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重启核电解能源之困》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1-11-25
  • 近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宣布,法国将重启新的核电项目建设,以便将能源价格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同时将利用核电帮助法国完成减排目标。早在2014年,法国政府曾提出,在2025年将电力供给中核电的占比从75%降至50%左右,但在电价随天然气价上涨不断创下历史新高之际,核电再度成为法国稳定能源供应的“救命稻草”。

    十余年来首度规划新核电

    综合多家外媒报道,马克龙日前在电视讲话中宣布,法国将开始新的核反应堆建设,并将继续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这是十余年来的首次。一方面,此举将确保法国能源独立,为法国全国提供充足电力供应;另一方面,也将有助于实现法国制定的其他目标,尤其是减排目标。

    马克龙强调,全球经济正面临着原材料价格上涨、能源短缺以及通胀的挑战,在汽油、天然气和用电价格越来越贵之时,法国政府将紧急做出回应。核电是将能源成本控制在“合理区间”内、降低对进口能源依赖的重要工具。另外,他还表示,法国也将开始提倡节约能源,并加大本土零碳能源生产的投资。

    一直以来,核电都是法国电力供应结构中的“主力”,但实际上,现在距离法国最后一次决定新建核电站已过去了14年。

    2007年,由法国电力公司投资建设的Flamanville核电站的第三个核反应堆正式开建,但随后工期一再拖延,建设预算也超过原计划数倍,时至现在该项目也仍未完工。

    不仅如此,过去的10年里,欧洲对于核电安全的争议一再加剧,法国核电产业更是戴上了“紧箍咒”。在法国前总统奥朗德任期内,法国政府宣布了2025年削减核电占比的目标,提出将核能发电在电力生产中的占比从75%降低至50%,设置了核能发电生产上限,并将这一目标写入了法国《能源转型绿色增长法案》。这也意味着,在老旧核电机组退役之前,法国不能新建任何核电设施。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法国根本离不开核电。2019年5月,法国政府宣布推迟核电限制目标,将核电占比降至50%的时间期限从2025年延后到2035年。今年10月公布的“法国2030年发展计划”中,核电则成为法国“再工业化”发展的重要一环,小型模块核反应堆和核电制氢都成为未来10年法国规划的重点领域。时至今日,法国核电终于迎来重启。

    能源价格飙升是核电“复活”主因

    法国的核电政策为何“转向”?在业内看来,今年飙升的电价是法国重启核电的主要“催化剂”。

    受到全球天然气、煤炭等能源供应短缺影响,今年以来,欧洲能源价格一涨再涨。有数据显示,10月初,法国合同交易电价最高已达到了500欧元/兆瓦时,创下历史新高。严重的能源危机“点燃”了欧洲民众的怒火,10月,法国多个城镇以及乡村区域爆发了抗议活动。

    为“安抚”民众日益增长的愤怒情绪,马克龙在10月底宣布,将为月收入低于2000欧元的中低收入人群一次性发放100欧元补助,以“缓解燃油价格高涨带来的压力”。11月,法国电力公司又发布声明称,在10月至次年4月的冬季期间,即使消费者无法支付电费,该公司也不会对其断电,但同时也规定,从2022年4月起,将对欠付电费的居民全年用电量设置上限。

    然而,上述措施是“治标不治本”,重启核电建设成为法国保障能源供给最新的“救命稻草”。

    10月末,法国电网运营商RTE发布一份报告称,对于法国来说,达成2050年净零排放目标成本最为低廉的办法就是大力发展核电,新建14座大型核反应堆以及一系列小型模块化核反应堆,同时加上可再生能源电力投入,将能满足法国的能源需求。目前,法国电力公司作为法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商,宣布将在未来10年里新建10座核反应堆。

    路透社报道称,虽然目前马克龙尚未公布新建核电计划的细节,但预计法国政府将在未来数周内公布6座核反应堆的建设计划。

    核电争议持续不断

    法国政府宣布重启核电后,各界的质疑也随之而来。首先是来自欧盟内部的“反核”声音。自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事故后,多国对核电安全产生了质疑,德国作为欧盟最大的经济体,早早宣布将尽快淘汰核能,并一再呼吁欧盟各国放弃核电。据欧洲媒体Euractiv报道,在今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期间,德国联合卢森堡、丹麦、葡萄牙以及奥地利5个国家形成“反核”联盟,认为核电并不符合欧盟“不造成显著危害”的能源规定,因此不应被纳入欧盟“绿色经济”发展的框架之中。

    路透社也报道称,在法国公布新建核电计划后,多个环保组织对此表示了批评。一家总部位于荷兰的环保组织认为,法国新建核反应堆的计划“与现实脱节”,法国始建于2007年的Flamanville核电项目至今尚未完工,说明核电行业实际上已陷入困境。

    另外,法国国际广播电台RFI援引环保人士的话称,现在距离法国下一次总统大选仅有5个月,在这一关键时期,法国能源价格却出现了飙升,马克龙此时提出新建核电站,很可能只是为了下次大选作准备。

  • 原文来源:http://www.cnenergynews.cn/zhiku/2021/11/24/detail_20211124111670.html
相关报告
  • 《日本重启核电前景黯淡》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6-15
    • 日本陷入能源困境,是近年其所处复杂外部环境作用于脆弱能源供应体系带来的必然结果。日本试图通过重启核电摆脱困境,不仅面临国际国内巨大的舆论压力,还需“闯”过严格的审查标准。对于日本政府来说,短期内想强推核电弥补能源供应缺口,恐怕并非易事。 日本官房长官松野博一6日向媒体表示,为应对今年电力供需紧张难题,将召开部长会议商讨对策。次日,松野博一又代表政府向全国企业和家庭发出节电号召。他表示,预计今年夏冬两季供电形势十分严峻,希望全国上下尽可能节约电力和能源。政府时隔5年再度召开节能主题部长会议,时隔7年再向全国发布节能号召,足见日本当前面临的能源困境。 日本电力供应短缺,早有征兆。日本经济产业省4月份发布的2022年夏冬季电量预备率预测值显示,今年夏天,日本东北、东京、中部电力所管区域的预测电量预备率为3.1%,仅比最低参考值高出0.1%。而冬季的情况更为恶劣,东京明年1月份、2月份电量预测预备率甚至低至负值。 日本之所以陷入能源困境,是近年其所处复杂外部环境作用于脆弱能源供应体系带来的必然结果。2011年福岛核事故以来,日本一度停用全部核电设施,进口液化天然气进行火力发电成为主要电力来源。然而受新冠肺炎疫情和俄乌冲突影响,国际液化天然气供应受阻,价格涨势迅猛,加之日元对美元汇率跌至20年来的“冰点”,对日本来说,进口液化天然气量大价廉的优势不复存在。作为电力供应的主要来源,火力发电更不容乐观。据日媒报道,近年来,每年约有200千瓦至400千瓦的火力发电站由于设施老化停止运转,加上地震、气温等环境因素“推波助澜”,火力发电已成强弩之末。日媒报道称,今年3月份,受福岛县近海地震影响,日本6座火力发电厂停止运行,又逢反季节寒流导致气温急剧下降,用电量激增至隆冬水平,东京电力通过在管辖范围内发布节电警报,紧急启用“抽水发电”,才勉强避免大规模停电事故发生。 面对能源困境,日本欲重启核电补上缺口。5月份以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在多个场合亲自为核电“造势”,他在接受采访时称,如果能启动一座核电站,相当于向国际市场供应100万吨液化天然气。他还表示,在俄乌冲突背景下,能源供求已呈紧张之势,必须通过调配多种能源种类以统筹脱碳、供给稳定和低价,其中核电是能源多样化的关键。经济产业省日前公布的清洁能源战略中期报告也明确表示,应将核电与清洁能源共同作为重要电力来源持续使用。 然而,日本重启核电困难重重。一方面,重启核电已惹众怒。在国际上,因福岛核泄漏事故和“排废入海”计划,日本形象严重受损。此前,日本政府大力运作国际原子能机构赴日考察,促其尽速认可“排废入海”方案,正是希望将不光彩的往事“翻篇”,消除负面国际影响。然而,污水未排,核电又起,势必遭致周边国家强烈反对。在国内,政府与民众关于重启核电的态度分歧严重。日前,岛根县知事丸山达也宣布,同意重启位于松江市的核电站,但市民团体却并不买账,自发聚集在县厅门口抗议。4月份民调显示,同意重启核电的日本民众不足四成。对于即将迎来参议院选举的自民党来说,“赢了核电、输了选票”恐怕并非最优选择。 另一方面,严格的审查标准进一步加大了重启核电的难度。据日本电器事业联合会统计,日本现有的36台核电机组中,已有27台机组向原子能规制委员会提交了审查申请,但目前只有10台机组重获使用,供电占比仅为6%。日媒报道称,重启核电的标准审查处理期限为两年,但实际工作中超期现象屡见不鲜。比如,北海道柏崎核电站从提出审查申请至今已超8年。日本政府将此归咎于原子能规制委员会的“慢作为”。岸田文雄近日更是屡次施压,称应强化审查体制,保证审查工作高效合理运行。但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归根结底是日本政府未能统筹好安全与效率的关系,一边要顾及民意和国际舆论压力,另一边又希望审查工作尽快推进。 此外,依据政府要求的新审查标准,在核电设施通过初步安全审查,获得当地政府重启同意后,电力公司还需建造用于应对自然灾害的专门设施,以及保障反恐工作的“特定重大事故处理设施”,再由原子能规制委员会最终评估风险情况,提出重启意见。受人力、资源短缺等因素限制,部分电力公司在审查的最后一公里“栽了跟头”。面对来自政府的压力,原子能规制委员会委员长更田丰志毫不松口。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对安全的追求无法妥协,提高审查速度最有效的方法是电力公司自身加倍努力。” 远水难解近渴。对于日本政府来说,短期内想强推核电弥补能源供应缺口,恐怕并非易事。
  • 《核电政策展露曙光 欧盟重启核电不易》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3-20
    • 欧盟重启核电不易 欧盟能源转型讨论已久,俄乌冲突无疑将加速欧盟能源自主路线图的制定。出于尽快向清洁能源转型和寻找俄气替代品的考虑,核电成为欧洲实现能源自主的重要选项。但是,欧盟想通过重启核电度过眼前的能源危机也非易事。说到底,俄乌冲突并非决定欧盟成员国核电去留的关键因素,各成员国还需算清改造账、成本账和投资账。 俄乌冲突以及带来的欧洲能源安全问题成为3月份刚刚闭幕的欧盟峰会非正式会议重要议题之一,欧盟成员国同意“尽可能快地逐步摆脱”对俄罗斯天然气、石油和煤炭的依赖。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更是建议,欧盟要在2027年之前停止使用俄化石燃料。 欧盟约40%的天然气、27%的石油和46%的煤炭都要从俄罗斯进口,目前欧盟虽然还未就如何在5年内“逐步摆脱”俄能源达成共识,但核电作为能源发展中的一个可选项,毫无疑问已从大力发展清洁能源背景下被逐渐边缘化的境地重回欧盟决策者的面前。 核电政策展露曙光 核电一直是欧盟发电的主力军。欧盟统计局2022年数据显示,包括法、德在内的欧盟13个成员国建有核电站,核能发电量约占欧盟总发电量的25%。欧盟运行中的核反应堆共计109个,其中最大的核电生产国为法国,其核能发电量约占欧盟核能总发电量的52%;其次为德国、西班牙和瑞典,上述四国核能发电量共占欧盟核能总发电量的四分之三以上。中东欧的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和捷克等国也都建有核电站。 在欧盟有核电的国家,核电也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法国和斯洛伐克发电量的一半以上由核电构成,比例分别达67%和54%,匈牙利和保加利亚约为41%,比利时、斯洛文尼亚、捷克均约为38%。 但在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后,欧盟发展核电的势头被生生地踩了刹车,不少欧盟国家由此看到核电站存在无法掌控的危险而对于现有核电站安全产生质疑,减少或停建了新建核电项目。 同时,2019年针对气候变化、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等议题,欧盟曾推出《欧洲绿色协议》,承诺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碳减排目标,计划到2030年将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提升至65%以上。但是,欧盟的共识是绿色清洁能源并不包括核电,欧盟核电行业跌到低谷。 直到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能源价格飞涨引发通货膨胀加剧,2021年欧盟对核能态度大转弯,认为“如果将利用核能排除在外,世界将不能实现已经商定的二氧化碳减排目标”。2022年1月,欧盟不得不采取务实态度,重新评估绿色投资战略,宣布将核电和天然气重新纳入欧盟的“可持续融资类别”,旨在通过划定真正绿色的“黄金标准”,为金融市场重新定义可持续的投资方向。 而俄乌冲突让欧盟不得不把目光重新聚焦在核电上,在推动实现欧盟气候变化目标、加强欧盟能源安全、助力以可承受的价格提供清洁电力这三者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 内部分歧难消 欧盟能源转型讨论已久,俄乌冲突无疑将加速欧盟能源自主路线图的制定。 俄乌冲突爆发前,欧盟中一些无核电国家,如奥地利、卢森堡、爱尔兰、希腊和丹麦等,因核电带来的不安全感,及不满核电能够获得欧盟巨额贷款和政策支持而坚决反对发展核电。 德国态度则是逐步淘汰核电。德国原计划在2022年关闭最后3座核电站,为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让路,使可再生能源的电力份额增长到46%。当时预计“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能够开通,俄气将为德国确保一半以上的年天然气消费量,让德国能够完成到2038年淘汰煤电的雄伟目标,并让德成为西方工业大国里第一个全面弃核的国家。 法国、荷兰、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六国为应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价格不断攀升的状况,则开始积极调整核电政策。 2021年12月,荷兰提出核能可有效补充太阳能、风能和地热能,通过核电站建设,减少天然气进口依赖,计划新建两座核电站,并让现有核电站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运行更长时间,同时2025年前将为新核电站建设提供5亿欧元财政支持。 法国发展核电的步子则迈得更大。2022年2月11日,法国宣布重新发展核电计划,将新建6座新型欧洲压水核反应堆,预计第1座将在2035年投入使用。同时研究再修建8座核反应堆的可行性计划,并且要在保证安全性基础上,将现有核反应堆的使用年限都提升到50年以上,只要安全条件允许,法将不再关闭现有核反应堆。 俄乌冲突为欧盟能源自主加入了新的变量,让欧盟能够以能源“去俄化”视角重新审视各自的能源政策,并最终决定核电在本国能源结构中的比例,而不仅仅出于环境安全和国内绿色环保压力考虑“无核”或“去核”,但之前存在的分歧也不可能被欧盟倡导的能源自主所完全消化和统一,相信反对、赞同、逐步取消核电的声音将在不同的欧盟成员国并存。 还需算清“三笔账” 核电和天然气虽被欧盟贴上可被市场投资的准入“绿标”,但欧盟同时规定,满足了特定条件的核电和天然气属于可持续投资的“过渡”能源。无疑,俄乌冲突让欧盟核电再次得以“续命”,这也是当下欧盟加快向清洁能源转型和寻找俄气替代品的无奈之举,但想重启核电帮助欧盟度过眼前的能源危机也非易事。 即使加入俄乌冲突因素,德国去核化的态度并没有根本动摇。2022年3月,德国再次审查核电发展项目,认为现阶段不建议让剩余的3座核电站继续运营,现在对即将关闭的核电站进行改造为时已晚。 匈牙利的态度则完全不同。保克什核电站是匈境内唯一一座核电站,承担着全国近一半的电力供应,设计年限到2037年,因此匈积极着手进行改扩建工程,此前已同俄罗斯签订协议,拟新建两台发电机组。俄乌冲突后,匈政府顶着巨大压力,强调保克什核电站对本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并仍坚持交由俄罗斯建造。 所以,俄乌冲突并非决定欧盟成员国核电去留的关键因素,如果以下“三笔账”算不清楚,各成员国不会轻易重启核电。 一是改造账。欧盟核电站“老龄化”问题严重,改造不易。据评估,目前欧盟境内的大部分核电站即将达到当初的设计年限,预计到2050年,欧盟90%的核电站面临退役或改造,而改造核电站需要巨大投入。 二是成本账。与欧盟运行多年的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比,核电维护费、保障安全性能方面的研发费用高,经济上并不划算。 三是投资账。在欧盟成员国中,只有近一半的成员国使用核能发电,即使考虑俄乌冲突让部分成员国再对发展核电产生兴趣,但欧盟如仍像解决新冠肺炎疫情一样让欧盟27国以债务形式共同承担扶植核电基金,那么其中一部分无核电国家肯定不支持。解决不了巨额的资金投入,就无法真正激活核电市场。 因此,欧盟对于俄气完全可以做到“一关了之”,但欲部分借助核电实现欧盟能源自主,恐怕仍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