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一种使用微波生产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快速简便方法》

  • 来源专题:新能源汽车
  • 编译者: 王晓丽
  • 发布时间:2024-10-12
  • 钠离子电池是下一代二次电池之一,它使用钠(Na)代替目前的主流电池锂(Li)。 钠是盐的主要成分,其含量是锂的一千倍以上,而且更容易提取和提炼。 此外,与锂相比,钠的反应活性较低,这意味着钠在用于电池时具有更高的电化学稳定性,更有利于快速充放电,同时即使在低温条件下也能保持性能。 尽管钠离子电池具有这些优势,但它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包括由于制造工艺的复杂性,钠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比锂离子电池低,使用寿命也比锂离子电池短。 与锂离子相比,钠离子的尺寸更大,因此必须使用硬碳,硬碳的层间距比石墨(目前的主流负极材料)更大。 硬碳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因此必须人工合成。 制备过程非常复杂,需要将碳氢化合物材料(植物和聚合物的主要成分)在无氧环境中以超过 1000°C 的温度长时间加热。 这种 "碳化 "过程对经济和环境都造成了负担,一直是钠离子电池商业化的主要障碍。

    KERI的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利用微波技术快速加热的方法。 他们首先将聚合物与少量高导电性碳纳米管混合制成薄膜。 然后,他们在薄膜上施加微波磁场,诱导碳纳米管中的电流,在短短30秒内将薄膜有选择地加热到1400°C以上。 通过多年的研究,KERI已经开发出一种利用微波磁场均匀热处理金属等导电薄膜的技术。 这项技术在显示器和半导体等工业流程中引起了广泛关注。 韩国电子研究院的纳米混合技术研究中心被公认为全国领先的碳纳米材料技术中心。 金博士和朴博士利用该中心的能力,大胆尝试钠离子电池阳极材料,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他们成功的关键在于团队自己的 "多物理场模拟 "技术。 该技术使他们能够深刻理解微波带宽电磁场作用于纳米材料时发生的复杂过程,从而创造出一种制备钠离子电池阳极材料的新工艺。 该研究发表在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上。

    今后,该团队计划继续努力提高其阳极材料的性能,并开发连续大规模生产大面积硬碳薄膜的技术。 他们还看到了微波感应加热技术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潜力,例如需要高温烧结的全固态电池,这值得进一步研究。 KERI 已经完成了一项国内专利申请,预计这项技术将吸引储能材料相关公司的浓厚兴趣,并有望与潜在的行业合作伙伴达成技术转让协议。

  • 原文来源:https://techxplore.com/news/2024-10-quick-easy-anode-materials-sodium.html?deviceType=mobile
相关报告
  • 《【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一种用于锂离子电池的高容量正极材料》

    • 来源专题:新能源汽车
    • 编译者:王晓丽
    • 发布时间:2024-10-17
    • Skoltech能源中心的一个研究小组获得了由层状富镍过渡金属氧化物制成的锂离子电池高容量正极材料的专利,以及一种新的热液微波辅助生产方法。新方法速度更快,成本更低,阴极材料本身的寿命将比市场上现有的阴极材料长约 10%。 该技术将有助于俄罗斯更有效地发展电动交通。 介绍该成果的论文发表在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杂志上。 研究人员使用水热微波辅助处理技术,在阴极材料前体的球形颗粒上涂覆一层氢氧化钴薄层,场上的其他材料那样随机分布。 在第一阶段,研究小组获得了一种氢氧化物前体(一种参与反应导致形成另一种物质的物质),其中镍、锰和钴阳离子在原子层面上均匀混合。 然后,将其与碳酰胺水溶液和钴源悬浮液一起放入水热微波反应器中处理约 15 分钟。 之后,研究小组获得了一种覆盖着均匀富钴外壳的前驱体。 在高温岩化阶段,前驱体与锂源混合,并在高温下进行热处理。 目前,市场上主要采用共沉淀法代替微波处理阶段,这种方法需要 12 个多小时。"浓度梯度的形成与独特的形态相结合,带来了几个优势--材料的稳定性和不同循环速率下的高容量。 有了这样的材料,锂离子电池的工作时间将延长约 10%。 原文链接:: Lyutsia A. Sitnikova et al, Improving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Ni-rich layered cathode material with combining Co-enriched compositional gradient and radial microstructure,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2024). DOI: 10.1016/j.jpowsour.2024.234302
  •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用于改善无流动锌溴电池的新型电极》

    • 来源专题:新能源汽车
    • 编译者:王晓丽
    • 发布时间:2024-07-19
    • 由于对环境的日益关注,全球能源生产正从化石燃料转向太阳能和风能等可持续可再生能源系统。 尽管太阳能和风能具有优势,但它们也有两个明显的弱点:发电量不稳定和供应不规则。 因此,它们需要借助储能系统(ESS)。 锂离子电池是 ESS 的前沿技术,但由于电解质和锂基材料易燃,因此容易引发火灾。 使用不易燃电解质的无流体锌溴电池(FLZBB)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替代品,具有成本效益和简单的电池平台。 FLZBB 由正极、负极、电解质和隔离电极的隔板组成。 与传统的锌溴电池不同,FLZBB 中的电解液无需泵送,而是保存在一个凝胶状容器中。 石墨毡(GF)因其在酸性电解质中的稳定性而被广泛用作许多氧化还原电池的电极。 然而,在 FLZBB 中,充电过程中会在石墨毡正极内形成溴和多溴离子。 这些活性物质会不受控制地逸出并扩散到负极,导致自放电,从而严重影响性能和使用寿命。 许多研究都探索了抑制这种交叉现象的方法;然而,自放电仍然是 FLZBB 的一个主要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由 Chanho Pak 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包括韩国光州科学技术院综合技术研究所能源聚合研究生院的硕士生和博士生 Youngin Cho(第一作者),开发了一种新型氮掺杂介孔碳涂层厚 GF(NMC/GF)电极。 研究成果发表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上。 研究人员采用一种简单、经济高效的蒸发诱导自组装方法制造出了 NMC/GF 电极。 在这种方法中,原始的 GF 毛毡上涂有前驱体材料,并在溶剂中混合,然后进行干燥和固化。 当应用于 FLZBB 时,新电极有效地抑制了活性材料的交叉,并防止了自放电。 这一成功归功于 NMC/GF 电极中 GF 纤维上的介孔。 Pak 教授解释说:"GF 电极上的 NMC 涂层引入了具有策略性嵌入氮位点的介孔,作为一个据点,捕获正极中的溴和溴络合物,抑制溴交叉和自放电现象。 "此外,这种涂层使原本疏水的原始 GF 电极具有超亲水性,改善了与水电解质中电解质的界面接触,提高了电化学性能。 采用 NMC/GF 电极的 FLZBB 电池在 20 mA cm-2 的电流密度下,库仑效率和能量效率分别达到 96% 和 76%,高倍率电容为 2 mAh cm-2。 此外,该电池还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耐用性,充放电循环稳定性超过 10,000 次。 Pak 教授强调了这一成果的重要意义,他说:"FLZBB 正极的开发可使电池在超过 10,000 次循环中保持长期高效运行,从长远来看,这将加速开发稳定的 ESS 和环保型能源转换技术。 此外,NMC/GF 正电极还可用于其他水性电池。"这项技术可实现 FLZBB 的实际应用,从而开发出更安全的 ESS 和更稳定的可再生能源系统。 原文链接: Youngin Cho et al, Achieving unprecedented cyclability of flowless zinc-bromine battery by nitrogen-doped mesoporous carbon on thick graphite felt electrode,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24). DOI: 10.1016/j.cej.2024.151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