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新育种技术规范》

  • 来源专题:生物科技领域知识集成服务
  • 编译者: 陈方
  • 发布时间:2020-04-07
  • 在巴西,2005年3月24日公布的第11,105号法律为生物安全建立了一个监管框架,由于当时大多数新育种技术还不存在,因此该法律未考虑到这些新技术。2016年,巴西国家生物安全技术委员会(Comissão Técnica Nacional de Biossegurança,CTNBio)制定了第16号规范性决议,通过对应用这些技术获得的产品进行评估来补弥这些不足。简而言之,如果指定该产品为转基因产品,则开发人员将必须遵守生物安全要求,并且只有在CTNBio风险评估后才能获得批准。如果该产品被指定为非转基因产品(法律上),则可以使用现有程序进行注册。此前,已有152种转基因产品在巴西获得了商业批准,包括大豆、棉花、玉米等,大豆是其种植最多的转基因生物。在2018年,CTNBio评估了关于应用新育种技术获得植物的商业化的首次咨询,并随后批准了6个产品。
    对于任何新技术来说,确保其安全都是至关重要的,但是任何安全要求必须与产品风险相称才能实现技术进步。在起草第11,105号法律时,大多数创新精确改进技术(Innovative Precision Improvement Techniques,INIT)(也称为新育种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当时未被该法律考虑。2015年,CTNBio在其成员中建立了一个专家工作组,以更好地分析和了解新育种技术的产品,以及如何根据第11,105号法律的定义来规范这些产品。这些技术包括基因编辑、早期开花、反向育种、RNA干扰和寡核苷酸定向突变等。新版CTNBio第16号规范性决议获得了CTNBio成员以及科学技术、创新和通信部法律顾问的一致认可,并于2018年1月15日在官方公报上发布。第16号规范性决议是根据工作组的报告以及其他国家的法规和经验制定的。通常来说,该解决方案的原理是通过个案咨询系统确定INIT产生的产品是否应由CTNBio指定为转基因产品。为进行此次咨询,开发机构提供了有关原始生物和产品的信息,包括用于产生原始生物的方法和产品的分子分析。将产品指定为非转基因的触发因素(就该法规而言)基于以下标准:
    (1)不存在重组DNA / RNA;
    (2)存在可以通过杂交获得的遗传元件;
    (3)存在诱导突变,也可以通过已建立的技术(例如辐射或化学暴露)获得;
    (4)突变可以自然发生。
    实际上,通过涉及非同源末端连接的定点随机突变(SDN1突变)或涉及一个或几个核苷酸的定点同源修复(SDN2突变)获得的产品均符合标准决议No.1中确定的条件。如果指定该产品为转基因产品,则开发人员将必须满足所有生物安全要求,并且只有在CTNBio风险评估后才能获得批准。如果指定的产品不是转基因产品,则可以通过现有程序进行注册。CTNBio第16号规范性决议适用于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类型生物,并已考虑在商业发行阶段的所有产品。如果在产品开发过程中使用了转基因技术,则根据第11,105号法律,封闭使用和实验发布的要求仍然有效。

  • 原文来源:DOI: 10.15302/J-FASE-2019301
相关报告
  • 《巴西:中国技术助力水电站改造》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8-02
    • 巴西圣保罗州和南马托格罗索州交界地带的巴拉那河上,宏伟的朱比亚水电站引人注目。7月24日,中国三峡(巴西)股份有限公司完成了对朱比亚水电站3号机组的技术改造,为这座运营50多年的水电站注入了新动力。 朱比亚水电站和位于其上游60公里处的伊利亚水电站,均位于巴拉那河中下游,地形落差大、水能丰富,拥有约50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自上世纪70年代投入运营以来,由于维修不足、设施整体严重老化,技术改造非常迫切。三峡巴西公司自2016年接管运营两座水电站后,就着手对其进行技术改造。 两座水电站靠近圣保罗、里约热内卢等几个电力消耗大的城市,是巴西东南部经济发达地区电网的骨干电站。为了尽可能减少对巴西电力系统的影响,项目方决定同时对两座水电站进行发电机、水轮机、辅助系统和自动化系统的改造,大大缩短了机器停运时间,保证电力生产的可持续性。 “这就像在修理一辆正在行驶的汽车,进行维修时还不能影响汽车行驶。”三峡巴西公司发电副总经理伊万德罗表示,在实施多重技术改造的同时还要保证电力生产与供应,这样的技术改造项目在巴西是开创性的。 目前,两座水电站的9台机组改造工作已经结束。“这一技术改造对巴西国家电力系统至关重要。”巴西国家电力调度中心前总经理路易斯·巴拉塔介绍,巴西大型水电站建设年代均比较久远,目前近一半的水电站都需要进行技术改造。这两座水电站改造采用了新技术,其规模化改造升级将起到良好示范作用。 项目采用属地化经营,三峡巴西公司雇用的当地员工与中方派出的10名工程师并肩工作。“中国同事带来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和项目管理模式,我们也分享了巴西的管理经验。在与中国团队共事的两年多时间里,双方在专业技术和管理能力方面都有不少收获。”三峡巴西公司工程技术部主任凯撒·泰奥多罗认为,巴西和中国同为水电大国,都拥有丰富的专业技术和实践经验,双方合作是强强联合、互利共赢。 为了让巴方更好了解中方的管理理念,中方团队还邀请一些巴西同事到中国参观三峡水电站和葛洲坝水电站。“如今,当技术改造现场出现问题时,他们会主动询问是否有中国经验可以借鉴。双方真诚的沟通不断形成合力,让我们的工程建设越来越顺利。”中方技术专家张春辉说。 近年来,巴西政府提出“国家绿色增长计划”,并致力于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包括水电在内的清洁能源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巴西电力能源交易中心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巴西92%的发电量来自可再生能源,占比再创新高,其中水力发电占发电总量的73.6%。 伊万德罗说,随着水电站技术改造项目稳步推进,巴西的水电行业将为国家经济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 《《新冠病毒核酸20合1混采检测技术规范》》

    • 来源专题:国家病毒资源库信息情报服务平台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22-01-24
    •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领导小组、指挥部): 为指导各地做好新冠病毒混采检测工作,进一步提升核酸检测能力和效率,落实“四早”要求,在目前新冠病毒核酸10合1混采检测基础上,我们组织制定了《新冠病毒核酸20合1混采检测技术规范》。现印发给你们,供参考使用。      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 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  (代章) 2022年1月15日 (信息公开形式:主动公开)     抄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   新冠病毒核酸20合1混采检测技术规范   为指导各地开展新冠病毒混采检测工作,进一步提升核酸检测能力和效率,在已有10合1混采检测技术的基础上,针对新冠病毒核酸20合1混采检测(20-in-1 test)技术(指将采集自20人的20支拭子集合于1个采集管中进行核酸检测的方法),制定本规范。 一、样本采集耗材规格 (一)病毒采集管。管帽和管体应当为聚丙烯材质,螺旋口可密封,松紧适度。管体透明,可视度好。采集管高度(含管帽)(100±5)mm,容量企业定标20-30ml,内含11-12mL胍盐或其他有效病毒灭活剂的保存液。保存液应当带有易于观察、辨识的颜色(如粉红色),并保持一定的流动性,方便取样。 (二)采集拭子。宜选用聚酯、尼龙等非棉质、非藻酸钙材质的拭子,且柄部为非木质材料。折断点位于距拭子头顶端3cm左右,易于折断。  二、采集地点要求  选择空旷、通风良好的场地作为大规模人群筛查集中采集地点。根据原有场地条件,划分为等候区、采集区、缓冲区和临时隔离区,有效分散待检人员密度。应当设置急救设备备用。 (一)等候区。设置人行通道,同时设置一米线保证等候人员的防护安全。根据天气条件配备保温、降温,遮阳、遮雨等设施。老年人、儿童、孕妇和其他行动不便者优先采集。 (二)采集区。根据气候条件,配备帐篷、冷/暖风扇、适量桌椅,保证医务人员在相对舒适环境下工作。配备采集用消毒用品、拭子、病毒采集管,并应当为受检人员准备纸巾、呕吐袋和口罩备用。标本如无法及时运送至实验室,需准备4℃冰箱或低温保存箱暂存。应当制定防止病原微生物扩散和感染的应急预案。 (三)缓冲区。空间应当相对密闭,可供采集人员更换个人防护装备,放置与采样点规模相匹配的防护用品、采集用消毒用品、拭子和采集管,户外消杀设备。 (四)临时隔离区。用于暂时隔离在采集过程中发现的疑似患者或高危人群。  三、采集流程 (一)标识及信息登记。  1.登记流程。工作人员在采集前分配20个受检者为一组,采集前收集并登记受检者相关信息(包括姓名、性别、身份证号、联系电话、采集地点、采集日期和时间),按照组别进行采集管编号。因20人相对较多,为避免不同组人员弄混,采样时,可采用2米线将下一组等候人员与正在采集的一组人员严格分隔开来,该组人员采完后,下一组人员才能有序进入采样区。  2.登记要求。推荐使用身份证读卡器、二维码条码等信息化手段关联受检者信息,提高信息读取效率和准确性。 (二)采集方法。被采集人员头部微仰,嘴张大,发“啊”音,露出两侧咽扁桃体,采集人员将拭子越过被采集人员舌根,在两侧咽扁桃体稍微用力来回擦拭至少3次,然后在咽后壁上下擦拭至少3次。操作完毕后,将拭子头置入管中、拭子折断点置于管口处,稍用力折断使拭子头落入采集管的液体中,弃去折断后的拭子杆,旋紧管盖,将采集管置于稳定的置物架上。每例采集后采集人员均应进行手消毒。 (三)混合拭子。依照上述采集方法依次采集其余19支拭子,将完成采集的拭子放入同一采集管中,动作轻柔,避免气溶胶产生。连续采集20支拭子以后,旋紧管盖,防止溢洒。注意咽拭子需浸入保存液内。如采集管内拭子不足20支,应做好特殊标记并记录。  四、标本送检 (一)核对信息。核对采集管标签与混采登记表信息,确保准确完整,编号一致。 (二)标本放置要求。将核对后的采集管放入透明塑料密封袋(一层容器)中并封严袋口,用75%乙醇喷洒密封袋外部。将密封袋放入二层容器(可选内配适量吸湿材料的包装盒或双层医用垃圾袋),密封后用75%乙醇喷洒消毒。将二层容器放入具有“生物危害”标识的专用标本转运箱(推荐使用符合《危险品航空安全运输技术细则》A类物品运输UN2814标准的转运箱),二层容器和转运箱之间应当放置降温凝胶冰袋。二层容器应当固定在转运箱中,保持标本直立。密封转运箱后,使用75%乙醇喷洒消毒,转运箱表面洁净无污染。 (三)标本转运要求。标准转运箱应当由专门标本运送人员负责运送。标本应当在采集后2-4小时内送至实验室。不能立即送检的,应当配备专门的冰箱或冷藏箱保存,并做好标本接收、保存登记。标本采集后24小时内可置于4℃保存。  五、实验室接收 (一)标本签收。运送和接收人员应当对标本进行双签收。接收人员检查转运箱、二层容器有无破损。 (二)标本打开。应当在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核心区打开转运箱,取出二层容器。在生物安全柜中打开二层容器,用75%乙醇喷洒或擦拭消毒后,取出密封袋,用75%乙醇试剂喷洒或擦拭消毒,并检查是否密封完好。 (三)标本检查。取出采集管,检查管壁是否有破损、管口渗漏等,确认无破损、渗漏后用75%乙醇喷洒或擦拭消毒。如有破损、渗漏,应当立即停止操作,用吸水纸覆盖后使用0.55%含氯消毒剂进行消毒处理,做好不合格登记后销毁。 (四)标本保存。不能及时检测的标本放入专用冰箱保存。24小时内检测的标本可置于4℃保存。24小时内无法检测的标本应当置于-70℃或以下温度保存。如无-70℃保存条件,则于-20℃暂存。避免标本反复冻融。设立专库或专柜保存标本,双人双锁管理。 (五)转运容器移出。使用后的二层容器内外壁经75%乙醇擦拭消毒后移出生物安全柜,实验结束后使用紫外灯照射消毒。  六、标本检测与质量控制 按照《医疗机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工作手册(试行第二版)》相关要求执行。  七、检验结果处理  新冠病毒核酸定性检测报告应当包括检测结果(检出/阳性、未检出/阴性)、方法学、检测限等。 (一)结果判断。依据所用扩增试剂说明书,判断检测结果为未检出/阴性或者检出/阳性。 (二)阳性结果复核。  1.混采检测结果为阳性、灰区或单个靶标阳性,通知相关部门对该混采管的20个受试者暂时单独隔离,并重新采集单管拭子进行复核。  2.复核单管核酸检测如均为阴性,则按照阴性结果回报。暂时隔离人员即解除隔离;如检测结果阳性,按程序上报。  八、检测后样本处理  检测后的标本处理按《全员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组织实施指南(第二版)》相关要求进行。  九、技术人员基本要求  采样人员和检测人员要求应满足《医疗机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工作手册(试行第二版)》要求。  十、生物安全防护  标本采集和运送人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防护按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八版)》相关要求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