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人类胚胎干细胞在实验室构建完整的胎龄为14天的人类胚胎模型》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 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3-09-28
  •     2023年9月6日,来自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在Nature期刊上发表了标题为“Complete human day 14 post-implantation embryo models from na?ve ES cells”的论文。在不使用精子、卵子或受精的情况下描述了他们如何诱导人类胚胎干细胞自我组装成一种类似早期胚胎的模型。这一进展有助于揭开妊娠早期不稳定的秘密,为流产和出生缺陷研究带来了希望,但也引发了新的伦理问题。

        这些作者制作的胚胎模型长达14天,这是许多国家人类胚胎实验室研究的法定期限,也是大脑等器官开始发育的时间点。他们说,他们的研究不同于其他团队的研究工作,因为他们使用的是化学修饰而非基因修饰的胚胎干细胞,他们制作的模型更像真实的人类胚胎,有卵黄囊和羊膜腔。英国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的James Briscoe说,这些相似之处可能使他们构建出的胚胎模型更有助于研究流产、出生缺陷和不孕症等疾病。他们的胚胎模型似乎能够产生在发育早期形成组织的所有不同类型的细胞。这些作者和没有参与这项研究的科学家们都强调,这些胚胎模型不应被视为人类胚胎。这些胚胎模型的结构“与子宫内的情况非常相似,但(并)不完全相同”。然而,产生这些胚胎模型的成功率也很低,胚胎干细胞正确组装的比例很小。

        英国雷丁大学干细胞生物学专家Darius Widera说,不过,“与今年早些时候发表的类似研究相比,这些类似胚胎的结构包含了发育中胚胎的大部分细胞类型”。这项研究和近期的其他研究工作表明,“人类胚胎模型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接近正常发育过程中发生的事件。”他补充说,这突出表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监管框架”。在英国,剑桥大学已开始为基于干细胞的人类胚胎模型制定该国的首个管理框架。英国法律禁止在实验室中培养超过14天的人类胚胎,但由于干细胞衍生的类似结构是人工形成的,现有法规并未明确涵盖。尽管如此,大多数科学家们还是对现阶段的研究工作采取了自愿限制措施。这项新的研究没有开发超过14天的胚胎模型,也不涉及将这些胚胎模型移植到人类或动物的子宫中。


    编译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gZ4MK213xr_niage3t_zvw


相关报告
  • 《体外从胚胎和诱导干细胞类型组装完整的小鼠胚胎模型》

    • 来源专题:重大疾病防治
    • 编译者:蒋君
    • 发布时间:2023-10-12
    • 胚胎和胚胎外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自然小鼠胚胎发生中至关重要。在这里,为了在体外实现这种相互作用,我们描述了一种使用小鼠胚胎干细胞组装完整的小鼠胚胎模型的方案,并诱导胚胎干细胞表达Cdx2(或滋养层干细胞)和Gata4,以分别重建外胚层、胚胎外胚层和内脏内胚层谱系。由此产生的完整胚胎模型概括了胚胎第5.0天至第8.5天的发育过程,产生了晚期胚胎和胚胎外组织,这些组织通过原肠胚形成来启动器官发生,形成头部和跳动的心脏结构以及卵黄囊和绒毛膜。一旦所需的干细胞系在培养中稳定维持,该方案需要1天来组装完整的胚胎模型,再培养8天直到头折叠阶段,尽管可以根据需要在早期发育阶段收集结构。具有小鼠干细胞培养经验的研究人员可以很容易地执行该方案,尽管他们将受益于植入后早期对自然小鼠胚胎的了解。
  • 《Cell | 3D重构人类原肠期胚胎》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4-24
    • 2024年4月23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和北京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院的于乐谦研究员、郭靖涛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魏育蕾教授、及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王晓琰博士合作在Cell上发表了题为3D Reconstruction of a Gastrulating Human Embryo的文章。本研究基于一枚珍贵的CS8时期完整人类胚胎,利用连续横断面(transverse plane)高分辨空间转录组切片,结合机器学习算法进行三维对齐,构建了完整胚胎中不同细胞类型与基因表达的三维空间分布点云图,进而数字3D重构了首个完整人类原肠胚模型。 人的生命始于精子与卵子融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经历卵裂形成囊胚,囊胚在6-7天时种植到母体子宫进一步发育。第14天开始,胚胎经历原肠运动,胚胎后部细胞发生大规模定向迁移,并形成原条(Primitive Streak)。通过人类原肠胚的3D重构,可以让我们精确地看到每一种细胞在胚胎中的相对分布位置。将空间位置信息与细胞类群信息、基因表达信息相结合,让我们能够更加精确地定义不同的细胞类型,并且分析其与周围细胞的作用关系。以中胚层细胞的形成为例,目前中胚层的迁移过程尚不清楚。在本工作中,借助3D重构胚胎,依据空间位置和特征基因进行分析,研究者发现在原条位置上,各类中胚层亚群,包括轴向中胚层(Axial Mesoderm)、近轴中胚层(Paraxial Mesoderm)、中间中胚层(Intermediate Mesoderm)、侧板中胚层(Lateral Plate Mesoderm)、以及胚外中胚层前体细胞(Extraembryonic Mesoderm progenitor)等,沿着头端自尾端(A-P轴)的方向顺利排列。这表明中胚层很有可能在尚未迁出原条时就已经发生了细胞命运决定,并依据决定好的命运迁移到相应位置上。该工作填补了原肠胚阶段人类胚胎各细胞谱系发育知识空白。 更重要的是,3D重构的空间位置信息使得研究者们可以去探索原肠运动过程中另外一个重要的事件,即体轴形成。哺乳动物的躯体有三条体轴:头-尾轴(A-P),背-腹轴(D-V),以及左-右轴(L-R),各种组织器官沿其依序排列。我们已知在脊椎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主要依赖于一类被称为组织中心(Organizer)的细胞作用,令躯体三条体轴逐渐建立。本研究中关注了七条发育过程中的重要细胞信号通路(FGF/WNT/TGF-β/SHH/NODAL/BMP/RA pathway),并整合空间分布信息,分析了在轴向建立的过程中信号配受体等的表达情况,发现在该时期人类胚胎尾部很可能存在一个和中部脊索类似的组织中心,为窥探人类极早期胚胎发育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