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能源专业委员会成立》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18-03-05
  • 为促进生物能源产业及其上下游行业的规范、可持续发展,中关村企业信用促进会联合国内生物能源企业,共同发起成立了生物能源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并于12月26召开了专委会成立大会。

    据介绍,该专委会的成立旨在为生物能源产业的发展搭建信用服务平台、政企沟通平台、技术推广平台、资源整合等,以更好地整合中关村资源,促进生物能源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生物柴油作为清洁能源,具有润滑性能好,储存、运输、使用安全,抗爆性好,燃烧充分等优良性能,是优质的石化柴油代用品,同时由于其可显著减少燃烧污染排放,且生物降解率高达98%,已经成为欧盟碳交易的一种有效途径,对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国,“地沟油”是生产生物柴油的主要原料来源。但由于早期对“地沟油”的监管缺失形成了一条潜在的灰色利益链,使得“地沟油”能被用于生产生物柴油的量大打折扣,造成国内绝大部分生物柴油厂因为“地沟油”供应不足,基本都处于“饿肚子”的状态。

    会议期间,由北京市6家拥有餐厨废弃油脂收运行政许可的正规“地沟油”收运企业共同发起组成的北京绿鲸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鲸环境”)宣布正式成立,这是是国内“地沟油”行业企业的首次整合。

    与会专家指出,“地沟油”从业企业素以“小、散、乱、污”著称,这次整合标志着国内“地沟油”从业企业开始向规模化、制度化、正规化,技术型、全监管转型,将有助于使“地沟油”治理在严密的制度管理下,依托产学研合作,结合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等手段,实现杜绝回流餐桌,为北京市的食品安全提供有效保障。

    值得注意的是,生物柴油国家强制标准《B5柴油》已于今年9月份出台,但北京市目前尚没有生物柴油生产企业。会上绿鲸环境与河北隆海生物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旨在将北京地沟油在物联网全监管状态下运往河北的意向性协议。与此同时,河北隆海生物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绿色能量生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还签署了将使用北京的“地沟油”生产的畅销国际市场的优质“低冻点”生物柴油返销北京市场的意向性协议。

    该专委会主任宋建国认为,在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境下,上述合作通过优势互补,上下游产业良性组合,将可使北京市“地沟油”在全监管的模式下运往河北,由河北的生物柴油企业将其有效、安全地加工为优质生物柴油,再将生物柴油产品从河北返销到北京成品油市场,真正实现“北京‘地沟油’全产业链循环利用,同时为北京大气污染治理贡献力量”的新模式,进而成为全国有效治理‘地沟油’的样板。

  • 原文来源:http://www.biotech.org.cn/information/152010
相关报告
  • 《中国地理学会生物地理专业委员会成立暨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召开》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12-08
    •  2017年9月,经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会研究决定,正式成立中国地理学会生物地理专业委员会,从此,中国地理学会的大家庭里又增加了新的一员。   2017年11月21日下午,适逢全国自然地理学大会在江苏南京召开。在生物地理专业委员会负责召集的“生物地理学与生物多样性”专题研讨会上,中国地理学会在南京钟山宾馆201会议室举行了生物地理专业委员会成立仪式。   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兼执行秘书长张国友研究员宣读了中国地理学会成立生物地理专业委员会的决定,宣布了生物地理专业委员会首届主任、副主任和秘书长组成人员名单并颁发了聘书。随后,张国友秘书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并代表学会对生物地理专业委员会的成立表示祝贺。决定显示,中国地理学会第十一届常务理事会第八次会议决定聘请刘鸿雁担任生物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聘请陈毅峰、傅声雷、勾晓华、江源、刘国华、孙航、张扬建担任副主任(按拼音顺序),沈泽昊担任秘书长。   北京大学刘鸿雁教授代表新成立的生物地理专业委员会向中国地理学会表示了衷心感谢。他从生物地理学的学科历史出发,对中国生物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和当前现状进行了评述,并对中国生物地理学的未来发展和专业委员会建设进行了展望。生物地理学是地理学最早的学科分支之一,在相关学科的理论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推动下,生物地理学走过了螺旋式发展的历程。当前全球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极大地推动了生物地理学前进的步伐,出现了谱系地理学、功能生物地理学、全球变化生物地理学等新的学科分支。   在随后进行的“生物地理学与生物多样性”专题学术研讨会上,刘鸿雁教授、沈泽昊教授、梁存柱教授、许哲平副研究馆员、唐志尧副教授分别就“树线如何响应气候变化”、“中国常绿阔叶木本植物物种丰富度和谱系结构的地理格局与成因”、“蒙古高原草原植被空间格局及形成机制研究”、“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信息化现状与思考”和“中国陆地植物群落碳、氮、磷功能生物地理学”问题报告了生物地理学主要分支领域的前缘进展,吸引了近70位专家学者参与。11月22日,专题研讨会继续进行,20余位参会者报告了最新研究成果,另有7名参会代表进行了板报展示。会议现场气氛踊跃,听众提问积极,研讨充分。   11月21日晚,刘鸿雁主任召集了到会的首届生物地理专业委员会成员就下一步的工作安排进行了研讨,决定近期内开展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1)尽快落实专业委员会委员组成;(2)在2018年2月份召开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3)组织出版一期生物地理学专辑。 (生物地理专业委员会供稿,2017年11月25日)
  • 《全国核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3-26
    • 3月24日,全国核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大会在京召开。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副局长、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主任田世宏,生态环境部副部长、国家核安全局局长叶民出席会议并讲话。有关部门代表和第一届全国核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参加会议。 全国核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由生态环境部发起筹建,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成立,负责核动力厂安全、研究堆安全、核燃料循环设施安全、核材料安全、放射性废物安全等领域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第一届全国核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由42名委员组成,郭承站任主任委员,叶奇蓁、杜祥琬任副主任委员,委员来自核安全监管部门、核能行业主管部门、核电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等35个单位,联合秘书处设在生态环境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和核工业标准化研究所。 成立全国核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是推进我国标准化战略和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的重要举措,加强核安全标准化工作对于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全国核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将以总体国家安全观和理性、协调、并进的核安全观为指导,从高从严建立核安全标准体系,注重建章立制,加强技术把关,确保出台标准好用、够用,进一步提高核安全工作法治化水平,守住核安全底线。有关部门将积极支持全国核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挥作用。会议还审议通过了《全国核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章程》和《全国核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工作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