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美卫生组织/世界卫生组织检测寨卡病毒的方法》

  • 来源专题:新发突发疾病防治
  • 发布时间:2016-01-22
  • This algorithm is addressed to reference laboratories with established capacity (molecular/antigenic and serological) to detect dengue (DENV), chikungunya2 (CHIKV), and Zika3 (ZIKV) viruses. A BSL2 containment level is required to handle suspected samples.

相关报告
  • 《世界卫生组织2014版《潜伏结核感染管理指南》》

    • 来源专题:结核病防治
    • 发布时间:2015-09-10
    • 2014年5月19日,第67次世界卫生大会上通过了2015年后结核病预防、关怀和控制的全球战略即“终止结核病战略”。战略在以往强调活动性结核的基础上,提出了潜伏结核感染(LTBI)的筛查和治疗等预防性措施,认为防止LTBI进一步发展为活动性结核对实现全球结核病目标意义重大。正是意识到扩大应对LTBI的重要性,世界卫生组织(以下简称“WHO”)在当年11月20日发布了作为“终止结核病战略”重要组成部分的《潜伏结核感染管理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旨在为各个国家和地区制定各自的LTBI政策文件提供询证的公共卫生方法指导。 “指南”的制定遵循WHO指南审定委员会要求的询证方法,提出了对高风险LTBI人群开展检测、治疗和管理的建议,并讨论了实施层面的一些重要问题。“指南”的主要目标人群是结核病估算发病率低于每十万人口10例的中、高收入国家。
  • 《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联合考察报告》

    • 来源专题:新发突发疾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 发布时间:2020-03-01
    • 1.病毒属性:新冠病毒是一种动物源性病毒;在武汉发现的早期病例被认为是通过动物传染到人的途径感染,截至2月25日,尚未查明动物来源。 2.病毒宿主:蝙蝠似乎是该病毒的宿主,但中间宿主尚未查明。 3.病毒特点: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新出现的病原体,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它既不是SARS,也不是流感。 4.传播途径:新冠肺炎在无防护下通过飞沫和密切接触在感染者和被感染者之间发生传播,在医疗机构中或可存在因医疗操作产生气溶胶而发生空气传播的可能,粪-口传播似乎并不是主要传播方式。 5.传播来源: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病例是来自武汉或湖北或与之有直接联系。社区传播非常有限,人际传播主要在家庭中发生。 6.易感人群:新冠肺炎病毒几乎人人易感,感染后是否具有免疫力需进一步研究;真正的无症状感染者比例尚不明确,但相对较罕见,也不是传播的主要驱动因素。 7.患者特征:新冠肺炎患者通常在感染后平均5至6天(平均潜伏期5至6天,范围1至14天)出现轻度呼吸道症状和发热等症状,多数患者为轻症可痊愈,重症和死亡高危人群为年龄60岁以上以及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道疾病和癌症等基础性疾病者。 8.医务人员感染:流调显示,许多医务人员病例可能是在家庭内而非医院感染的。湖北以外地区的医务人员感染很少见。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感染并不是新冠肺炎在中国的主要传播特征。 9.封闭场所疫情:据报告,以下场所发生了新冠肺炎传播:监狱(中国湖北、山东、浙江)、医院等。人们在这些环境中的密切接触和潜在的环境污染是传播的重要因素。 10.中国措施:中国采取了坚定有力的综合性非药物性干预措施,非常有效地切断病毒传播途径,为全球应对新冠肺炎提供了重要经验。这些措施包括:开展积极主动监测,迅速发现并立即诊断、隔离病例,严格追踪并隔离密切接触者,引导民众理解并接受上述措施。 11.公众建议:认识到新冠肺炎是一种全新出现的令人关注的传染性疾病,但只要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疫情暴发就可以得到控制,患者大都能够康复; 立即采取并落实最为严格的预防措施,勤洗手,打喷嚏或咳嗽时掩住口鼻; 时时关注新冠肺炎及其体征和症状(如发热、干咳)的最新信息,不断调整应对策略; 人人做好准备,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参与到疫情防控中来,严格保持“社交距离”,努力帮助老年人等高危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