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最终被写入万能的核密码》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 pengh
  • 发布时间:2020-07-03
  • 爱达荷州国家实验室(INL)的科学家们宣布,经过12年的努力和能源部1500万美元的投资,终于批准了一种新型高温金属。617合金是“镍、铬、钴和钼的结合体”,在1700华氏度以上的温度下具有耐受性和强度。科学家表示,这意味着它可以用于现有的高温核设施,以及像熔盐反应堆这样的尖端应用。

    对于任何新的核电站材料,让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ASME)锅炉和压力容器规范就像获得奥运会资格一样。合金617是30年来第一个进入“代码”的新材料。与轻水核反应堆材料领域的拥挤不同,高温反应堆的选择非常少。

    INL项目负责人理查德·赖特在一份声明中说:“与轻型水电厂相比,商用机队可能有50或100种材料可以使用,而只有5种材料可以用于高温反应堆。”

    正因为如此,核研究人员和业内人士对Alloy 617产生了浓厚兴趣,并精心打造了更强大的衍生产品。

    在2017年发行的材料先进超超临界和超超临界电厂、金属科学家朱塔克洛夫解释一些衍生品质量617合金,合金617 b和合金617 occ,“和勉强容忍合金元素硼添加”,以提高数据在应力松弛和蠕变断裂。

相关报告
  • 《转基因植物新材料育种价值评估》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zhangyi8606
    • 发布时间:2020-10-11
    • 作者:姜奇彦 胡正 孙现军 张辉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引言 当前,以转基因育种为代表的生物育种技术发展迅猛,正在推动常规育种全面升级,引领育种产业发生重大变革。从研发进展来看,从基因克隆到新品种培育就像一个金字塔,众多实验室开展了基因克隆、功能分析及优异基因挖掘的研究工作,组成了转基因育种的重要基石。优异基因的遗传转化、转基因材料的创制和目标性状的功能效率评价,作为转基因育种的一个重要阶段承上启下。之后优异的转基因材料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完成小、中、大规模的中间试验、环境释放、生产性试验阶段,经受住严格的安全性评价,包括食品安全和环境安全,然后才可以申报安全证书。走到这一阶段的材料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了。但随着我国转基因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取得生物安全证书后的转基因植物是否可以作为种质资源利用,进入育种程序,它们的育种利用价值如何,还需要深入评估,才可以不断缩小克隆的基因与育种利用之间的差距,加速转基因作物新品种培育的育种进程。 顾名思义,育种价值评估就是对转基因材料进行育种利用价值进行评估,具体包括功能基因知识产权分析,育种利用价值评估,以及转基因新材料保存及育种价值评估信息管理等几个方面。 功能基因知识产权分析 转基因新材料育种价值评估和知识产权分析有什么关系呢?在世界各国加快培育生物产业、抢占生物经济发展先机的激烈竞争中,知识产权成为占领生物技术制高点,圈占世界生物遗传资源的有力工具。据不完全统计,主要发达国家和国际生物技术公司在农业生物技术领域部署的专利、品种权等知识产权数量估计在30万件以上。与跨国种业巨头相比,国内研究机构在知识产权拥有量,特别是核心功能基因的专利数量与质量上还存在较大差距,很容易陷入跨国公司的知识产权陷阱,从粮种源头丧失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能力。面对发达国家远谋深虑的知识产权布阵设防,必须对我国重要性状基因的知识产权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通过掌握这些重要功能基因在全球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重点及趋势,设计出我国转基因农作物新品种培育、转基因育种成果产业化的合理发展路径,才能有效突破发达国家的专利封锁与围剿,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功能基因和生物新品种,这样的转基因新材料才具有更高的自主创新性和更大的育种利用价值。 知识产权的分析包括很多方面,如转基因技术,克隆的基因,甚至包括转基因过程中用到的一些载体、菌株、启动子等。主要通过专利广泛检索获取原始数据,然后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和解读,进行知识产权分析,最终为我国的转基因事件提出规避专利纠纷的建议策略。如日本烟草公司(Japan Tobacco INC)建立的农杆菌介导的小麦遗传转化新技术的转化效率高达40%,给小麦功能基因的研究带来了革命性的发展机遇。如果使用该技术,需要从日本烟草公司购买该项专利技术的使用权,并签订相关的规范性文件。而遗传转化过程中用到的载体如pCambia3301、菌株如LBA4404和ubiquitin启动子都是在生物学研究常用的,不受专利保护。采用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愈伤组织特异性表达的启动子CP代替35S/Ubi来启动选择性标记基因的表达,可以回避因Monsanto公司持有35S启动子而可能产生的专利权纠纷。 转基因植物新材料育种价值评估 转基因生物育种是一项系统科学工程,包含基因克隆、遗传转化、转基因材料创制、新品种培育、产业化推广应用等环节。例如在杜邦先锋种业公司,将转基因生物技术发展归纳为七个阶段(A到G),包含A(New ideas)、B(Evaluate genetic approaches)、C(Optimize gene construct)、D(Create commercial event)、E(Commercial event to regulatory)、F(Breeding and testing)、G(Sell product),其中将E具有育种利用价值的“最佳转化事件”定为最重要的阶段。在我国也在不断加强基因和育种材料的利用价值评估工作,目的是筛选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基因和材料,并快速应用于新品种研发。 转基因植物新材料的育种价值评估主要针对目标性状,如抗病虫、抗逆、高产、优质等等。首先明确目标性状的鉴定技术,制定或完善转基因植物目标性状鉴定技术规范或技术标准,利用这些规范或标准对转基因植物新材料的育种利用价值开展综合评估,最终筛选出有重大育种价值的基因和转基因作物育种新材料,应用于转基因生物育种。 对于重大育种价值基因针对不同性状,我国也有初步的判定标准。总体来讲,转基因或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结果表明重大育种价值基因应该对目标生物的重要经济性状具有显著改良效果,但对其他性状无不良影响。具体举例来讲,如抗棉铃虫性状,参考国家现有棉铃虫抗性标准,抗性达1级以上;如小麦各类抗病性状,抗性达1级以上;如植物抗逆性状,在半致死剂量逆境条件下,与对照相比,转基因作物存活率提高10%以上;在正常环境下,对作物生长发育没有显著负面影响;抗除草剂性状,抗草甘瞵EPSP合酶基因,可以耐受4倍生产上使用剂量的草甘膦,抗草甘瞵N-乙酰转移酶基因,可以耐受4倍生产上使用剂量的草甘膦;作物高产性状,通过转基因或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作物中进行了基因功能验证,提高作物产量5%以上;作物品质性状,极显著改进外观品质,如籽粒外观、加工品质、食味、营养价值等性状,极显著改进度量品质,如纤维长度、强度、细度;作物蛋白质、淀粉、油分、油酸和不饱和脂肪酸、赖氨酸、含硫氨基酸等性状,性状值提高5%以上。养分高效性状,能明显提高养分的吸收或利用效率,与对照相比,在产量不变的前提下,能减少5%-10%氮、磷或钾肥的用量,或在同等施肥条件下,产量比对照提高5%以上;光能高效性状,能明显提高目标作物的光能吸收或利用效率,与对照相比,光能利用效率或抗光氧化能力提高5%以上,或生物量/产量比对照提高5%以上。 对于转基因育种新材料需要具备目标性状表现突出、重要经济性状表现稳定的特点。举例来讲,抗白叶枯病转基因水稻,抗白叶枯病效果达到高抗。鉴定标准参照国际水稻研究所9级分级标准。耐盐转基因水稻,耐盐效果达到中抗以上,鉴定标准参照国际水稻研究所制定的9级分级标准制定。高产转基因水稻,与受体对照品种比较,产量增加10%以上;与区试对照品种比较,产量增加5%以上。抗逆转基因小麦,抗旱性达到极强或强水平,鉴定方法参照2008年农业部颁布实施的“小麦抗旱性鉴定评价技术规范”(GB/T 21127—2007)。高产转基因玉米,东北春玉米区,与受体对照品种比较,产量增加8%以上,与区试对照品种比较,产量增加6%以上;黄淮海夏玉米区,与受体对照品种比较,产量增加5%以上,与区试对照品种比较,产量增加3%以上;西南山地玉米区:与受体对照品种比较,产量增加10%以上;与区试对照品种比较,产量增加5%以上。针对不同的作物,不同的性状,都有各自初步的判定标准。 转基因新材料保存及育种价值评估信息管理 完成了对自主创新的新基因或转基因新材料的目标性状的评价似乎就完成了转基因作物育种价值评估过程。但从长远来讲,这些新材料的保存及信息、材料的共享利用,对于转基因材料在作物育种中的安全、广泛应用也很重要。 我国已建立了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和保存中心,长期保存各类农作物基因资源39万余份,建立了农作物基因资源信息系统和农作物基因资源共享平台。国家种质库未针对转基因材料建立专门的保存设施,尚无转基因材料保存的相关技术标准,在保存手段上相对单一,不能较好地满足转基因材料的保存需求;现有的基因资源信息系统也未制定基因和转基因材料的相关数据标准,转基因材料的信息尚未进入基因信息数据库中,基因和转基因材料的信息,尤其是育种价值评估信息的共享几乎是空白,严重影响了转基因材料的深入和持续利用。许多转基因新材料未纳入国家种质资源保存体系,导致转基因材料分散于各研究单位或专家手中,不利于转基因材料的长期保存和利用,也容易引起潜在的基因污染。因此,迫切需要在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的基础上建立转基因材料的国家管理和保存体系,对转基因材料进行集中编目、接收、检测、保存和分发利用,并建立基因和转基因新材料的数据库,开发信息管理系统,实施跟踪管理,并实现新材料与信息的社会共享。对转基因作物育种价值评估的范畴也应该包括对转基因材料保存的安全性、基因和转基因信息数据库的完善度、信息及材料共享利用的可行性等进行评估,为转基因材料在作物育种中的安全、广泛应用提供重要的保障。 当然,随着各种类型的转基因新材料的不断涌现,转基因新材料在作物育种应用中各种新问题的出现,以及育种家对转基因新材料应用的各种新要求的提出等,对转基因植物育种价值评估的内容及标准也会不断完善和更新,确保转基因新材料在未来转基因生物育种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 《纳米材料软化和硬化行为本质问题有了最终答案》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7-04-01
    • 纳米材料软化和硬化行为本质问题有了最终答案2017/03/27 点击 54 次中国粉体网讯 日前,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卢柯研究组发现通过适当合金元素的晶界偏聚可以提高晶界稳定性,从而可以大幅度调控纳米金属的强度。该研究得到科技部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和国家自然基金资助。该成果发表于2017年3月24日出版的Science(《科学》)。 金属材料的强度或硬度往往随晶粒尺寸减小而增加,遵循基于位错塞积变形机制的Hall-Petch关系,即强度的增加与晶粒尺寸的平方根成反比。而当晶粒尺寸低于某临界晶粒尺寸(通常为10-30纳米)时,金属的强度会偏离Hall-Petch关系,有些金属的强度不再升高甚至下降,这种纳米尺度下的软化现象通常归因于纳米金属中大量晶界的迁移。 卢柯研究组利用电解沉积方法制备出晶粒尺寸从30纳米到3.4纳米变化的一系列Ni-Mo合金样品,发现当晶粒尺寸小于10纳米时合金出现软化行为。通过适当温度的退火处理,他们利用晶界弛豫以及Mo原子在晶界上的偏聚,使材料硬度明显提高,最高可达11.35GPa。 这一结果表明,晶粒尺寸相同的纳米材料,其硬度可以通过调控晶界稳定性而大幅度地变化,既可硬化也可软化。该发现揭示了纳米材料中软化和硬化行为本质,澄清了过去三十多年来关于这一问题的争论。同时表明在纳米金属中硬度不仅依赖于晶粒尺寸,也受控于晶界稳定性。晶界稳定性可成为纳米材料中除晶粒尺寸之外的另一个性能调控维度。 纳米金属中的不同硬度变化源于不同的塑性变形机制。卢柯研究组与法国UNIROUEN及南京理工大学的合作者利用原子探针技术和高分辨率电子显微术发现,制备态纳米Ni-Mo样品中的软化行为是由于机械驱动的晶界迁移变形机制所致。而纳米Ni-Mo样品在退火过程中发生了晶界弛豫及溶质原子的晶界偏析,降低了晶界能,提高了晶界的稳定性,使晶界行为在外力作用下难以启动,塑性变形通过拓展不全位错的形核及运动来实现。由于位错形核应力与晶粒尺寸的倒数成正比,样品硬度随晶粒尺寸减小不降反升。极小晶粒尺寸纳米金属的硬化及软化行为充分展现了由晶界稳定性控制的微观变形机制转变。这一发现为设计及制备具有如超高硬度等优异性能的新型纳米金属材料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