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科学家找到合成金属氮化物的新方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8-01
  • 莫斯科国立科技大学的科学家与拜罗伊特大学(德国)、明斯特大学(德国)、芝加哥大学(美国)和林雪平大学(瑞典)的同事们共同 创造了一种氮化物,这是一种以前认为不可能获得的材料。更令人惊讶的是,他们已经证明,这种材料可以通过一种非常简单的方法来直接合成。 有关此次颠覆性研究成果的文章发表在自然通讯和国际版的德国应用化学期刊中。

    氮化物在超硬涂层和电子产品中具有积极地应用 。通常,这些材料的含氮量很低,并且由于氮键能量太高使其很难超过过渡金属的水平。

    研究人员选择 铼铁混合实验 很好地体现了这个问题。因此,他们决定将实验条件从大气压转变为超高压状态。

    “使用这种方法来创造新的高质量材料将会是最有希望的途径之一,它给了我们极好的机会。例如众所周知的人造钻石和立方氮化硼(CBN)等都能以一种自然的形式存在。而我们的目标就是有意识地创造本不可能制造的材料。”莫斯科国立科技大学新材料建模和开发实验室负责人Igor Abrikosov评论道。

    根据Abrikosov的说法:实验几乎立即产生了效果, 将氮与过渡金属一起放置在金刚石压腔中后,在高压下就能直接合成。

    Abrikosov补充说: 氮化铼具有很低的压缩率,因此它具有很高的机械特性和超高硬度。这将在提高切削工具的质量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Abrikosov说:研究小组稍后将阐明这些材料是超导体还是磁铁,以及它们是否适合制作自旋电子元件。

    它们的这些反向推理需要更多的实验设备来进一步验定。这些设备已经在建设中,并且很可能在明年就会取得成果。

    如果研究小组证实了所预测的超硬度性能,那么未来5年内,我们将能够在商业领域中使用到这种“不可能”材料。

相关报告
  • 《科学家找到提取锂的新方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2-09
    • 如今,作为电动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等许多领域必不可少的关键金属,锂被称为“白金”“白色石油”。据《科学》报道,近期的一系列研究成果有望实现锂的高效、低能耗、绿色提取。 全球锂资源供不应求。目前大部分锂开采自智利、阿根廷、玻利维亚等地巨大的含锂盐水蒸发池。人们通过日照蒸发水分并浓缩锂离子,然后向其中添加化学物质,使锂以固体碳酸锂的形式析出。然而,采用这种提取方法仅蒸发这一步就需要一年多时间,并且绵延数百平方公里的蒸发池大多设在沙漠中,建造和维护成本高昂。 为解决上述问题,研究人员一直在探索高效、低能耗、绿色的锂资源开采方法。例如用电力替代太阳光,该方法通常会设置两个装有电极的腔室,一个充满盐水,另一个充满纯净水,两个腔室由一层只允许某些特定离子通过的膜隔开。纯水腔室中的水分子电离产生氢气和氢氧根离子,这些带负电的离子会吸引盐水腔室中带正电的锂离子,并使其穿过膜。同时,在盐水腔室一侧,水在电极上失去电子,最终产生氧气。如此循环往复,直至纯水腔室中的锂浓度足够大而沉淀出来。 这个方法并不新鲜,但存在两个弊端。一是该装置需要消耗大量电力,且大部分用在形成氧气的非常缓慢的反应上;二是盐水腔室会缓慢反应生成有毒的氯气。 如今,美国斯坦福大学材料科学家崔屹等人开发了一种缓解上述问题的方法,即在锂离子被吸引到纯水腔室时,捕获该腔室产生的氢气,并将其输送到掺有氢氧化钠的盐水腔室。这种廉价添加剂释放的氢氧根离子,只需要很小的电压就可以与注入的氢气反应并形成水。该方法将整个装置的电力需求减少了80%,并从一开始就防止了氧气的形成。此外,上述快速反应还可以防止有毒氯气的生成。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物质》。 崔屹团队此前曾利用银电极开发了一种能一边发电一边提取锂的装置。虽然该装置提取锂的速度大约只有新方法的一半,但增加了锂提取有一天成为负碳过程的可能性。 在另一项研究中,美国莱斯大学的工程师Lisa Biswal和同事开发了一种3腔室装置,也同样能够抑制有毒氯气的产生。相关研究近期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研究人员将盐水腔室设置在两个装有电极的纯水腔室之间,3个腔室通过离子膜分隔。Biswal说,锂离子在通电后最终会集中在其中一个纯水腔室中,离子膜则使氯离子保留在中间的盐水腔室中,从而防止它们遇到纯水腔室中的电极而生成氯气。 “如果我们能实现更快、更高效、低能耗的采集,那么就会有足够的锂满足我们的所有需求。”Biswal说。(徐锐)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73/pnas.2410033121
  • 《科学家找到延续摩尔定律的新方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11-26
    • 半导体技术蓬勃发展,即将面临集成电路微缩化的三纳米制程极限,因此科学家除改善集成电路中电晶体的基本架构外,亦积极寻找具有优异物理特性且能微缩至原子尺度(<1 纳米)的电晶体材料。 台湾团队:单原子层厚度的二极管 台湾成大物理系吴忠霖教授与同步辐射研究中心陈家浩博士所组成的国内研究团队,在全球众多竞争团队中脱颖而出,成功地研发出仅有单原子层厚度(0.7纳米)且具优异的逻辑开关特性的二硒化钨(WSe2)二极管,并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发表研究成果。 此二维单原子层二极管的诞生,更加轻薄,效率更高,除了可超越『摩尔定律』进行后硅时代电子元件的开发,以追求元件成本/耗能/速度最佳化的产业价值外,并可满足未来人工智慧芯片与机器学习所需大量计算效能的需求。 二维材料具有许多独特的物理与化学性质,科学家相信这些性质能为计算机和通信等多方领域带来革命性冲击。其中与石墨烯(Graphene)同属二维材料的二硒化钨(WSe2),是一种过渡金属二硫族化合物(Transition Metal Dichalcogenides, 简称TMDs),能够在单化合原子层的厚度(约0.7 纳米)内展现绝佳的半导体传输特性,相比以往的传统硅半导体材料,除了厚度上已超越三纳米的制程极限外,可完全满足次世代积体电路所需更薄、更小、更快的需求。 研究团队利用同时兼具高亮度/高能量解析/高显微力的台湾“三高”同步辐射光源,成功观察到可以利用乘载二维材料的铁酸铋(BiFeO3)铁电氧化物基板,能有效地在纳米尺度下改变单原子层二硒化钨半导体不同区域的电性。吴忠霖教授表示,相较以往只能利用元素参杂或加电压电极等改变电性的方式,本研究无需金属电极的加入,为极重大的突破。 本研究利用单层二硒化钨半导体与铁酸铋氧化物所组成的二维复合材料,展示了调控二维材料电性无需金属电极的加入,就能打开和关闭电流以产生1 和0 的逻辑讯号,这样能大幅降低电路制程与设计的复杂度,以避免短路、漏电、或互相干扰的情况产生。此外,由于二维材料的厚度极薄,能如同现今先进的晶圆3D 堆叠技术一样,透过堆叠不同类型的二维材料展现不同的功能性。 透过本研究成果,未来若能将此微缩到极限的单原子层二极管组合成各种积体电路,由于负责运算的传输电子被限定在单原子层内,因此能大幅地降低干扰并能增加运算速度,预期可超过现今电脑的千倍、万倍,而且所需的能量极少,大量运算时也不会耗费太多能量达到节能的效果,其各项优点将对现今的数位科技发展带来重大的影响,也许手机充电一次就能连续使用一个月,而以现阶段积极发展的自动驾驶汽车来说,如果所有的感测、运算速度都比现在快上千、万倍,行驶霹雳车再也不是梦想。 澳洲团队:用空气间隙传送电子 据美媒称,电子工程师开发出一种能通过细微空气间隙——而不是硅——来传送电子的新型晶体管。这一发展否定了半导体的必要性,提高了该装置的速度,且降低了过热的可能性。 据合众国际社网站日前报道,研究人员利用这项突破为一种纳米芯片开发出概念验证设计,这种芯片的特点是金属与狭小空气间隙相结合,这个工程师团队在《纳米通讯》月刊上详细介绍了他们的发明。 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什鲁蒂·尼兰塔在一份新闻稿中称:“每台计算机和手机都有数百万至数十亿由硅制成的电子晶体管,但这项技术正在达到其物理极限,导致硅原子阻碍电流、限制速度并产生热量。我们的空气通道晶体管技术让电流在空气中流动,因此不会发生碰撞使其减速,材料中也没有产生热量的阻力。” 报道称,在过去十多年中,随着工程师们设法将越来越多的晶体管挤进硅芯片,计算机芯片的功率和效率大约每两年翻一番。但现在的晶体管比最微小的病毒都小,而且技术专家说,晶体管能小到什么程度是有限的。换句话说,硅基电子产品面临着一个天花板,而工程师们已经在接近这一极限。但基于空气的纳米芯片能够为研究人员提供通往纳米电子新范式的途径。 尼兰塔说:“这项技术在晶体管小型化方面走了另一条路,为的是让摩尔定律在今后几十年里依然有效。” 根据这项新研究,其概念验证设计避免了传统固体通道晶体管的一个问题:原子太多。研究人员没有使用真空包装来降低晶体管密度,而是利用一个狭窄的空气间隙。 研究人员沙拉特·斯里拉姆说:“这个间隙只有几十纳米,是人类毛发宽度的5万分之一,但它足以让电子误以为自己是在真空中行进,为在纳米级空气间隙内的电子重新创造一个虚拟外部空间。” 研究人员认为,他们的装置将很容易与现有电子技术兼容。 斯里拉姆说:“这是朝着一项激动人心的技术迈出的一步,这项技术旨在‘无中生有’、大幅提高电子产品的速度并保持快速技术进步的节奏。” 量子运算和硅光子是救星? 根据“摩尔定律”(Moore's law),电晶体将随着技术的改良而不断缩小,目前台湾与韩国的制程领先全球,已经推进到7纳米。但一般认为当演进至1纳米,已经超过硅材料的物理极限,摩尔定律将碰到天花板,再也走不下去。 针对这样的困境,台湾工研院表示2019年跨入“后摩尔定律时代”(beyond Moore's law),技术上的解方有二:量子运算与硅光子。这两大技术也将是2020~2030年半导体技术演进的重要推手。 有别于一般电脑采用0与1的二进位制,量子电脑则采用“量子位元(qubit)”,其“叠加(superposition)”的特性,可以同时出现0与1,所以能够同时处理大量资讯,特别是多变量的数据,这也符合未来AI的发展趋势。 日本丰田通商(Toyota Tsusho)与电综(DENSO)便运用量子运算,在泰国建立大规模交通资讯平台“TSQUAREアプリ”,利用13万车辆回报的资讯,进行即时交通分析,并回馈给用户最适合的行车建议。利用量子运算,36万笔资讯在20微秒(百万分之一秒)内完成,相较现行设备足足快了1亿倍。 现在的资讯传输主要是靠电,而硅光子( Silicon Photonics )的技术,是将“电讯号”改为“光讯号”来传递数据,以提高传输距离、增加资料频宽与降低单位耗能。 然而硅本身无法发光,所以光源发展来自于外界,雷射光则是主要光源。需藉由封装方式将光源与芯片进行组装,而将雷射直接整合到芯片上,则是未来的目标。 另外,硅光子技术可整合现有半导体CMOS制程,成为业界颇受瞩目的研究方向,但硅光子技术的难度在于,整合半导体技术和光学技术,仍需要扭转部分技术开发的思维与制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