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农业大学:发酵海红果汁的代谢特征与潜在益生活性新发现》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 王晓梅
  • 发布时间:2025-09-30
  • 发酵海红果汁的代谢特征与潜在益生活性新发现

    ?? 英文标题

    Novel insights into the metabolic characteristics and potential probiotic activity of fermented Malus prunifolia juice




    ?? 导读

    2025年3月,内蒙古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第一作者Yanan Xia与通讯作者Yanan Xia在国际期刊《LWT -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发表了题为《Novel insights into the metabolic characteristics and potential probiotic activity of fermented Malus prunifolia juice》的研究论文,系统揭示了发酵处理对海红果(Malus prunifolia)果汁风味和代谢物组成的优化作用及其潜在的益生功能。




    ?? 摘要

    为提升海红果(MP)汁的风味与益生功能,研究团队采用植物源益生菌混合菌株进行发酵处理,分析发酵过程中果汁的理化性质、风味变化、代谢物组成及潜在益生组分。结果表明,发酵显著改善了MP汁的风味特性,主要风味成分为芳香物与烷烃类物质。代谢组分析识别出417种代谢物,发酵后产生74种差异代谢物,其中包括异烟酰胺、甘露醇、黄酮类等活性物质。发酵促进了羧基酸类(如咖啡酸、莰皮酸和阿魏酸)等潜在益生组分的富集,赋予果汁抗氧化、抗病毒、护肝和神经保护等功能。代谢通路富集分析显示,半乳糖代谢和碳水化合物代谢为核心途径。本研究为海红果的深加工开发和功能饮品产业化提供了理论支持。




    ?? 引言

    海红果(Malus prunifolia)为中国特有苹果属树种,富含钙、蛋白质、糖类、维生素和多种植物次生代谢物,具有健脾助消化、祛痰止咳、美容等保健作用。尽管具备丰富的营养与药用价值,当前其资源主要被用于制作果丹皮,深加工水平不足。乳酸菌(LAB)发酵被广泛用于果汁类产品中,具备改善风味、延长保质期、赋予益生功能等优势。本研究结合多种植物乳杆菌属和双歧杆菌属混合菌种,系统探讨MP汁的发酵效果及其潜在开发价值。




    ?? 研究内容

    1. 理化特性与感官品质变化


    发酵21小时内,MP汁的pH从3.83降至3.67,糖度略降;

    发酵9小时感官评分最低(68分),21小时评分最高(85分),口感柔和、风味平衡。


    2. 风味变化分析(电子鼻)


    MP汁主要风味组分为芳香物、烷烃、氮氧化物和硫化物;

    PCA显示12–18小时为风味最丰富阶段,9小时有异味,21小时芳香物浓度最高。


    3. 代谢组与关键成分分析


    发酵前后共检测417种代谢物,涉及脂类、酚类、有机酸等;

    发酵后显著上调代谢物44种,包括甘露醇(低热量功能甜味剂)、异烟酰胺(抗菌)、Gentisin(抗氧化护肝)等;

    显著下调代谢物30种,如苹果苷(phlorizin)、苯甲醛等。


    4. 潜在益生组分识别


    共检测46种酚类物质,主要包括咖啡酸、2-羟基肉桂酸、莰皮酸等;

    咖啡酸和莰皮酸具有抗氧化、抗炎、神经保护和调脂作用;

    多酚类化合物间存在协同作用,提升整体抗氧化能力。


    5. 关键代谢通路富集


    富集到37条代谢通路,核心为半乳糖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嘌呤代谢、甘油磷脂代谢等;

    半乳糖代谢中D-半乳糖水平升高,蔗糖、甘露醇等显著减少,反映出碳源转化与益生代谢活跃;

    柠檬酸循环相关的异柠檬酸和丙酮酸水平提升,有助于风味生成和营养改善。





    ?? 总结与展望

    研究表明,混合植物源益生菌发酵可显著改善MP果汁的感官品质、代谢特征与潜在健康效应。尤其是甘露醇、Gentisin等益生代谢产物的富集赋予其抗氧化、抗菌、护肝与神经保护功能。半乳糖代谢和碳水代谢通路为发酵过程的核心,支持其作为功能性果蔬饮料的开发。未来研究可深入探索其对肠道微生态与代谢疾病的调控机制,推动MP资源高值化利用。




    ??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lwt.2025.117613




    ?? 主题分类

    ? 微生物发酵


    ? 功能营养


    ? 天然活性成分


    ? 果蔬


    ? 食品风味


    ? 未来食品

    图文赏析

  • 原文来源:https://doi.org/10.1016/j.lwt.2025.117613
相关报告
  • 《中国农业大学:果胶酯化度对加热后发酵乳颗粒感特性的影响》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王晓梅
    • 发布时间:2025-10-09
    • 果胶酯化度对加热后发酵乳颗粒感特性的影响 ?? 英文标题 The effect of degree of esterification of pectin on the grainy properties of post-heated fermented milk ?? 导读 2025年4月,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与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有限公司合作,Fei Gao为第一作者,Hongliang Li、Hairan Ma、Dongdong Li为通讯作者,在国际期刊《Food Hydrocolloids》发表了题为《The effect of degree of esterification of pectin on the grainy properties of post-heated fermented milk》的研究论文。 ?? 摘要 颗粒感是常温酸奶中常见的质构与感官缺陷,主要源自加热过程引起的乳蛋白过度聚集。本研究通过构建不同酯化度(DE7–DE72)果胶与乳蛋白的相互作用体系,探索其对加热后发酵乳颗粒形成的调控机制。结果发现,极低(DE7)和极高(DE72)酯化度果胶因空间位阻、电荷排斥失衡导致疏水聚集与二硫键交联增强,进而形成粗大颗粒,而中等酯化度(DE26–DE63)则更有利于维持蛋白结构稳定。其中DE50果胶最优,显著降低颗粒感、残留感与粘稠度,并提升顺滑感。微观观察与电泳结果进一步证实该类果胶可有效抑制β-乳球蛋白、α-乳白蛋白及κ-酪蛋白交联形成大颗粒。研究为改善常温酸奶颗粒感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技术路径。 ?? 引言 常温酸奶以其长保质期和无需冷链运输的优势,在非冷链发达地区如非洲、亚洲、拉美广泛普及。然而,加热灭菌(85°C/25s)引发的乳清析出、粗糙感和颗粒感成为品质障碍。颗粒感通常源自乳蛋白受热后构象变化与聚集,形成大尺寸结构单元。果胶作为阴离子多糖,具调控蛋白聚集的潜力,其中酯化度(DE)是影响果胶构型与蛋白结合能力的关键因素。前人多研究单一蛋白与果胶互作,本研究聚焦全乳蛋白体系,系统揭示不同酯化度果胶在酸热环境下调控蛋白构象与颗粒生成的机制。 ?? 研究内容 1. 果胶结构调控与分类 通过碱法梯度脱酯获得DE值为7、26、38、50、63、72的果胶样品,分析其分子量、单糖组成、钙敏感性等。结果显示,低DE果胶分子量小、支链RG-I比例高、亲水性强,而高DE果胶主链长、支链少、空间位阻大。 2. 酸性乳蛋白模拟体系结构变化 次级结构:DE38与DE50组提升α-螺旋比例,降低β-折叠和无规卷曲,保持蛋白有序结构; 三级结构:荧光强度(Imax)最低,说明蛋白结构稳定,疏水基团暴露少; 疏水性与电位:DE7与DE72组表面疏水性最强,DE38~DE63组Zeta电位更负,抑制聚集; 二硫键含量:低DE促进蛋白交联,高DE则因果胶包埋阻隔交联形成,聚集更小。 3. 实际发酵乳验证 采用DE26、38、50、63果胶制备发酵乳,分析其颗粒粒径、流变性、摩擦系数与感官特性。结果表明: DE50与DE63样品粒径小(D[4,3]≈42     μm),颗粒分布集中; 电泳显示DE50组蛋白聚集最弱; 流变性测试中,低DE样品(DE26)弹性模量更高,但粒径大; 摩擦实验显示高DE果胶显著提升顺滑度; 感官分析中,DE50组颗粒感最低,顺滑性最佳,消费者接受度最高。 ?? 总结与展望 本研究首次系统揭示不同酯化度果胶通过调控乳蛋白结构与聚集行为,影响加热后发酵乳颗粒感的机制。结果明确指出中等酯化度果胶(特别是DE50)具有良好的颗粒抑制效果和感官改善作用,为常温酸奶品质优化提供可行策略。未来可拓展至生物活性递送系统与酸性胶体食品的质构调控中。 ??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foodhyd.2025.111484 ?? 主题分类 ? 乳制品 ? 食品加工 ? 食品化学 ? 生物膜(蛋白聚集调控) ? 新质生产力 图文赏析
  • 《水奇异性质的新发现》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1-02
    • 多年以来,科学家们都知道水具有奇怪的性质 其他液体如酒精和油脂在压缩时会变得更重,但是水却变得更轻,如同冰块漂浮在一杯水中。其他流体在冷却时密度逐渐变大,但奇怪的是,水在华氏39度左右或者在结冰之前密度最大。 现在瑞典的科学家已经了解到,水的有悖常理的行为源于它在两种液态下存在的奇异能力。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文章,解释了尖端的传感器如何帮助揭示研究人员花费了上百年时间来试图解开的奥秘。 他们希望这一工作最终能够解释水是如何激发创造生命的。 斯德哥尔摩大学的共同作者兼化学物理学教授Anders Nilsson告诉Seeker :“水的行为相比其他液体非常奇怪。我们应该由衷的感激它,否则,我们可能不会存在。没有这些特性,生命无法存在,因为海洋的底部会在冰河时期冻结。” 通过使用日本和韩国英里长的X射线激光器,Nilsson和他的团队能够在毫秒级的间隔内看到在越来越低的温度下转变的水分子。 要认识到只有在含有杂质的情况下,水在华氏32度才会结冰。反过来说,对于绝对纯净的水,即使处在低于零下的温度多年,也可能不会冻结。在2011年,科学家发现水在直到零下55华氏度左右时,仍旧可以保持液体状态。 Nilsson说:“大多数人认为水在零摄氏度时就会结冰,但那是因为水里面有杂质。” 尼尔森的研究小组发现,在温度变低时,水会膨胀和收缩,在常规密度的水和高密度的水(重量会增加20%左右)之间交替变化。而且随着温度的下降,这种交替变化会加剧。最终在零下华氏47度左右,波动相等,各占50%。在更低的温度下,波动再次减缓,最终结冰。 图中显示了不同温度水的两种不同局部结构(高密度为红色区域,低密度液态为蓝色区域)区域之间的波动。观察到热力学响应和相关函数的最大值是温度的函数,当两个结构中的分子数目相等时,将导致在深度过冷状态下水的奇异特性的强烈增强。图片来源:斯德哥尔摩大学 Nilsson说,在那些过冷温度下,水会像罐子里的油和水一样分离。他解释到,高密度的水看起来像牛奶。 这一问题的关键是组成水分子的原子键。冰分子在原子结构内的空间比水分子大。这就是为什么它们能够漂浮在水中。随着温度的降低,纯净的水分子因这一空间而变得越来越不稠密。 相关介绍:水可能同时存在两种非常不同的液体 以前认为水只存在于单一的液体,蒸汽和固体冰三种状态之一,但这些发现为研究人员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为水的奇异行为提供了潜在的根据。Nilsson的团队正在研究压力如何影响两种液态水。 斯德哥尔摩大学化学物理学博士研究生AlexanderSpäh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在象水这样一个深入研究的课题中做出新发现的可能性是非常诱人和鼓舞人心的。” 文章来自seeker网站,原文题目为The Strange, Counterintuitive Properties of Water, Explained,由材料科技在线汇总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