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超深超大挺进 我海油装备制造水平跃上新台阶》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1-02-05
  • 中国海油1月28日宣布,“十三五”时期,我国海洋石油装备制造水平跃上新台阶,以深水半潜生产平台、超大型FPSO(浮式储卸油装置)系统总体集成技术、中心管汇等水下生产系统为代表的深水油气装备制造能力提升至世界先进水平。
      “深海一号”实现三项世界级创新
      中国海油表示,深海是未来全球油气资源的重要接替区。据统计,全球超过70%的油气资源蕴藏在海洋之下,其中44%来自深海。而深海油气开发,除了风险和投入呈几何倍数递增外,装备制造是关键瓶颈。
      作为我国最大的海上油气生产商,中国海油早在“十二五”时期就斥巨资打造了“五型六船”深水舰队,实现了深海钻探能力从300米到3000米水深的跨越;然而用于深水油气田开发的生产装备仍停留在300米以内水深范围。
      日前,由我国自主研发建造的全球首座10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能源站在山东烟台交付启航,这是我国深水油气田开发能力和深水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领域的最新重大突破。
      中国海油陵水17-2气田开发项目总经理尤学刚透露,“深海一号”能源站实现了3项世界级创新,运用13项国内首创技术,攻克了10多项行业难题,堪称我国海工装备技术集大成之作。
      “‘十三五’期间,随着以‘深海一号’能源站为代表的深水油气装备交付,我国半潜平台船体总装快速搭载和精度控制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海底管线铺设等多项深水施工技术突破1500米水深难关,超大型深水装备工程总包能力显著提升。”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钟文军说。
      浮式储卸油装置技术全面提升
      在被视为海工装备“皇冠上的明珠”的“海上油气加工厂”——FPSO领域,“十三五”期间,中国海油将FPSO总体集成技术提升作为科技攻关优先方向,积极研发不同类型FPSO总体集成和全产业链技术。
      2018年5月,中国海油承揽的巴西国家石油公司P67 FPSO成功在海油工程青岛场地交付,开创了我国自主集成并成功交付世界级超大型FPSO的先河。2019年12月,P70 FPSO成功交付,创造了国际超大型FPSO交付的新速度。
      与此同时,我国FPSO单点建造集成技术也获得重要突破。2020年5月,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和集成的中国最大作业水深FPSO“海洋石油119”在青岛场地交付启航。它采用了国际上技术最复杂、集成精度最高的大型内转塔单点系泊系统,该系统在全球范围内仅有4例。
      经过5年发展,中国海油已拥有FPSO达到16艘,规模与总吨位均居世界前列,成为我国海工装备主力军。形成了从设计、建造、安装、调试到运营管理、升级改造的FPSO全生命周期管理能力,实现了作业海域从水深16.7米到2000米、吨位从5万吨级至35万吨级、船型从普通型到圆筒型、系泊形式从多点系泊到单点系泊的全覆盖,抗冰、抗台风能力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多型FPSO总体集成和全产业链技术获得全面提升。
      水下生产系统实现国产化
      业界普遍认为,深水油气田开发装备的“昨天”是干式井口、桩基平台,“今天”是水下井口、浮式平台,“明天”是水下生产系统。
      从1996年起,流花11-1油田等我国南海部分油气田,也陆续应用了水下生产系统,但几乎所有的工程开发均由国外水下设备供应商和工程承包商完成。
      2020年9月,在“深海一号”能源站船体完工前夕,由我国自主建造的首批1500米深水中心管汇成功交付,意味着我国深水中心管汇设备制造能力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经过5年发展,我国水下生产系统逐步完成了从简单的水下终端到复杂的水下中心管汇、从靶区300米以下浅水到1500米超深水、从全部依靠进口到水下产品走出国门的跨越,基本掌握1500米水深水下生产系统设计和制造技术,实现水下管汇等系列关键水下产品的国产化应用。
      哈斯基中国生产及开发副总裁特雷西感慨:“2013年以前,哈斯基投资荔湾3-1气田水下生产系统时,几乎看不到中国人的身影;而在流花29-1气田项目上,水下核心设备的制造者绝大部分都是中国人。”

相关报告
  • 《海洋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首次突破10万亿》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3-04
    •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沿海地方和涉海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有效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着力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扎实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宏观政策组合效应持续释放,海洋资源保供能力稳步提升,新质生产力不断赋能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海洋经济呈现强劲发展势头,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首次突破10万亿。 一、海洋经济助力国民经济稳中有进 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增长拉动作用进一步显现。据初步核算,2024年海洋生产总值达105438亿元,较上年增长5.9%,拉动国民经济增长0.4个百分点,呈现强劲发展势头。其中,海洋产业增加值43733亿元,海洋科研教育增加值6653亿元,海洋公共管理服务增加值17209亿元,带动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37843亿元。 重点海洋制造业保持较快增长。2024年,海洋制造业增加值31829亿元,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超三成,“压舱石”作用持续显现。海洋船舶工业全年实现增加值1370亿元,比上年增长14.9%,以修正总吨计的新承接海船订单量、海船完工量和手持海船订单量国际市场份额首次全部超过50%。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持续回暖,国际市场份额连续7年保持全球首位,全年实现增加值1032亿元,比上年增长9.1%。随着国家在化工领域结构调整政策的实施,纯碱、烧碱等盐化产品和石油精细化工产品产量持续增加,海洋化工业全年实现增加值4453亿元,比上年增长6.6%。 海洋服务业对海洋经济带动作用显著。2024年,海洋服务业增加值62849亿元,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为59.6%,拉动海洋经济增长3.6个百分点,高于上年0.1个百分点。海洋旅游市场持续升温,邮轮旅游热度高涨,海洋旅游业全年实现增加值16135亿元,比上年增长9.2%。海洋交通运输业保持较快增长,外需回升带动集装箱市场需求旺盛,海运贸易航线网络不断织密,全年实现增加值8194亿元,比上年增长7.4%。 二、资源保供夯实海洋经济发展基础 海洋空间资源保障水平不断提高。2024年,全国新增审批用海用岛项目4123个、面积26.3万公顷,项目涉及投资额1072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0.0%、6.9%和12.3%,有效保障油气、海上风电等重大项目用海用岛需求。天津、福建等沿海地区国土空间规划印发实施,推动海域、海岛、海岸线等空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自然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联合印发《自然资源要素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指导目录(2024年本)》,保障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用地用海需要。海洋生态修复稳步推进,“十四五”以来中央财政下达奖补资金159亿元,完成整治修复海岸线超380千米、滨海湿地超3万公顷。 海洋能源、食物、水资源开发利用空间不断拓宽。一是海洋能源开发利用取得新进展。自然资源部全力推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成功在南海发现全球首个超深水超浅层大型气田——陵水36-1气田,新增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超1000亿立方米;随着开平南、秦皇岛27-3等一批大型油气田陆续发现及陆丰油田群二期、乌石23-5、“深海一号”二期等油气田开发项目相继投产,油气增储上产再上新台阶,全年海洋原油、天然气产量同比分别增长4.7%、8.7%,海洋原油增产量占全国原油总增量的近八成,继续成为我国能源上产的主阵地。海上风电逐步进入规模化、集群化发展新阶段,全年海上风电发电量同比增长近30%,助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二是海洋水产品供给能力不断提升。随着海上养殖生产集群加快形成,智慧渔业蓬勃发展,“蓝色粮仓”建设取得积极进展,1-11月全国海洋水产品产量同比增长4.1%,其中海水养殖产量同比增长5.2%,海水养殖稳产保供作用日渐凸显。深远海养殖迅速发展,养殖用海空间布局持续优化,新增开放式养殖用海不断向深远海域拓展,平均离岸距离由2018年的10千米外延至目前的18千米。三是海水资源利用规模不断增加。2024年全国海水淡化产量预计超4亿吨,工业冷却海水用量超1800亿吨。天津南港工业区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一体化(30万吨示范)项目(一期)、山东无棣日产5万吨海水淡化项目等一批海水淡化工程投产运行,沿海地区海水利用能力进一步提高。 三、三大需求拉动海洋经济量质齐升 海洋领域消费持续向好。受政策利好、供给优化和出游意愿上涨等叠加因素影响,海洋旅游消费市场进入繁荣发展新周期。2024年,广东、山东、江苏等沿海地区旅游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5.8%、12.0%、11.5%,上海、天津、广州、深圳等沿海城市旅游热度全年保持高位,“青岛U·SEA奇幻海世界”等智慧文旅新场景、新平台、新项目不断涌现,邮轮旅游消费人气攀升,2024年全国邮轮母港累计客流量192.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超10倍,成为海洋旅游的重要增长点。 海洋固定资产投资积极推进。在水运建设方面,1-11月,沿海地区水运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07亿元,同比增长6.7%,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跨海大桥、海底隧道建设持续推进,总投资额460亿的深中通道、130亿的黄茅海跨海通道、57亿的龙门大桥正式通车,一批重大海洋工程项目建设进入新阶段。 海洋对外贸易稳步增长。2024年,在新一轮全球造船市场上升周期的加持下,我国船企发挥竞争优势,实现油、散、集、气4大主力船型订单批量承接,船舶产品出口到197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金额同比增长58.7%。全国水产品出口量同比增长12.6%,高于上年12.5个百分点。海上风电产品加快走出去,中国风电企业获得欧洲最大交易,在德国成功拿下29.6万千瓦海上风电订单。海运贸易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全国货运船舶进出境艘数同比增长7.8%。1-11月,我国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外贸货物吞吐量同比分别增长7.6%、7.3%。 四、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 海洋科技创新成效持续显现。一是海洋领域关键技术装备取得突破。我国首艘自主设计建造的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正式入列,具备全球海域无限航区作业能力,最大钻探深度达11000米。深海重载作业采矿车“开拓二号”在西太平洋完成4000米级海试,成功采集多金属结壳与结核样本,攻克了深海复杂地形高机动行进、智能精细控制等技术。我国自主研发的“璇玑”旋转导向钻井系统成功实现1000口井作业、100万米钻井总进尺,第二代产品在南海首次应用,标志着我国高端油气钻井技术实现新进展,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璇玑”系统成功研发并实现海上作业,使我国成为继美国后全球第二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二是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在海洋工程技术、深水油气装备、深部深海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等领域成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联合体,在海洋工程装备、海上风电、海洋生物等新兴产业领域,山东、浙江、广东、广西等沿海地区成立以产业化为目标的创新平台。 传统产业数智化、高端化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我国首个金枪鱼智慧渔情预报系统——海鹰AI发布,首个渔业大模型范蠡大模型1.0发布,推动渔业现代化转型升级提档加速。首个海上智能钻采平台惠州26-6完成安装,首个自主研发的海洋油气完井工具“智慧工厂”建成投产,加速海洋油气产业智能化转型。高技术船舶制造能力显著提升,2024年我国造船完工量修载比达0.43,创历史新高。首个船舶数字化管理系统软件DMS5.0正式上线,“象群”系列智能涂装机器人正式“上岗”,海洋船舶工业数智化发展成效显著。 海洋新兴产业不断培育壮大。2024年,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2%,高于海洋生产总值1.3个百分点,海洋经济增长新动能培育效果不断显现。亚洲首个工业级海上风电制氢示范项目在广东珠海实现稳定产氢,我国首台超100千瓦气动式海浪发电装备“华清号”成功下水,兆瓦级潮流能发电机组“奋进号”累计并网发电量超450万千瓦时。我国构建超4.31万个海洋微生物基因组和24.58亿条基因序列的海洋微生物组数据库,“蓝色药库”开发取得新进展,抗乙肝病毒新药LY102获临床准入,全球首个免疫抗肿瘤海洋多糖药物“注射用BG136”顺利完成一期临床试验。 五、政策措施助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海洋产业政策持续发力。海洋渔业方面,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工作部署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快推进深远海养殖发展,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助推渔业现代化转型升级提档加速。海洋制造业方面,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2024年版)》,涉及绿色船舶、海洋能开发利用和海洋油气装备等海洋制造产业,推动海洋制造业绿色化、高端化发展。海洋服务业方面,国务院出台《国际邮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靠港补给的规定》,国家移民管理局发布《关于全面实施外国旅游团乘坐邮轮入境免签政策的公告》,系列邮轮相关政策相继出台,助力邮轮市场繁荣发展。财政部、交通运输部联合发布《关于支持引导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通知》,助力海洋交通运输业数字化转型。海洋新兴产业方面,国务院印发实施《节约用水条例》,从立法上保障了海水淡化水的市场需求,促进海水淡化产业长效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国务院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等,提出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合理有序开发海上风电和促进海洋能规模化开发利用等要求。专属经济区海上风电试点工作有序推进,助力产业发展走向深远海。 生态保护修复政策助力海洋经济绿色发展。自然资源部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学习运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厦门实践”经验深入推进新时期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意见》,深入推进新时期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积极倡导“生态修复+生态产业”融合发展,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加快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自然资源部印发《关于保护和永续利用自然资源扎实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实施意见》,推进近岸海域生态保护修复,深入开展红树林等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自然资源部印发《关于高水平保护高效率利用自然资源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意见》,提升海洋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资源要素供给和配置效能,推动各类自然资源资产使用权等权利组合设置,促进自然资源资产增值增效。 多措并举引入金融活水。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印发金融租赁公司业务发展鼓励清单、负面清单和项目公司业务正面清单的通知》,助力海上风电、油气、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水运等涉海领域设备租赁业务发展。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财政部印发《关于扩大城乡居民住宅巨灾保险保障范围进一步完善巨灾保险制度的通知》,将“台风及其引起的风暴潮等次生灾害”纳入保险责任范围。自然资源部与上交所联合发布国内首只覆盖沪深京港全市场的海洋领域综合性指数——中国海洋经济股票价格指数,引导资本向海洋实体经济聚集。自然资源部连续9年举办海洋产业投融资路演系列活动,助推企业和科研团队增强对接资本市场能力,引导投资机构增进对海洋产业关注和认识,促进投资机构提高投资海洋领域项目的意愿和专业度。 2025年,面对国际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国内需求仍有不足的复杂严峻形势,我们要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健全海洋资源开发保护制度,健全维护海洋权益机制”要求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促进海洋科技创新和产业链深度融合,大力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统筹推进海洋开发与保护,推动我国海洋经济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取得新成效,助力海洋强国建设。
  • 《北京:落实首都战略定位,推动经信工作再上新台阶》

    • 来源专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angmin
    • 发布时间:2019-01-08
    • 2018年以来,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经信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积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入落实新版城市总规和首都“四个中心”战略功能定位,坚持创新发展、减量发展、高质量发展,在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不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倾力打造新型智慧城市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新突破。 2018年工作回顾 全市工业和软件信息服务业运行平稳,速度稳中放缓,质量稳中有进,总体符合预期。高端产业持续引领,1—11月,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5%和10.3%。减量提质增效明显。1—10月,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44.3万元/人,比同期提高5.4万元/人,生产效率创历史新高。1—11月,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3.2%。总体来看,高精尖产业发展政策体系更加完善,智慧北京和信用北京建设水平持续提升,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 (一)高精尖产业发展步伐加快。以落实推动高精尖产业发展指导意见为主线,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持续开展高精尖政策宣贯,举办推动高端产业发展研讨班,开展各类政策培训宣讲活动百余场次。强化产业政策引导,编制《北京市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规划(2018—2035年)》和《北京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18—2035年)》,制定出台北京市5G、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和行动方案。编制《高精尖产业登记指导目录》,充分衔接禁限目录,以正面清单形式服务高精尖企业快速注册。统筹利用高精尖资金和基金支持产业发展,高精尖产业基金新增合作子基金4支,认缴规模34亿元。大力推动高精尖项目落地建设,建立项目分级分类管理机制。 (二)产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积极推动创新型产业集群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搭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推动机科国创轻量化材料成形技术及装备创新中心升级为全市第二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创建北京医疗机器人等8家产业创新中心,持续推动工业大数据、工业技术软件化等现有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加快新型产业创新载体建设,出台《高精尖产业设计中心管理办法》,修订企业技术中心政策体系。营造民营经济良好发展环境,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深入抓好中小企业促进法及北京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宣贯落实。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发展资金在完善发展环境和建设服务体系方面的引导带动作用,通过奖励融资租赁机构及担保机构的方式,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支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和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建设。积极发挥中小基金的创新引领作用,合作创业投资机构对中小企业进行了700项股权投资。 (三)产业融合与军民融合实现新提升。推动成立北京前沿国际人工智能研究院,搭建人工智能计算及数据应用服务平台,发布《北京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白皮书(2018年)》。印发《北京工业互联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正式启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北京)建设,入选工信部跨行业跨领域平台3个,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10个,国家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项目44个,数量均居全国首位。加快推进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区建设。推动北斗系统在多领域深度应用。支持企业智能化升级,制定发布《北京市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推荐目录》,组建北京市智能制造产业联盟。推进企业绿色化改造,制定北京市绿色工厂和绿色园区评价标准,开展示范创建工作。大力开展“三品”创建工作,积极推进食品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建设。统筹推进军民融合和央企服务。 (四)产业疏解与产业协同持续深化。全力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强化政策引导,配合修订新增产业禁限目录。有序推进656家一般制造业企业疏解退出。引导产业规划对接,京津合作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结合地域特点,支持雄安新区发展高端高新产业。稳步推进京津冀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推动综合交通运行监测大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平台等项目建设,加强大数据在交通、环保、工业等领域应用协同。 (五)智慧北京和信用北京建设水平逐步跃升。推动实施北京大数据行动计划,形成“四梁八柱深地基”的大数据平台体系总体架构,推动首批搬迁单位政务信息系统迁移入云,基本完成首批24个市级部门政务数据汇聚工作。开展“一网通办”、城市规划建设运行管理、疏解整治促提升等重点领域大数据试点应用,协同推进全市“一库一图一网”建设。持续推进城市副中心智慧城市规划建设,协调推动信息化基站选址和无线信号覆盖。继续推动“提速降费”。 (六)全面从严治党和自身建设向纵深推进。着力推进支部规范化建设,开展党组织和党员“双报到”活动,基层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肃追纪问责,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认真学习宪法、切实贯彻监察法,全面落实依法行政,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我局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到100%。深化简政放权,压减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核准事项90%,精简服务事项50%。帮助516家软件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下一步工作安排 2019年,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统筹推进高精尖产业发展,实施北京市大数据行动计划,建设智慧北京和信用北京,为高质量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明年主要预期目标是:保持经济平稳运行,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持续提高。大数据共享开放取得实质性进展,市级政务网络系统实现安全平稳运行。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的综合能力持续提升,信用体系建设等实现新突破。 (一)坚定不移发展高精尖产业,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入落实高精尖产业发展系列指导意见,持续抓好政策引导、布局优化、机制创新、环境提升等工作,不断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稳固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持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强重点产业前瞻布局。大力推进5G示范应用,加紧布局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谋划布局燃料电池产业发展,强化医药健康创新成果的本地转化和产业化能力。持续打造优良产业发展环境,统筹用好高精尖产业基金和资金、科创基金政策,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参与高精尖产业发展。 (二)坚定不移推动产业创新,支撑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着力贯通创新链,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打造国际一流的创新环境。完善产业创新体系建设,争取再创建1~2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支持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创新创业。 (三)坚定不移加快产业升级,培育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大力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不断发展壮大数字经济,发布实施《关于进一步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持续释放内需潜力的实施意见》,创建信息消费示范城市。统筹推进军民融合和央地合作。推动企业向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化方向不断升级。 (四)坚定不移深化结构调整,加快京津冀协同发展。进一步坚定“舍”的决心,坚定科学发展的取向,加快疏解整治步伐,深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继续强化产业帮扶和对口支援合作。 (五)坚定不移建设智慧北京和信用北京,支撑超大城市治理。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继续推进北京大数据行动计划,推动城市管理精治、共治、法治。不断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充分发挥行业性、市场性和社会性信用奖惩作用,力争建立起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信用体系基础框架与运行机制。持续推进信息惠民和信用惠民服务。 (六)坚定不移加强党的建设,深化“放管服”改革。坚持以全面从严治党为统领,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提升精准服务能力水平,锻造奋发有为、勇于担当的干部队伍,不断推动自身建设取得新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