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油价面临新一轮闪崩威胁 OPEC减产成果回吐殆尽》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9-08-14
  • 受全球经济放缓和供需失衡阴云影响,国际油价陷入泥潭,机构担心如果产能过剩形势难以扭转,原油或面临新一轮闪崩风险。

    全球经济放缓压力及原油供需矛盾恶化趋势再次将国际油价逼到了悬崖边上。

    在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减产令和美联储放弃渐进加息立场的助力下,今年前四个月国际油价一路扶摇直上,区间最大涨幅超过40%。然而,5月以来,受到贸易局势变化和各主要经济体经济数据普遍下滑影响,投资者避险情绪不断升温,风险资产抛售潮下原油正迈向熊市的深渊,甚至面临闪崩的威胁。

    截至13日第一财经记者发稿时,WTI原油报54.80美元/桶,布伦特原油报58.40美元/桶,双双较年内高点回落近20%,回到了去年12月初OPEC达成减产协议的位置。

    面对牛市不再的国际油价,投资者纷纷观望,OPEC等成员的努力究竟会使得油价止跌回升,还是让国际油价颓势进一步加深。

    供需失衡阴云笼罩油市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将2019年和2020年世界经济增速预期调整为3.2%和3.5%,较今年4月的预测值下调0.1个百分点,这已经是IMF年内连续第三次下调增速预期,而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关税威胁令市场对全球经济下行风险的担忧进一步加剧。

    在需求端方面,增速持续回落。国际能源署(IEA)9日公布的月报称,今年1~5月全球原油需求增速为52万桶/日,为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低水平。IEA已将2019年和2020年全球增长预测分别下调10万桶/日和5万桶/日,至110万桶/日及130万桶/日,较年初需求预估下调近30%。“随着许多经济体报告上半年增长疲弱,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经济放缓。展望未来,石油需求增长前景依然‘脆弱’,向下修正比向上修正的可能性更大。”报告称

    而供应端的生产力则保持充沛。OPEC与10个包括俄罗斯在内的非OPEC产油国(即OPEC+)7月同意将减产协议延期至明年一季度末,如果在此基础上考虑伊朗和委内瑞拉因美国制裁造成的产能损失,今年OPEC实际削减的产量达到了250万桶/日,然而美国等其他非OPEC产油国的增产正在“抵消”OPEC的努力。

    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高级能源交易员巴宾(Rebecca Babin)表示,在2020年全球原油大概率出现供求失衡的大背景下,做多情绪正在被持续打压。骏利亨德森能源研究分析师巴雷特(Noah Barrett)也认为,投资者对于未来全球能源供需关系的担忧不断恶化。

    美国如今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原油生产国,在页岩油生产技术升级和外输管道陆续投产的助力下,美国原油日产量一度触及1240万桶/日的峰值。美国能源信息署(EIA)预计,8月美国7个主要页岩油产区日产量将升至创纪录的855万桶,2019年全美原油日产量均值将同比增加190万桶/日,2020年有望再增加220万桶/日。

    此外,巴西、挪威北海地区的产量正在逐步回升。加拿大产油大省阿尔伯塔省政府日前确认,将从今年9月起放宽原油生产限制,提高至376万桶/日。然而去年12月2日,阿尔伯塔省省长诺特利(Rachel Notley)还宣布削减该省原油日产量8.7%,这也是加拿大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首次减产。如今,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又作出了增产决定。

    中东危机短期难引爆

    霍尔木兹海峡是目前能源贸易最重要的海上运输路线之一,全球每天约20%的石油出口途经此地。然而,自美国5月取消伊朗原油出口配额后,中东地区形势持续紧张。在阿曼湾船只遇袭及多起油轮扣押事件的大背景下,霍尔木兹海峡已不再平静。目前英国已加入到美国领头的海湾“护航”行动。

    面对美国发起多轮制裁令施压和增兵波斯湾,作为回应,伊朗表示将提升浓缩铀生产能力并突破伊核协议限制,并称如果伊核协议仍无法维护伊朗的权益,将把浓缩铀丰度提高到20%。同时伊朗希望欧盟积极履行伊核协议义务。

    为了打破僵局,伊朗外长扎里夫5日提出保障每天能够出口280万桶原油,是伊朗继续履行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的底线。伊朗总统鲁哈尼则强调伊方与美方对话的前提条件是美方取消对伊制裁。受到制裁影响,伊朗7月的日产量已经降至223万桶,创下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的最低水平。

    美国原油经纪商PVM分析师瓦尔加(Tamas Varga)认为,中东形势短期内几乎没有恶化的可能,双方未来谈判的大门并未完全关闭,这将不利于油价进一步上涨。

    未来会如何?

    要扭转原油价格目前疲弱的走势,改变供需失衡的预期至关重要。相对于需求端受到全球经济和贸易形势的影响,供给端产能的自由度相对较大。

    面临巨大财政压力的中东石油“巨无霸”沙特自然无法容忍油价持续下跌。目前,沙特已致电各产油国商讨对策,且所有的选项都在考虑范围中。沙特能源部官员透露,计划将8月原油产量维持在低于1000万桶/日的水平,9月原油产量将较8月再下降70万桶/日,投资者关于原油需求增速的担忧是过度的。

    拉皮丹能源集团总裁、小布什政府时期能源部官员麦克纳利(Bob McNally)认为,除了更快、更深入地减产,OPEC几乎没有其他的工具,尤其在目前像伊拉克和尼日利亚等成员甚至还没有兑现年初减产承诺的情况下。

    OPEC+于9月12日在阿联酋阿布扎比举行的联合部长级监督委员会(JMMC)会议将是近期国际原油市场的一大看点。在沙特表露出进一步减产意愿后,俄罗斯方面的态度显得至关重要。加拿大皇家银行首席大宗商品策略师克罗夫特(Helima Croft)表示,投资者应关注沙特能源大臣法利赫和俄罗斯能源部长诺瓦克的会面及最新表态,也许他们将为OPEC未来的生产计划设立新框架。

相关报告
  • 《英国新一轮产业研发重点瞄向七大领域》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shenxiang
    • 发布时间:2019-08-01
    • 为应对当前和未来产业与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英国政府主管部门日前确定了新一轮产业研发重点,疾病早期发现和预防等七大领域榜上有名,政府将通过“产业战略挑战基金”等对这些重大行业领域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进行强力资助。 加速发现疾病 该项目不仅会得到政府投资7900万英镑,而且预计还将得到企业和慈善机构的联合投资约1.6亿英镑。该项目将支持癌症、痴呆和心脏病等疾病的研究、早期诊断、预防和治疗。该项目将招募500多万名健康人士作为志愿者,这些志愿者的数据将帮助英国科学家和研究人员发现新的方法来检测和预防疾病。 设计数字安全 政府对该项目的研发投入为7000万英镑,而私人企业的配套投资预计超过1.17亿英镑,用于新技术的研发与成果应用。该项目的研发范围从能够应对网络攻击的新型安全硬件原型,到不受网络新漏洞影响的软件,确保机构和消费者的网络安全,尽可能地抵御网络威胁。 推动电力革命 该项目获得的政府投资为8000万英镑,主要用于支持开发下一代电动汽车,预计还将获得私人企业高达1.54亿英镑的支持。该项目的实施,将有助于确保英国能够向国内外市场供应更多节能减排新产品,帮助减少交通、能源、农业和建筑等一系列行业的碳排放。增强英国提供下一代电动汽车、混合动力飞机和智能电网的能力,确保这些行业,无论大小,都扎根于英国,并吸引更多外资进入英国制造业。 工业脱碳 政府承诺投入1.7亿英镑,用于在产业集群中部署碳捕捉和氢网络等技术,以帮助实现到2040年建立全球首个零排放产业群的目标。此外,产业界还将对东北、西北、南威尔士和苏格兰等重工业中心地区的钢铁、化工和炼油厂等使用新技术投资2.61亿英镑,以减少排放。 制造业智能化 政府为希望采用最新数字技术的制造商准备的研发资金为3000万英镑,制造商们将通过7月24日开幕的比赛来确定获得多少资助。此次比赛旨在通过鼓励工业数字技术的发展和整合,支持英国制造业的转型。政府希望通过鼓励在更广泛领域采用数字技术来提高英国生产力,以应对智能制造带来的挑战。 低成本核能 英国政府将投入1800万英镑的资金,用于建造比传统核电站更小、成本更低的创新型微型核电站。由劳斯莱斯公司牵头的一个财团提出了一项超过5亿英镑的重大联合投资,重点是设计出一种全新概念的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 智能可回收塑料包装 项目的目标是寻找减少供应链浪费的方法,开发新的商业模式,创造新的可回收材料,并帮助打击一次性塑料的全球使用。政府对该项目的总投资为6000万英镑,而来自企业的联合投资将高达1.49亿英镑。 除此之外,英国政府在上个月还确定了对量子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投资计划,政府通过“产业战略挑战基金”为其安排的总投资高达1.53亿英镑,另外,预计还将有超过2亿英镑的投资来自私营部门。
  • 《光伏产业:下一轮国际政治洗牌的决胜子》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5-11
    • 各国光伏产业的“竞赛”已然开始,节奏也在逐渐加快。在“太阳能技术”成为新的“黑金”之后,石油时代两次经济危机的悲剧是否会重演? 在石油尚未被完全替代的当今,天然气作为新能源强势崛起,相较之下才刚刚显露头角的光伏产业究竟何以得到国家的关注与青睐呢? 我们不难发现,石油的生产效率与经济乃至政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无论是1929年-1933年发生的经济大萧条,亦或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这些动荡发生时,其高收入群体在社会中所占百分比都处于较高位。 现如今,石油纯度降低,产量下降,世界几大油田面临枯竭,全球气候问题日益加剧。寻找替代的清洁能源不仅仅是在为“后石油时代”铺路,这个“新能源”如同石油一样,不仅仅只是能源,更是一个关乎人类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因素。 多种清洁的替代能源都在世界各地紧锣密鼓地开发着,但为何却只有光伏产业不约而同地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的关注? 『 兵家必争之地 』 太阳能有着其他能源无可比拟的三大优势。其一,是稳定性与可持续性。其二,是太阳能电池的便携性。太阳能电池的便携性不仅直观地体现在民用的便利性上,更反应于分布式能源及能源互联网的建设上。 光伏产业:下一轮国际政治洗牌的决胜子 所谓“分布式能源”,是相对于电厂式的集中发电而言的,这种模式将能源发电点分散到社区、学校、企业、医院……由于分散,每个系统的出电量都不会特别大,可根据用户需求而定,并且同时可以实现冷热电联产,这样“化零为整”的供电方式无法依托于任何实体型能源媒介实现,而太阳光普照大地,从而使得太阳能也如影随形。 另一方面,“能源互联网”的概念则建立在“分布式能源”的基础之上,它通过电子信息技术将分布式能源点并入同一网络,在双向计量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如同物理上的“连通器”一般为各个需求点提供适量的电。当接入网络的分布点出现变化时,能源互联网也能起到快速的协调作用,原先“供电”的发电点一旦意外断电,就能够通过能源互联网的协调,得到其它发电点富余的电量,实现一个由“送”转“接”的过渡。 可以说,只有太阳能发电能实现的分布式能源与能源互联网的结合将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能源的阶梯利用与能源智能化,最大程度上减少了能源的浪费,提高了整个系统的利用率,降低了环境污染。 而这样显著的优势也催生了第三个使得所有国家都对光伏产业据理力争的理由——强大的军事及政治潜力。 我们可以大胆猜测,由于光伏发电的地理位置几乎不受限制,原先难以达到的偏远地区,难以运达的物资,都有可能在光伏汽车的实现下变得不值一提,而粮食与水的供应也极有可能因为“光伏发电”的到来而逐渐变得可以获取。如此一来,诸如萨赫勒地区这样的“无人区”极有可能就此消失,在大量贫困地区被开发的同时,人类的足迹也将在地球上进一步扩大。很快,不依赖于实体能源的太阳能发电尖端技术也将大面积运用到军事领域。对于那些由于太阳能发电技术的应用刚开始发展的欠发达地区,尤其是一些政治局势尚未稳定的地区,大国之间的“代理人战争”极有可能再次上演。而这次“战争”又与以往的任何一次都不同。 2003年3月,美国发动了伊拉克战争。对于远在东亚的中国来说,伊拉克的战火看似鞭长莫及,却对中国的能源安全构成了初步考验。从短期来看,伊拉克战争的爆发致使国际油价稳步上涨,对于当时还没有构建起系统石油战略储备的中国来说,国际油价的短期暴涨将对我国构成严重考验。而从长远来看,伊拉克战争之后,美国对中东石油的影响和控制将日趋全面,对伊拉克的邻国,也对我国石油重要采集地——伊朗构成了极大的战略威胁。伊拉克战争如若对美国构成利好,我国的石油安全将可能进一步长期处于美国的影响与控制之下,一旦中美关系恶化,美国完全有可能通过对国际油价的影响与控制牵制我国。 而在光伏产业惠及全球的大背景下——上述情况将不再有可能出现。 太阳能的普遍性使得“能源”本身将不再是一个可以被“控制”的东西,任何人都可以接触并轻易获取——但是否能够将其转化为可以被投入生产使用的能量则是另一回事情。当能源的获取不再具有门槛,将其转化并利用的技术则成为了维护国家能源安全的关键。可以说,在“光伏时代”,国家之间比拼的将不再是谁能获取更多的太阳能,而是谁能更高效地利用这“人手一份”的能源——得技术者得天下。 这其中就牵涉到一个转化率的问题。 据媒体报道,汉能集团子公司Alta Devices制备的单结砷化镓GaAs薄膜太阳能组件经过国际权威机构认证,其光电转化率达到25.1%,创下最新世界纪录。另外两家子公司制造的玻璃基大面积铜铟镓硒(CIGS)薄膜组建的柔性铜铟镓硒薄膜组件转化率分别达到了18.7%和17.88%,均为目前全球最高水平,而这个纪录上次被刷新仅仅是在15年。 可以说,各国光伏产业的“竞赛”已然开始,节奏也在逐渐加快。也是在15年之前,中国光伏产业凭借其成本优势与资本优势迅速打入国际市场,在令世界侧目的同时,很快也遭到了来自欧美的“双反”,一度陷入“光伏产业的凛冬”。一方面,我们可以说欧美国家在经济低迷的同时也已经意识到了大力扶持本国光伏产业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明白,在光伏产业的国际竞争中所谓的“先发优势”并没有那么强势。 我们必须直面的事实是: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仍需进一步克服光电转换效率低和材料成本高等问题,而在太阳能产品的应用方面,美国也远远领先于我国——不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在光伏产业上本就不明显的优势将逐渐丧失,从而导致我国在这场“光伏竞赛”中陷入被动。但即使如此,这也并不能改变人类终将逐渐迈入“光伏时代”的事实。“光伏竞赛”显然已经起跑,即使我们距离全面普及纯太阳能光伏发电的终点还有很长一段距离,但许多国家显然都已经意识到了“大势所趋”,并开始你推我搡地奋勇追赶。 2018年3月22日,特朗普政府开打了中美贸易战的第一枪,准备对接近600亿的中国对美出口产品征收25%的关税,其中包含了大量高科技产品。而在这之后,中国政府也迅速作出反应,其在3月23日早7时左右发布的“针对美国进口钢铁和铝产品232措施的中止减让产品清单”,拟对约30亿美元自美进口产品加征关税,立即生效。这30亿的“回应”,也仅仅只能算作中国方面对上一次“双反”的“报复”罢了。 贸易战的开打,不仅仅是美方在特朗普上台后对于全球化贸易态度上的转变,更标志着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迅速崛起已对美方产生严重威胁,其中,光伏领域也不能免俗。 『 或将引发新问题 』 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以及新能源时代的不断临近,我们必须意识到新的威胁也正在产生。对于数据安全的关注与顾虑催生了“区块链”的概念,而新时代的“能源安全”却尚未引起人们的关注。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人们手握煤炭与电气,而当大战结束时,他们掌握了石油;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人们手握石油与内燃机,而大战的结束依靠的却是核能。 在此,笔者只是陈述一个事实,在能源史的演进中的确确少不了战争的身影和无数冤魂的哀鸣。从煤炭到石油,从石油到核能——即使广岛的蘑菇云依然长留影片之中,即使切尔诺贝利的废墟仍在封禁之时,能源背后隐藏着的风险也并没有能够阻止人类对其进行利用。 诚然,笔者在前文中提及了太阳能光伏发电在安全上的优势,但这并不代表“光伏时代”就真的能让人们高枕无忧。潜藏的威胁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人为因素与不可抗力。 所谓的“人为因素”,主要是指来自能源网络外部的攻击。我们不敢妄言新能源时代的到来是否会是下一次全球大规模战争的契机,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届时有那么一场战争,它展开的方式也必定不可与今日同日而语。从远程导弹拦截到无人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军事对抗正在日趋“远程化”。出于各种考虑,军方更倾向于“决胜于千里之外”,而非“搏命于毫厘之间”。 在这个趋势下,预测未来情境,我们需要考虑到与“光伏时代”一起到来的尖端科技——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无人驾驶……人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战争将不再是士兵拿起枪支在战场上火拼,或是国与国之间的导弹在太平洋上方碰撞出令人惊惧的爆炸,取而代之的——可能是数据流中的一串代码,恰到好处地钻入某个漏洞,只需几秒便可让一个地区的能源互联网陷入瘫痪,从而彻底阻碍该地人类的日常社会活动与国家的经济发展。 发动一次针对人们能源安全攻击的代价将变得前所未有的低,不需要任何炸弹或是军事设施,只需要动动手指,网络另一端的灾难就会变为现实。这样的可能性无疑是科技进步对世界提出的新的挑战——不仅存在于国与国之间,也存在于恐怖主义与和平世界之间。 另一方面,就如同石油时代的“剧情”一般。现如今光伏发电的成本还较为高昂,由石油向天然气过渡,由天然气再向太阳能过渡的能源结构优化升级也非旦夕之功。可以说,人类最后放弃石油作为主要能源绝对不是因为世界上的石油被开采殆尽,而是利用石油进行能源转化的效用已大大低于开发过程中付出的成本。同理,“光伏时代”的到来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势必会经过一段时间的“天然气与太阳能并行”的双能源过程——其中,天然气能源转化率与性价比的逐渐降低,与光伏技术日益成熟后转化率及性价比的增长并行,带来的问题是实现平稳过渡后“新能源”与经济形势之间的矛盾。 在“太阳能技术”成为了新的“黑金”之后,石油时代两次经济危机的悲剧是否会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