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人群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口罩选择与使用技术指引》

  • 来源专题:新发突发疾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 发布时间:2020-02-05
  • 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流行期间,为指导不同人群科学合理地选择和使用口罩,严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蔓延和扩散,制定了《不同人群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口罩选择和使用技术指引》。

    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流行期间,建议选择合适的口罩类型,不过度防护。按防疫工作性质和风险等级提出以下指引:

      一、高风险暴露人员

      (一)人员类别:

      1.在收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确诊病例、疑似病例)的病房、ICU和留观室工作的所有工作人员,包括临床医师、护士、护工、清洁工、尸体处理人员等;

      2.疫区指定医疗机构发热门诊的医生和护士;

      3.对确诊病例、疑似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的公共卫生医师。

      (二)防护建议:

      1.医用防护口罩;

      2.在感染患者的急救和从事气管插管、气管镜检查时加戴护目镜或防护面屏;

      3.医用防护口罩短缺时,可选用符合N95/KN95及以上标准颗粒物防护口罩替代,也可选用自吸过滤式呼吸器(全面型或半面型)配防颗粒物的滤棉,动力送风过滤式呼吸器的防护效果更佳。

      二、较高风险暴露人员

      (一)人员类别:

      1.急诊科工作医护人员等;

      2.对密切接触人员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的公共卫生医师;

      3.疫情相关的环境和生物样本检测人员。

      (二)防护建议:

      符合N95/KN95及以上标准的颗粒物防护口罩;

      三、中等风险暴露人员

      (一)人员类别:

      1.普通门诊、病房工作医护人员等;

      2.人员密集场所的工作人员,包括医院、机场、火车站、地铁、地面公交、飞机、火车、超市、餐厅等相对密闭场所的工作人员;

      3.从事与疫情相关的行政管理、警察、保安、快递等从业人员;

      4.居家隔离及与其共同生活人员。

      (二)防护建议:

      佩戴医用外科口罩。

      四、较低风险暴露人员

      (一)人员类别:

      1. 超市、商场、交通工具、电梯等人员密集区的公众;

      2. 室内办公环境;

      3. 医疗机构就诊(除发热门诊)的患者;

      4. 集中学习和活动的托幼机构儿童、在校学生等。

      (二)防护建议。

      佩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儿童选用性能相当产品)。 

      五、低风险暴露人员

      (一)人员类别。

      1.居家室内活动、散居居民;

      2.户外活动者,包括空旷场所/场地的儿童、学生;

      3.通风良好工作场所工作者。

      (二)防护建议。

      居家、通风良好和人员密度低的场所也可不佩戴口罩。非医用口罩,如棉纱、活性炭和海绵等口罩具有一定防护效果,也有降低咳嗽、喷嚏和说话等产生的飞沫播散的作用,可视情选用。

      六、使用事项

      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流行期间,在保障公众健康的前提下,可适当延长口罩使用(使用时间、使用次数)。

      (一)口罩更换。

      1.医用标准的防护口罩均有使用期限,口罩专人专用,人员间不能交叉使用。高风险人员在结束工作、中途进餐(饮水)、入厕等脱下防护装置后,重新进入需更换;

      2.口罩被患者血液、呼吸道/鼻腔分泌物,以及其他体液污染要立即更换;

      3.较高风险人员在接诊高度疑似患者后需更换;

      4.其他风险类别暴露人员佩戴的口罩可反复多次使用。口罩佩戴前按规程洗手,佩戴时避免接触口罩内侧。口罩脏污、变形、损坏、有异味时需及时更换。

      (二)口罩保存、清洗和消毒。

      1.如需再次使用的口罩,可悬挂在洁净、干燥通风处,或将其放置在清洁、透气的纸袋中。口罩需单独存放,避免彼此接触,并标识口罩使用人员;

      2.医用标准防护口罩不能清洗,也不可使用消毒剂、加热等方法进行消毒;

      3.自吸过滤式呼吸器(全面型或半面型)和动力送风过滤式呼吸器的清洗参照说明书进行;

      4.棉纱口罩可清洗消毒,其他非医用口罩按说明书处理。

相关报告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营养膳食指导》

    • 来源专题:新发突发疾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 发布时间:2020-02-09
    • 科学合理的营养膳食能有效改善营养状况、增强抵抗力,有助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与救治。中国营养学会联合中国医师协会、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和救治特点,并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研究提出营养膳食指导,供公众和医疗机构参考。
  • 《冠状病毒的研究现状-冠状病毒药物研发与技术情报专辑》

    • 来源专题:新发突发疾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 发布时间:2020-02-28
    • 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爆发后,引起国际社会高度重视。本文对Cortellis药物研发综合情报平台的冠状病毒综述报告《Disease Briefing:Coronaviruses》(2020年1月30日)重要内容进行摘编,旨在通过全面梳理冠状病毒的诊断、预防和治疗的研究进展,为当前疫情的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冠状病毒是一组有包膜的正义单链RNA病毒,属巢病毒目(Nidovirales)、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亚科,已知26种,并根据不同的抗原交叉反应和遗传组成被分为4个属(α、β、γ和δ),其中只有α-和β-属含有对人致病的毒株。 全球第一例已知冠状病毒为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于1937年被分离出来,是引发鸡群重度感染的病原体;第一例人冠状病毒于1965年由Tyrrell和Bynoe从人类鼻腔中分离出来,体外扩增结果显示,该病毒已在人类中存在至少500-800年,起源于蝙蝠。 长期以来,冠状病毒作为重要的动物病原体,可引发哺乳动物和鸟类的呼吸道及肠道疾病。已知冠状病毒中,有6种可引发人类疾病,包括:HCoV-229E、HCoV-OC43、HCoV-NL63、HCoV-HKU1、SARS-CoV和MERS-CoV。其中,前4种为局部流行性疾病,主要引起轻度自限性疾病,而后两种可引发重症。 2002年和2012年发现的SARS-CoV和MERS-CoV属于β-冠状病毒,并由于其对人类的高威胁性被列入WHO高威胁清单。冠状病毒引发的高患病率对人类健康构成持续威胁[2]。2019年底在中国武汉爆发的大规模呼吸系统疾病中分离得到的2019-nCoV,成为第七个能够引发人类疾病的离散冠状病毒种属,表征为β-冠状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