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联网工程的“心脏”±400千伏柴达木换流站调相机正式投运!》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1-01-05
  • 1月4日,记者从国网青海检修公司获悉,近日,青藏联网工程的“心脏”±400千伏柴达木换流站2台调相机结束168小时试运行,在大电网的“浪潮中”顺利通过了性能指标检验和全面考核。调相机工程的正式投运,进一步提升了青海海西乃至西北地区清洁能源稳定送出能力。

    调相机是一种电网动态无功功率补偿装置,是补偿或吸收电网无功功率的同步电机,相当于电网的“稳定器”。它能根据系统需要,快速自动调节无功功率,在电压下降时增加无功输出补偿电压“缺口”,在电压上升时吸收多余的无功功率,当直流系统电压发生严重跌落故障时也可迅速恢复系统电压和直流功率,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改善供电质量。
    柴达木换流站是青藏联网工程直流系统的起点,也是西北主电网的重要枢纽,一站紧密连接青海、西藏、新疆三省,是青海西部地区最重要的绿色电能“集散地”,承担着国内西北、西南电网清洁能源交换和西藏电网平衡的重任。
    “随着青海省海西地区光伏、风电新能源的大规模接入,柴达木换流站近区无功电源不足,电压支撑薄弱问题日渐突显,严重影响电网输送能力。”国网青海检修公司柴达木换流站站长李晓明介绍说,“调相机的建设,可有效解决跨区直流输电和风光新能源大规模接入电网带来的电压稳定问题,为柴达木经济循环区发展和新能源稳定送出提供有力保障,更为青藏直流系统、新疆与西北电网联网通道及青海交流主电网系统电能稳定输送发挥重要作用。”
    柴达木换流站调相机工程共安装两台300兆乏调相机,相当于发电厂两台30万千瓦的无功机组,单台调相机具备﹣150兆乏至300兆乏的无功调节能力。日前,2台调相机分别完成整套系统带电调试及涉网试验,通过了各种不同运行状态的测试和故障扰动演习试验,系统设备功能性能得到全方位验证。

     

     

  • 原文来源:http://www.nengyuanjie.net/article/44655.html
相关报告
  • 《陕北—湖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正式投运》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4-20
    • 4月16日,记者从国网陕西省电力有限公司获悉:陕北—湖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正式投入运行。投运后,预计每年可向湖北输送清洁电力400亿千瓦时,将有效满足华中地区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 据了解,陕北—湖北±800千伏特高压工程作为国家重点建设工程,是“西电东送”“北电南供”的能源大通道,于2020年2月启动。该工程北起陕西省榆林市陕北换流站,南至湖北省武汉市武汉换流站,途经陕西、山西、河南、湖北4省,全长1137公里,总投资185亿元,实现了陕北能源基地与华中负荷中心的直接连通。该工程未来将有力推动陕北新能源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扩大新能源消纳范围,促进陕西能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可有效缓解湖北迎峰度夏期间供电紧张局面,强化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电力保障,提升跨区域电能调剂能力。 该工程自主研发并批量应用国产化换流变阀侧套管、直流穿墙套管及直流开关等核心设备,在国内首次应用新一代特高压输电技术,解决了长期制约我国输变电行业发展的“卡脖子”难题,进一步提升了特高压输电的安全可靠性、全寿命周期效益和标准化水平,有力推动了我国电工装备产业升级。
  • 《柴达木瀚海筑起“风光”大道》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1-25
    • 在海西辽阔博大的区域里穿行,人们会惊奇地发现,昔日曾以苍凉示人的一望无垠的戈壁沙漠上改变了“容颜”:光伏发电的吸热板比肩接踵汇成蓝色海洋;一台台白色风机在荒漠的土地上扎下阵脚;高耸的吸热塔于蓝天白云间“追光逐日”…… 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亘古的瀚海戈壁,依托绿色产业革命大潮注入的强劲之力,新能源产业蓄势鼓起风帆,在波澜壮阔中沿着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的航线,一路劈波前行…… 冬入三九天,柴达木盆地的戈壁滩上寒风凛冽。出德令哈市西行10余公里,车辆尚未靠近坐落在辽阔戈壁上的德令哈光伏产业园区,于远处已可见两座高耸云天的太阳能吸热塔在地面上绵延向西的定日镜的簇拥下熠熠生辉。脚下这块曾被视为当地“生态包袱”的戈壁滩,在穿越浩远历史中,已成为孕育新能源产业迅速崛起的博大怀抱。 戈壁滩的“身份”变迁,深刻昭示着青海省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力落实“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三个最大”重大要求的执行力,叙述着新发展理念在实践中衍生的传奇;一个朝阳产业的孕育和长成,诠释着在发展路径选择中带来的崭新气象。 “要把光伏发电打造成具有规模优势、效率优先、市场优势的特色支柱产业,使青海成为国家重要的新型能源产业基地。”面对新发展带来的新机遇,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顺应绿色产业发展大潮,乘势而上。 理念之变,催化新能源产业降生 众所周知,矿产资源的富甲一方,曾经成为海西州发展工业的长期依托。然而,伴随新一轮绿色产业革命的到来,产业转型,倒逼海西州亟须完成产业的重塑。 我省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接续地,对推进国家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担负着重大责任和使命。而置身柴达木盆地的海西州,肩上的责任尤为重大。 大自然的塑造为在发展新能源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先决条件,也形成了这里在其后新能源产业捷足先登的天然优势。 海西州是我国太阳能、风能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太阳辐射强度大,日照时间长,太阳能总辐射量达6888兆焦/平方米,等效发电小时数可达到1650小时左右;常年的戈壁大风“派上了用场”,采用中低速风机等效发电小时数可达2200小时。加之这里拥有10余万平方公里开阔平坦的荒漠戈壁土地资源,综合的比较优势,为海西州发展零碳化、资源优、前景广的新能源奠定了良好基础。 新能源产业在融入海西州产业“棋局”后,不仅给海西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变化,而且为西部资源型地区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大规模开发新能源走出了一条全新之路。 “十三五”时期,海西州围绕高效光伏发电新技术、太阳能光热储能发电技术、高海拔低风速风力发电技术研发应用,统筹新能源产业布局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加速构建上下游产业联动发展体系,着力打造国家新能源产业发展示范基地、国家新能源输送基地。加快构建“装备制造—新能源发电—负荷消纳—向外输出”产业链,基本形成了定位清晰、特色鲜明、产业配套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格局。 “一子落盘”,新能源下出“活棋” 置身德令哈太阳能光伏产业园区,开阔的戈壁滩上摆开一望无际的光伏产业阵容,一条全长24公里的光伏大道由东向西贯穿其中。 两侧的定日镜场在太阳的照耀下,如张开的“蝶翼”,随着日光在不觉间游移,吸纳着日照赋予的每一束能量。站在青海中控太阳能发电有限公司的塔式光热发电项目定日镜前,定日镜每隔数秒便产生一次移动,2.5毫弧度追逐日光的精度,几乎让人浑然不觉。这家光热发电企业的总工程师樊玉华介绍,中控德令哈公司10兆瓦塔式光热项目是我国首座、全球第三座成功投运的大型塔式储能光热电站,也是我国首座获批上网电价的光热电站,目前已实现连续七年稳健运行,发电达成率达到97%,处于目前世界领先水平。 距离一期光热发电项目的不远处,是企业于2018年底并网发电的二期50兆瓦光热发电项目。在那里整齐排列着20平方米大小的定日镜2700余面,最远的定日镜距离1.5公里。排列的定日镜“众星捧月”般,每天向高空中200多米的吸热塔源源不断地传送吸纳的太阳光热。 “二期项目年发电量达1.36亿千瓦时,储热时间长达7个小时,保障了24小时不间断发电,已经为这里的8万余户家庭提供清洁能源。”总师办副主任谢寿安说,较长时间的储热功能可以实现与风能、光伏互补发电,保证了电网的供电需求,参与电网调峰。 与中控相毗邻的是中广核,这是我国首个大型商业化光热示范电站。2018年10月,中广核德令哈50兆瓦光热示范项目正式投运后,我国由此成为世界第8个掌握大规模光热发电技术的国家。 中广核德令哈50兆瓦光热示范项目占地2.46平方公里,采用了槽式导热油集热技术线路,配套9小时熔盐储热,由太阳岛、热传及蒸汽发生系统、储热岛、发电岛四大板块构成。矗立于储热岛间的熔盐储热罐,直径达42米,是亚洲目前最大的熔盐储热罐。项目全部采用槽式导热油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当光照不足时,存贮的热量可继续发电,从而实现24小时连续稳定发电。 而今,海西州以光伏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已然枝繁叶茂,初步实现了海西州第一个千万千瓦级新能源产业构架。这无疑为海西州建设光伏发电应用领跑示范基地、柴达木光伏走廊、世界光热之都,打造海西州国家零碳清洁能源示范基地和国家清洁能源输送基地铺出了前行之路。 创新求变,新能源打通产业之脉 如果说柴达木盆地的风光资源哺育了新能源产业的健康成长,那么,新能源产业依托自身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与生俱来的优势,在延伸产业链和打通产业脉络中显化的能量,是对海西这片高天厚土的反哺。 走进坐落于德令哈工业园的青海明阳新能源公司,企业的综合部负责人介绍说,青海明阳能源公司立足打造青海省新能源产业装备制造基地,同时向风能、光能资源开发延伸触角,逐步成为风能、太阳能全产业链开发企业,将倾力建设以海西为中心,辐射西北各省区乃至中亚地区的风电、光伏装备制造及风、光互补电站一体化项目基地。 德令哈工业园依托快速发展的新能源产业,重点构建起新能源装备制造关键技术研发中心,打造太阳能电池和太阳能电池制造设备产业链,太阳能高纯硅和多晶硅产业链以及风力发电装备制造产业链。 向前延伸的是产业的触角,更是延伸了谋新求变的新思维、新探索。 几年间,海西州先后建成青海明阳新能源高原型风机装备项目、华汇化工机械风机塔筒制造项目、兴明电力年产1万吨电线电缆生产项目……围绕推进新能源产业落地落实诸多项目,不但助力了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有效缓解了全州清洁能源部分装备运输、价位带来的矛盾,而且在提升当地上下游产业相辅相成、互助互推能力,进而实现由传统产业向新型现代产业迈进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黄河水电格尔木光伏公司创下了全国单体项目装机容量第一、创建了全国同一批同一地区两个“领跑者”示范基地项目。海西州已构建起光伏、光热、风能开发利用的全产业链条,目前已形成16个新能源发电园区,为筑起新能源产业“高地”积蓄了实力。与此同时,随着“风光互补+智慧能源高端科研示范项目”等有序推进,光伏暖棚、光伏供暖、光伏提水、户用光伏等,已伴随新能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在带动海西州新能源应用多样化的同时,助力城乡各族群众的高品质生活。 海西,“风光”之变,正带起这块土地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