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所郭惠珊研究团队发现微生物种间RNAi并构建新型作物病害防控技术体系》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3-09-01
  •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郭惠珊研究团队在Nature Plants杂志发表题为“Microbe-induced gene silencing boosts crop protection against soil-borne fungal pathogen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了作物根际真菌的种间RNA干扰(种间RNAi),即sRNA能在真菌间传递并诱导RNAi;创建了基于种间RNAi的Microbe-induced gene silencing(MIGS)技术体系,开发了以有益微生物为“sRNA抗菌剂”天然载体的微生物农药,可有效防治棉花和水稻的土传真菌病害。

      研究团队从根际微生物中筛选得到了能进行遗传操作的益生菌(哈茨木霉,Th),以土传病原真菌(大丽轮枝菌,V592-GFP)携带的GFP为靶标,构建了能靶向目标sRNA的RNAi工程菌(Th-GFPi),创建了可视化的MIGS体系,当与Th-GFPi菌株共培养时,V592-GFP绿色荧光明显减弱(图1)。该结果证明了种间RNAi的存在,RNAi工程菌Th-GFPi能够将sRNA传递到细胞外,并进入V592-GFP真菌细胞发挥RNAi作用。

    为了检验MIGS技术能否应用于作物病害防控,研究团队分别构建了靶向大丽轮枝菌(Th-Pmt2i)和尖孢镰刀菌(Th-Pmt2iFo)特异基因的工程菌。在含有大丽轮枝菌(V592)或尖孢镰刀菌(Fsu)的培养基中,Th-Pmt2i 和Th-Pmt2iFo分别特异抑制靶标真菌的生长(图2)。

    在自然土壤环境中,与野生型Th相比,Th-Pmt2i菌株表现出更强的防控棉花黄萎病的作用(图3A)。同样,Th-Pmt2iFo比野生型Th表现出更强的防控水稻病害的作用,水稻株高和鲜重明显增加(图3B)。以上结果证实MIGS技术能够有效进行作物病害防控,并具有广泛性和靶标特异性。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温汉光和赵建华副研究员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郭惠珊研究员和赵建华副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张杰研究员、颜永胜研究员、高峰副研究员、张博森博士和武雪明博士参与本项研究。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的支持。

  • 原文来源:http://www.im.cas.cn/xwzx2018/kyjz/202308/t20230830_6868872.html
相关报告
  • 《微生物所揭示微生物种间RNAi并构建新型作物病害防控技术体系》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3-09-13
    •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郭惠珊团队在《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上,发表了题为Microbe-induced gene silencing boosts crop protection against soil-borne fungal pathogen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了作物根际真菌的种间RNA干扰(种间RNAi),即sRNA能在真菌间传递并诱导RNAi;创建了基于种间RNAi的Microbe-induced gene silencing(MIGS)技术体系,开发了以有益微生物为“sRNA抗菌剂”天然载体的微生物制剂,可有效防治棉花和水稻的土传真菌病害。     科研团队在根际微生物中筛选到可进行遗传操作的益生菌(哈茨木霉,Th),以土传病原真菌(大丽轮枝菌,V592-GFP)携带的GFP为靶标,构建了可靶向目标sRNA的RNAi工程菌(Th-GFPi),创建了可视化的MIGS体系。当与Th-GFPi菌株共培养时,V592-GFP绿色荧光明显减弱(图1)。该工作证明了种间RNAi的存在,RNAi工程菌Th-GFPi可将sRNA传递到细胞外,并进入V592-GFP真菌细胞发挥RNAi作用。 为了检验MIGS技术能否应用于作物病害防控,该研究分别构建了靶向大丽轮枝菌(Th-Pmt2i)和尖孢镰刀菌(Th-Pmt2iFo)特异基因的工程菌。研究发现,在含有大丽轮枝菌(V592)或尖孢镰刀菌(Fsu)的培养基中,Th-Pmt2i 和Th-Pmt2iFo分别特异抑制靶标真菌的生长(图2)。     自然土壤环境中,Th-Pmt2i菌株比野生型Th表现出更强的防控棉花黄萎病的作用(图3A)。同样,Th-Pmt2iFo比野生型Th表现出更强的防控水稻病害的作用,水稻株高和鲜重明显增加(图3B)。上述成果证实了MIGS技术可有效进行作物病害防控,并具有广泛性和靶标特异性。
  • 《微生物所齐建勋团队在抗新型冠状病毒药物发现中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0-09-10
    • 新型冠状病毒主蛋白酶是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组编码的最重要的蛋白之一,它负责新型冠状病毒多聚蛋白的切割,在新型冠状病毒生命周期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新型冠状病毒主蛋白酶是抗病毒药物的理想靶点。此外,以病毒蛋白酶为靶点的抗病毒药物在抗HIV和HCV领域取得巨大的成功,如利托那韦、达芦那韦、特拉匹韦等。   齐建勋课题组2020年9月4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题为Both Boceprevir and GC376 efficaciously inhibit SARS-CoV-2 by targeting its main protease的研究论文。该论文建立了主蛋白酶的高通量药物筛选体系,并对已上市和在研的蛋白酶抑制剂化合物库进行筛选。结果发现已上市丙肝药物博赛泼维(Boceprevir)和在研药物GC376具有较好的主蛋白酶抑制活性。博赛泼维(Boceprevir)是由美国先灵葆雅(Schering-Plough)公司(该公司于2009年11月与美国默克药厂合并)研发的一种靶向HCV丝氨酸蛋白酶的共价抑制剂。2011年5月13日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该药上市,用于某些成人患者慢性丙型肝炎的治疗。GC376是由堪萨斯大学和威奇塔州立大学共同研制的蛋白酶抑制剂。前期的研究结果显示该化合物在体外对杯状病毒、冠状病毒、小核糖核酸病毒均有较好的抑制活性。目前该化合物仍然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进一步的抗病毒实验结果显示,博赛泼维(Boceprevir)在Vero细胞水平上对新型冠状病毒的半数抑制浓度EC50为15.57μM,GC376对新型冠状病毒的半数抑制浓度EC50为0.70μM。此外,噬斑实验结果表明联合GC376和瑞德西韦可以显著增加抗新型冠状病毒效果。另外一方面,为了明确这2个药物的抗病毒机制,该论文分别解析了博赛泼维(Boceprevir)和GC376与主蛋白酶的复合物结构。晶体结构显示,博赛泼维(Boceprevir)和GC376均占据了主蛋白酶的酶活中心位点,从而阻止了主蛋白酶水解其底物。这些研究为发现抗新型冠状病毒药物提供了基础。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傅立峰、冯永和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的叶飞为论文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高福院士、齐建勋研究员、李学兵研究员和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谭文杰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国家重点研究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