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rgy Environ. Sci.综述:柔性金属空气电池研究进展、挑战和展望 – 材料牛》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姜山
  • 发布时间:2017-09-25
  • 随着柔性和可穿戴电子设备的发展,柔性储能器件吸引了科研界及工业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围绕柔性锂离子电池和超级电容器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并且取得了重要进展。然而,为了延长电子设备的续航时间,需要储能系统有着更高的能量密度。可循环充放电的金属空气电池由于其远高于目前锂离子电池的理论能量密度,被认为是将来最具有前景的储能装置。开发柔性金属空气电池无疑将极大提高柔性和可穿戴电子设备的续航能力,但是也需要解决更多的挑战。一方面,电池的能量密度、能量效率以及循环寿命都需要提高;另一方面,电极结构、电解液材料以及电池构造都需要进行优化,以在形变条件下保持稳定的电化学性能。

    2017年9月14日,Energy Environ. Sci.期刊在线发表了由香港理工大学倪萌教授课题组谈鹏博士(第一作者)联合美国佐治亚理工刘美林教授、南京工业大学及澳大利亚科廷大学邵宗平教授撰写的综述论文“Flexible Zn- and Li-Air Batteries: Recent Advances, Challenge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文章介绍近年来以锌空气电池和锂空气电池为主的柔性金属空气电池的结构设计、电极及电解质材料开发以及运行条件管理方面的进展,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综述总览图

    一、概述

    相比于锂离子电池,金属空气电池有着极高的理论容量和能量密度而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关注,如图1所示。其中,碱性体系的可充电锌空气电池和有机体系的锂空气电池作为水系和非水系体系的典型代表更是近期研究的热点。电池的工作原理如图2所示。当将电池制备成柔性,需要设计新的柔性结构,制备柔性的电极材料和固态电解质膜,从而面对更多的挑战。

    图1 不同金属空气电池的容量、能量密度和电压对比

    图2 碱性体系锌空气电池和非水体系锂空气电池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二、柔性电池结构及测试

    目前,在柔性锌空和锂空电池中广泛采用的电池结构是将柔性正极、电解质膜和负极叠加组成的三明治结构。另一种则是采用线状的金属电极,在表面依次包裹电解质层和空气电极层组成管状结构。此外,还有一些新的结构,例如可以折叠的电池结构和受竹简启发制成的柔性超轻便锂空气电池。

    针对柔性电池的测试除了常规电池中的充放电和循环寿命测试,在外力下的稳定性至关重要。主要包括弯曲、扭曲不同的角度下和拉伸不同长度下的电化学稳定性以及在长期疲劳下的性能保持性。

    三、金属电极

    在柔性空气电池中通常直接使用金属片作为电极。但是金属片在长期弯曲中可能出现疲劳失效。在柔性锌空电池中,有将金属粉末和粘结剂、导电碳粉组合形成复合电极,提高了电极的柔性和稳定性。在柔性锂空电池中,有将金属锂和不锈钢网滚压在一起,以提高金属电极抗疲劳性。另外,为了实现柔性电池一定的拉伸性,可以将金属电极制成弹簧状,或者将多片小块的金属联合成一个完整电极,通过“化整为零”满足拉伸的需要。

    四、电解质膜

    在柔性锌空气电池中,主要采用阴离子交换膜和碱性凝胶电解质作为电池的电解质膜。在柔性锂空气电池中,电解质膜主要包括凝胶、固体和复合聚合物电解质膜。为了实现柔性电池良好的电化学性能,除了要求电解质膜具有良好的电导率、化学和电化学稳定性等传统液体电解质的性质外,与金属和空气电极的界面问题是需要解决的难题。

    对电解质膜-金属电极界面来说,需要克服枝晶及表面钝化的问题。对于电解质膜-空气电极界面来说,固体电解质大大减少了有效反应界面。对于锂空气电池来说,由于产物是固态的过氧化锂,进一步加剧了反应面积的衰减。从而,需要有效的方法来增加反应界面。

    此外,在电池弯曲或扭曲的过程中,由于电极和电解质膜力学性质的不同,可能会导致电极和电解质膜的分离。如何维持界面的稳定是保证电池得以长期稳定运行的关键。

    五、空气电极

    空气电极作为金属空气电池的重要组件,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一方面,需要有效的催化剂实现电池的快速充放电;另一方面,需要有合适的结构保证氧气的传输。在柔性电池中,更需要电极具有良好的柔韧性满足形变的需要。目前,主要的柔性电极包括:一、以碳布或者碳纤维编制的网组成的电极;二、以纳米碳材料(如碳纳米管、石墨烯)组成的如碳纳米管纸、石墨纸电极;三、金属基体如不锈钢网、镍网形成的电极;四、其他一些新型柔性电极。

    六、运行管理

    通常,锌空气电池直接在空气中运行,而锂空气电池在氧气中运行。而运行条件会严重影响电池的性能。首先,空气中的水分会影响电解质膜的稳定性,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有着更大的影响:在锌空气电池中会形成碳酸盐,影响电解质的电导率;在锂空气电池中形成固体副产物碳酸锂,影响电池的充电性能。其次,电池性能通常是在室温环境下测试的,而在实际使用时温度却有着较大的变化。例如在可穿戴设备上,由于和人体接触,电池的运行温度可能会提升至三十度或者更高。而在不同的季节和地区,温度的变化将会更大。因此,未来的电池测试需要更详细的考察在不同气体氛围和温度下的稳定性,并且采用合适的管理措施。

    七、总结与展望

    近年来,在柔性金属空气电池上取得了一系列进展,电池的能量密度、效率以及循环寿命都有了大幅的提示。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解决下列问题:一、新型的电池结构设计,满足各种形变条件下保持稳定的电化学性能;二、评价标准的建立,将电池性能的考核指标规范化,例如基于统一的质量或体积,规定公认的柔性测试标准(例如弯曲和扭曲角度、拉伸长度、疲劳测试等);三、柔性组件的开发,包括金属和空气电极、电解质膜、集流体以及封装材料等;四、运行条件的管理,保证在不同条件下都能提供稳定的电化学性能。

    总而言之,未来的研究需要采用实验在线监测与数值模拟等多种技术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清晰地阐明在电池运行中的物质传输、结构变化和电化学反应之间的关系,为合理设计电池提供重要的指导。

    香港理工大学博士生陈彬、徐浩然以及张后程、蔡位子博士在本工作中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由香港理工大学倪萌教授课题组谈鹏博士供稿,材料牛编辑整理。

    原文链接:Flexible Zn- and Li-Air Batteries: Recent Advances, Challenge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Energy Environ. Sci., 2017, DOI: 10.1039/C7EE01913K).

相关报告
  • 《材料前沿最新综述精选》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7-20
    • 1. Advanced Materials: 碳纳米管和石墨烯在锂离子和锂硫电池中的调控作用 随着社会对高能量密度电池需求的不断增长,为便携式电子设备供电,以及推进车辆电气化和电网储能,已经将锂电池技术推向了极其重要的位置。碳纳米管( CNTs )和石墨烯( graphene )具有许多吸引人的特性,为改善锂离子( Li - ion )和锂硫( Li - S )电池的性能,人们进行了深入研究。然而,人们对它们在锂离子电池和锂电池中的实际作用缺乏普遍和客观的了解。人们认识到,CNTs和石墨烯不是合适的活性锂存储材料,而是更像一种调节剂:它们不与锂离子和电子发生电化学反应,而是用于调节特定电活性材料的锂存储行为,并增加锂电池的应用范围。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的李峰研究员和成会明院士(共同通讯)等人就本文首先讨论了锂电池的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从基本电化学反应到电极结构和整体电池设计,综合考虑了碳纳米管和石墨烯在锂离子电池和Li - S电池中的调控作用。最后,展望了碳纳米管和石墨烯如何进一步促进锂电池的发展。 文献链接:The Regulating Role of Carbon Nanotubes and Graphene in Lithium–Ion and Lithium–Sulfur Batteries(Adv. Mater., 2018, DOI: 10.1002/adma.201800863) 2. Advanced Materials: 金属有机骨架衍生材料:能量转换与储存的进展与展望 探索高效耐用的新材料是可持续能源转换和储存系统领域的主要要求。在过去三十年中,科研人员已经开发了许多技术来提高催化剂体系的效率,控制颗粒的组成、结构、表面积、孔径以及形态。在这方面,金属有机骨架( MOF )衍生的催化剂作为具有可调性质和活性的能量转换和存储的最佳材料而出现。近年来,金属氧化物、硫族化物、磷化物、氮化物、碳化物、合金、碳材料或它们的复合物等若干纳米或微结构被探索用于电化学能量转换,如析氧、析氢、氧还原或电池材料。从实际应用来看,人们对高效储能系统的兴趣也越来越大。尽管对MOF和MOF衍生材料的合成和应用有多种综述,但它们在电化学能量转换和存储中的应用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并且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韩国汉阳大学的Ungyu Paik(通讯作者)等人在本文中着重介绍了MOF材料的系统设计和对其固有性能的控制,用以提高电化学性能。 文献链接:Metal Organic Framework Derived Materials: Progress and Prospects for the Energy Conversion and Storage(Adv. Mater., 2018, DOI: 10.1002/adma.201705146) 3.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利用碳酸盐效应和Z - Scheme反应光催化分解太阳能制氢 开发太阳能转换和储存的创新技术,对解决全球变暖问题和建立可持续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半导体粉末的光催化分解水反应作为一种有前途的直接而且简单的太阳能转换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然而,化学计量比( H2/O2 = 2 )的H2和O2气体的逸出由于各种问题而非常困难,例如不利的反向反应和不匹配的带势。两个重要的发现拓宽了可用的光催化剂的种类,即:碳酸盐阴离子效应和使用氧化还原介质的Z - scheme光催化反应。研究人员已经发现碳酸氢根阴离子通过优先的过氧化物形成和随后分解成O2而充当氧化还原催化剂。由于使用氧化还原介质的Z - scheme反应减轻了带势失配,因此它广泛适用于各种可见光光催化剂。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的Kazuhiro Sayama (通讯作者)等人在本文中主要综述了利用碳酸根阴离子效应和Z - scheme反应制备太阳能氢的光催化分解水的研究进展。此外,还综述了光催化-电解混合体系(一种先进的Z - scheme反应概念)在实际和经济制氢方面的最新进展。 文献链接:Photocatalytic Water Splitting for Solar Hydrogen Production Using the Carbonate Effect and the Z-Scheme Reaction(Adv. Energy Mater., 2018, DOI: 10.1002/aenm.201801294) 4.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用于柔性和神经形态计算的新型电子器件 从可穿戴的衣服到内脏,可以连接到各种表面的新兴种类的柔性电子系统推动了通信 (例如,物联网、增强现实)和临床研究的显著进步,改变了今天的个人计算模式。“塑料上的系统”领域正处于向超认知社会创新突破的边缘,它与当前备受关注的神经形态应用相融合,可以提供个性化反馈治疗和自主驾驶等智能服务。韩国先进科学研究所的Keon Jae Lee(通讯作者)等人从器件结构、材料、制造工艺和潜在的研究领域着笔,综述了柔性和神经形态技术领域的代表性进展和前言。 文献链接:Novel Electronics for Flexible and Neuromorphic Computing(Adv. Energy Mater., 2018, DOI: 10.1002/adfm.201801690) 5.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可充电钠离子电池先进电极材料的探索 随着锂离子电池(LIB)市场的快速增长,人们对有限的锂资源产生了担忧,可充电钠离子电池(SIBs)由于钠的大量存在而在电能存储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成熟的商业LIBs相比,SIB系统的所有组件,如电极、电解质、粘合剂和隔膜,在达到实际工业应用水平之前需要进一步探索。借鉴LIB研究成果,SIB电极材料正得到广泛研究,近年来取得了巨大进展。南京大学的郭少华和周豪慎(共同通讯)等人综述了SIBs电极材料的研究进展。提出并系统地研究了各种用于SIBs的新型电极材料,包括具有层状或隧道结构的过渡金属氧化物、聚阴离子化合物和有机分子。展示了几种具有中等能量密度和超长循环性能的有希望的材料。开发适当的掺杂和/或表面处理方法可以有效地促进电化学性能。文章还概述了在实际应用中开发令人满意的SIB电极材料的挑战和机遇。 文献链接:Exploration of Advanced Electrode Materials for Rechargeable Sodium-Ion Batteries (Adv. Energy Mater., 2018, DOI: 10.1002/aenm.201800212) 6.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二维层状过渡金属二硫族化物中缺陷和掺杂物的原子结构 层状过渡金属二硫族化物(TMDs)提供了单层2D系统,其具有超出石墨烯单层所能实现的不同性质。TMDs的性质受到原子结构的严重影响,特别是结晶度的不完善,表现为空位缺陷、晶界、裂纹、杂质掺杂剂、波纹和边缘终端。牛津大学的Jamie H. Warner(通讯作者)等人通过本文总结了一些最深入研究的2D TMDs的详细结构形式,例如MoS2, WSe2, MoTe2, WTe2, NbSe2, PtSe2,还将涵盖MXenes。同时该综述将利用最新的球差校正透射电子显微镜(包括环形暗场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ADF - STEM)和电子能量损失光谱(EELS) )所获得的结果,展示如何实现元素辨别,以深入理解结构。综述还将涉及单原子取代掺杂剂如Cr、V和Mn的影响,以及用于理解局部键合构型的电子能量损失谱。预计这一综述将提供2D TMDs的原子水平理解,与化学气相沉积合成、有意掺杂、撕裂、位错、应变、多晶化和限制纳米带所产生的缺陷有关。 文献链接:Atomic structure of defects and dopants in 2D layered transition metal dichalcogenides(Chem. Soc. Rev., 2018, DOI: 10.1039/C8CS00236C) 7. 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 电化学沉积:模板合成纳米多孔金属结构的先进方法 昆士兰大学的Jeonghun Kim和Yusuke Yamauchi(共同通讯)等人近日综述了通过使用硬模板(即多孔二氧化硅、聚合物和二氧化硅胶体的3D模板)和软模板(即溶致液晶、聚合物胶束)的电化学沉积方法设计的纳米多孔金属领域取得的显著进展。此外,作者指出它是如何精确控制晶体生长的,并描述这些新材料的独特物理和化学性质。到目前为止,作者团队已经报道了通过电化学沉积在各种条件下合成多种纳米多孔金属和合金的成果(例如Cu、Ru、Rh、Pd、Pt、Au及其相应的合金),同时研究了它们的各种潜在应用。通过选择合适的表面活性剂或嵌段共聚物,可以容易地控制通道结构、组成和纳米孔的取向。最终产物的固有性质,例如骨架结晶度、催化活性和抗氧化性,取决于组成和孔结构,这又需要合适的电化学条件。这一叙述分为三个主要部分: ( I )使用硬模板和软模板的电化学沉积的历史,( ii )纳米多孔材料制备所涉及的重要机制的描述,以及( iii )结论和未来展望。作者相信,这一综述将促进对使用电化学沉积方法合成纳米多孔金属的更深入理解,从而使控制纳米多孔结构和优化其性能的新路径朝着有希望的应用方向发展,例如催化、能量存储、传感器等。 文献链接:Electrochemical Deposition: An Advanced Approach for Templated Synthesis of Nanoporous Metal Architectures(Acc. Chem. Res., 2018, DOI: 10.1021/acs.accounts.8b00119)
  • 《深圳先进院发表新型双离子电池综述》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7-20
    •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集成所功能薄膜材料研究中心研究员唐永炳(通讯作者)及其团队成员王蒙(第一作者)在《先进能源材料》(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封面论文)上发表综述,评述了新型双离子电池体系中的反应机理、优势、挑战及最新研究进展(A Review on the Features and Progress of Dual-Ion Batteries 2018, 8, 1703320)。   双离子电池具有高工作电压、低成本、环保且易回收等优势,已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但由于传统双碳结构的双离子电池因石墨的压实密度和理论容量的限制,因此能量密度较低。鉴于此,唐永炳团队提出了一种一体化电极的设计思路,以廉价、环保且储量丰富的铝箔同时作为负极活性材料和集流体,与石墨正极材料构建了新型高效低成本铝-石墨双离子电池体系(Adv. Energy Mater., 2016,6,1502588;PCT/2015/09996)。该电池体系采用廉价且环保的铝箔和石墨分别作为负极和正极材料,省去了钴酸锂等传统正极材料,电池更为环保且回收容易,并大幅降低制造成本,平均工作电压高达4.2V,显著提升了双离子电池能量密度。此外,团队还将一体化电极设计思路成功拓展到了新型锂电体系(Adv.Mater. 2016,29,1604219; PCT/CN2016/081346, PCT/CN2016/081344, PCT/CN2016/081345),显著提升了传统锂电的能量密度,并大幅降低制造成本。   团队后续为提高铝负极在新型电池中的稳定性,对其进行了结构和界面的调控,分别研发出三维多孔铝/碳负极(Adv.Mater.,2016,28,9979,PCT/CN2016/081344;PCT/CN2016/081345)、具有中空界面结构的铝负极(Adv.Mater.,2017,29,1606805)、碳包覆的纳米铝负极(Adv.Energy Mater.,2017,7,1701967)、活性材料/集流体/隔膜一体化的多功能电极(Adv.Funct.Mater.,2017,1703035; PCT/CN2017/078204)以及超高倍率性能的一体化柔性电池(Adv. Energy Mater.,2017,7,1700913; PCT/CN2017/078205)。团队还将一体化设计的新思路拓展到了储量丰富的碱(土)金属离子电池体系,成功研发出了成本更低且不依赖于有限锂矿资源的环保型钠基双离子电池(Adv.Energy Mater., 2017,7, 1601963;PCT/CN2015/099967)、钾基双离子电池(Adv. Mater., 2017,29,1700519; Adv.Energy Mater.,2017,7,1700920,PCT/CN2017/074632)以及新型室温高电压钙离子电池(Adv.Sci,2018, 1701082; Nature Chemistry 2018,10,667; CN201710184368.1, PCT/CN2017/078203)。   团队基于上述技术已申请发明专利55项,PCT专利21项,中国发明专利26项,美国专利2项,欧盟专利2项,日本专利2项,韩国专利2项,并成功完成了技术转移孵化,建成的圆柱、软包、方壳电池中试产线已顺利完成验收,研发的新型电池已顺利通过第三方权威机构检测。   该系列研究工作得到了中国科学院科技项目、广东省科技项目、深圳市孔雀团队和孔雀人才等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