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化和冻结时的破冰》

  • 来源专题:物理海洋学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 张灿影
  • 发布时间:2020-12-08
  •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数学研究生埃里克·海斯特过去三年一直在研究冰山。海丝特和伍兹霍尔海洋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正在研究冰山的形状如何影响它融化的方式。冰在融化时会变形,并且会形成一些非常奇怪的形状,尤其是在冰的底部。大多数气候模型都缺少冰山融化的动力学。如果气候模式中包括这些模块,就可以预测冰山如何将冰原中的淡水输送进海洋,从而促进生物群落的发展。冰川是格陵兰峡湾淡水的主要来源,也是南极洲淡水流失的重要原因,因此,气候模型不应忽视这些过程。研究者认为,即使人们对冰融化的物理过程有很好的理解,有些模型也能精确地模拟它,但在这些模拟中冰的形状是不能被改变的。冰的形状之所以如此重要,主要是由于不同的热力学过程会影响不同的表面,而冰山的形状和大小却存在很大的差异。考虑到浸没在水中的底面与侧面的融化方式不同,且每一面都不会均匀地融化。研究者们把一块染色过的冰块浸入水槽中,控制水流经过,进而观察冰块融化。结果发现,面对流场的一侧比与流场平行的另一侧融化得更快。研究者们认为,冰的融化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方面,另一个需要探讨的就是冰的形成,主要研究的是湖泊冰的形成与湖底水的流体动力学之间的关系。一个湖泊可能存在多个水层,且存在不同的密度和温度,而密度异常可以在移动的冰锋下诱发复杂的流体动力学,这又在之前的研究中经常被忽视。由于冰的形成和融化在气候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更好地了解这一过程背后的流体动力学,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准确地认识和研究全球变暖的过程。
    相关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0/11/201122094640.htm
    (郭亚茹 编译,於维樱 审校)

  • 原文来源:https://aps.org/newsroom/vpr/dfd/2020/11-22-2020-05.cfm
相关报告
  • 《Science Advances:水下航行器对冰架基底裂缝中融化、冻结和海洋环流的直接观测结果》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12-06
    • 南极洲冰架接地带海洋条件是控制冰盖流出和物质平衡的关键所在。然而,当前该区域海洋观测仍处于缺失状态。美国康奈尔大学通过水下航行器对该地区展开了详细的调查,收集了罗斯冰架接地带的海洋冰架裂缝信息。观测结果描述了驱动裂缝下部侧壁不对称融化和裂缝上层海水冻结的海洋强迫精细尺度变异性。来自深层海冰融化释放的淡水和冰川上部冻结析出的高浓度盐分,驱动着一个垂直翻转环流循环系统。该垂直环流模式覆盖在一个主要的通流射流上,与海岸线平行,与潮流方向正交。这项研究首次通过观测数据揭示了基底裂缝对冰架接地带的海洋环流和混合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熊萍 编译)
  • 《Ross冰架下的海洋混合与冰融化》

    • 来源专题:物理海洋学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张灿影
    • 发布时间:2020-07-15
    • 大型冰架的稳定性对全球海平面、海冰面积和海洋环流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在这些冰架的冰融化中除了有一部分是通过海洋环流驱动,另一部分的冰融化则是由冰架下空洞中大量未观测到的海洋热力学和循环过程控制的,因此,冰架下空洞中的海水有助于冰架的融化。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冰架——南极洲Ross冰架——虽然没有受到加速融化的直接威胁,但Ross冰架位于南极西部冰原的下游,已经在过去发生了迅速的变化。此外,冰架之间的连通性是冰架和冰盖发生演变的潜在驱动力,而Ross冰架位于迅速融化的阿蒙森海冰架的下游。由于空洞居住时间尺度小于6年,因此可以合理地推测,Ross冰架已经经历了气候变化的影响。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人们就对Ross冰架洞穴中的水进行了取样。研究人员确定了水柱中四个不同的区域:均匀化的海底边界层占据水柱最深的20至40 m(区域A)。在这上面是一个大约150米厚的线性分层带(B区)。150米高度可变的温度和盐度结构区域C,在这里温度和盐度的变异较大。而这个区域的顶部是一个大约30米厚的冰下的基底边界层(D区),那里的潜在温度等于或略高于当地的冻结温度。深空腔环流由高盐陆架水驱动,而高盐陆架水是冰架前缘最密集的开阔海洋水团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盐水进入冰架空腔中并最终重新出现在中心层或基底层。基底边界层是冰下的海洋层,在那里会发生冰融化和冰的再冻结。根据温度和盐度的分布,可以推算基底边界层厚度在15至20 m之间变化,但在其底面会受到上方低盐水体的约束。在垂直边界层中,影响对流层的是对流不连续性,而不是垂直扩散。 (郭亚茹 编译; 张灿影 审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