其中,汽车领域21个场景入选名单,总数和入选比例(占本市34%)全国第一。   目前,上海已累计培育3家国家级标杆性智能工厂,19家国家级示范性智能工厂,60家单位111个国家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已建成智能工厂的生产效率平均提升50%,运营成本平均降低30%,带动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3.8%。汽车等重点产业智能制造全链条、全场景建设成效凸显。   据了解,上海已成为国内最大的智能制造系统集成解决方案输出地和智能制造核心装备产业集聚区,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工业总产值突破600亿元,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连续三年蝉联“中国先进制造业城市发展指数”全国第一。   通过智能工厂建设,智能制造技术和工艺加速突破,目前上海已牵头国家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37项,实现“卡脖子”关键装备、核心部件与工业软件突破40余项,实现新装备首台套、新材料首批次、新软件首版次超300余项,有力推动了产业链关键装备、材料和软件的自主可控和创新应用,有效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夯实制造业发展坚实底座。   ▍智能制造产融合作生态联合体成立 打造产融合作的“上海范式”   据悉,上海通过搭建“需求发布+揭榜挂帅+产融合作”平台,已累计为智能制造创新企业和智能工厂建设提供超500亿元专项额度。   为加速触发上海智能制造创新高地和金融资源聚集地同频共振,持续探索智能制造产融合作新机制模式,上海市智能制造产融合作生态联合体(以下简称联合体)在会上成立。联合体首批成员单位包含上海电气 自动化 、上海移动等7家智能制造供给侧单位以及上海银行等5家金融服务机构。   下一步,联合体将聚焦智能制造产业创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产业链供给链链式转型等,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互动融合,夯实上海制造业发展底座;同时也将面向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加快推出具有产业特色的“转型解决方案+金融解决方案”定制化套餐产品,做到一窗受理、一站解决,打造智能制造产融合作的“上海范式”。   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之一,上海将智能制造作为促进长三角协同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用机制保障推动长三角产业链协同创新、促进长三角城市群共同发展。比如,2022年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牵头长三角相关职能部门,联合长三角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12家企业,打造“全长三角造”工业机器人,已累计推出4个型号,销售超过2300台,成功应用于 新能源汽车 整机、锂电、 光伏 等行业。   ▍2025年新建设200家智能工厂、20家标杆工厂   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主任张英介绍,上海将落实市政府工作报告“实施智能工厂领航行动”要求,推进“20035”工程,即到2025年新建设200家智能工厂、20家标杆工厂,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智能制造评估诊断、重点企业数字化网络化、重点链主企业智能化全覆盖这三个全覆盖和智能制造标准制修订数、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模、应用场景推广数、工业机器人产量、智能制造新技术突破数这五个智能制造核心指标倍增。   为实现上述目标,上海将具体做好五个到位:一是“一业一策”谋划到位,根据不同行业实际情况,推出定制化解决方案,找准智能制造“最后一公里”。二是“一业一专”支撑到位,围绕六大重点产业,成立智能制造专业委员会,提供“智库大脑”。三是“一业一标”规范到位,支持链主企业,牵头制定全产业链智能工厂建设指南,推动上下游智能制造整体水平提升。四是“一业一融”服务到位,鼓励商业银行、保险机构、基金等参与智能工厂建设,探索产融合作新机制模式。五是“一业一群”发展到位,引导各区在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中彰显特色,推动产业链供应链集群式发展。   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钱锋表示,数实融合的本质,是应用现代数智技术,为传统产业装上赋能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大脑”, 利用数智技术向实体经济的研发、生产、销售、流通环节渗透融合,创新生产方式、制造流程和商业模式;数实融合将为产业新赛道注入新动能,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基底,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打造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