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所发布全球蜜蜂类昆虫物种分布图》

  • 来源专题:生物科技领域知识集成服务
  • 编译者: 陈方
  • 发布时间:2021-03-08
  • 动物所发布全球蜜蜂类昆虫物种分布图
    蜜蜂类昆虫在全球有着超过2万个物种,是给包括农作物在内的有花植物授粉的主力军。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栖息地被破坏等影响,蜜蜂物种多样性和部分物种种群数量在不断减少。
    目前中国统计已知蜜蜂类昆虫1400余种,相关数据主要来自标本馆馆藏定名物种,信息分布也不均衡,要研究中国蜜蜂,有必要先了解全球多样性及分布格局。2020年11月19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人员整合了全球蜜蜂类昆虫最完整的清单,加上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网络(GBIF)等5个数据库信息、iNaturalist等在线数据库资源中的580万条自然观察蜜蜂记录,研究人员进行了核实比较和统计分析,利用MaxEnt等软件,最终建立了全球蜜蜂丰度模型。在生物多样性方面,许多动植物遵循纬度梯度变化模式,即多样性向热带地区增加,而向两极地区减少,而该研究显示,蜜蜂类昆虫是该变化模式的一个例外,其远离极点的物种更多,而靠近赤道的物种更少,这种模式被称为“双峰纬度梯度”。据了解,此前已有研究提出过蜜蜂“双峰纬度梯度”假设,但由于相关数据的缺失很难被验证。而本项研究利用蜜蜂类昆虫的全球本底数据证实了这一假设。研究人员表示,树木往往给蜜蜂提供较少的食物来源,当沙漠下雨时,会出现不可预知的大规模开花,可以覆盖整个区域,因此森林和丛林比干旱的沙漠环境中蜂种少得多。
    丁陈君 摘编自http://www.ioz.cas.cn/gb2018/xwdt/kyjz/202011/t20201120_5772110.html
    原文标题:朱朝东研究组发布全球蜜蜂类昆虫物种分布图

相关报告
  • 《昆明动物所等发布中国蛇类DNA条形码参考数据集》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4-21
    • 两栖爬行动物总体形态较保守且存在趋同现象,给传统分类带来了困难,仅仅使用形态学的鉴定标准极大地影响了对其物种多样性的正确评估。DNA条形码技术由于采用数字化形式,使样本鉴定过程能够实现自动化和标准化,突破了对传统形态经验的过度依赖,不受生物体发育阶段的限制,可弥补传统形态学鉴定方法的不足。DNA条形码技术与传统形态学分类方法相结合不仅可以快速、准确的对物种进行鉴定和分类,还可能发现许多潜在的物种。   作为全球范围的两栖爬行动物DNA条形码“COLDCODE”计划发起团队之一,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张亚平团队和车静团队在前期的工作中已经解决了两栖爬行动物中COI引物扩增较为困难的瓶颈问题,为“COLDCODE”计划实施奠定了技术基础。   基于系统的野外考察和长期的积累,车静团队联合国内多家单位科研人员开展了广泛合作交流,结合NCBI已发表数据,首次系统性构建了中国蛇类DNA条形码参考数据集(COI),对中国蛇类多样性进行了评估。该研究涉及228个已知物种,占已描述物种的80.6%,覆盖了中国大部分区域。   研究表明:1.中国蛇类物种多样性被低估,保守估计中国蛇类存在至少36个未被描述的新种。这些未被描述的新种主要分布在游蛇科、水游蛇科和蝰科。除此之外,DNA条形码的结果还提示传统分类可能严重低估了中国蛇类的物种多样性。2.DNA条形码能够有效鉴定大部分的中国蛇类到物种水平,但是对于存在分类争议、不完全谱系分选、基因渐渗和复杂的物种形成及分化机制等类群,DNA条形码表现出较低的识别效率。3.部分物种DNA条形码数据分析呈现一定的谱系地理结构,如“海岛-大陆”分化模式(台湾海峡和琼州海峡的隔离作用)和中国“东-西”分化模式。   中国具有丰富的蛇类物种多样性,已知现存的蛇类有283种,隶属18科65属(截止2020年12月31日),占世界总蛇类种数的8%左右。近年来,中国蛇类物种数量仍然在不断增加。此外,近几十年来,由于对蛇类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加之栖息地遭破坏、非法的收集和蛇类贸易等,中国蛇类面临严重威胁。根据IUCN的评估,其中有2种极危蛇种、4种濒危蛇种,18种易危和近危蛇种。同时,蛇类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自古以来被人类所食用、药用以及作为化工原料,其中蛇毒是极为珍贵的药物原料,在医药领域中有很大利用价值。以上研究构建的DNA条形码参考数据集为中国蛇类研究、资源保护和监管提供了科学数据支撑。   以上研究成果发表于《分子生态资源》(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车静、张亚平、宜宾学院教授郭鹏、安徽师范大学教授黄松为文章共同通讯作者。研究得到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动物分库(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专项)等相关项目的支持。
  • 《英国传粉昆虫的大量减少》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网络监测与评估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9-04-01
    • 一项新的研究发现,英国许多地区的昆虫传粉昆虫正在消失。 这项由生态与水文中心领导的研究,从1980年到2013年,测量了全国353种野生蜜蜂和飞蝇的数量。研究显示,三分之一的物种在它们被发现的地区经历了数量的下降,而十分之一的物种数量增加了。对于其余的物种,它们的分布要么是稳定的,要么是不确定的趋势。 这项研究的一个积极但意想不到的发现是,负责授粉开花作物的关键蜜蜂品种增加了,比如油菜。这可能是对研究期间大量开花作物的大量增加和政府补贴计划的回应。政府补贴计划鼓励农民种植更多他们赖以为生的野花。 这项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的研究还显示,平均而言,蜜蜂和飞蝇的地理范围缩小了四分之一。这相当于每平方公里净损失11个物种。 对于在英国北部发现的传粉物种来说,总体损失更为显著。这可能是气候变化的结果,喜欢较低温度的物种会对气候不太适宜的景观做出反应,从而减少它们的地理分布。 生态与水文中心的Gary Powney博士领导了这项研究,他说:“我们用前沿的统计方法分析了大量的物种观察,揭示了授粉昆虫分布变化的广泛差异。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并不是单一的,但栖息地的丧失可能是导致这种下降的一个关键因素。 “虽然关键作物传粉者的增加是个好消息,但它们仍然是相对较小的物种群体。因此,随着物种的全面减少,依靠这一群体来支持我国的长期粮食安全将是有风险的。如果将来它们发生任何变化,那么将会有更少的其他物种“站出来”,履行农作物授粉的基本职责。 他补充说:“非作物传粉者对一个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健康农村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不仅因为它们在野花授粉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还是其他野生动物的重要食物来源。 “野花和传粉者依靠彼此生存。当我们考虑到自然环境的健康和美丽时,这两方面的损失都是我们关注的主要原因。” 生态与水文中心的Claire Carvell博士是这项研究的合著者,她指出,在全国范围内,有多种环境压力导致蜜蜂和果蝇发生模式的改变。 她说:“现在迫切需要更可靠的数据来研究传粉者减少的模式和原因。虽然这项分析向我们发出了警告,但研究结果支持了之前的研究,即保护行动,如对野生动物友好的农业和园艺,可以对农村和城市景观中的野生授粉者产生持久、积极的影响。然而,要使更多的物种受益,还需要进一步的提炼。” Carvell博士补充道:“除了记录物种目击,还需要在国家层面上对传粉者数量进行更标准化的监测,英国已经建立了一个新的传粉者监测计划来做到这一点。” 这项研究分析了70多万份记录。其中大部分是由蜜蜂、黄蜂和蚂蚁录音协会(BWARS)和英国飞蝇录音计划(Hoverfly Recording Scheme)的专家博物学家收集的,它们分布在全英国1.9万多个1公里乘1公里见方的地方。这被认为是此类研究的第一次,因为此前在英国还没有大规模、长期、物种特异性的授粉昆虫分布变化的估计。# bwar的Mike Edwards说:“所有关于动物种群趋势的重要研究,比如最近的这项研究,都完全依赖于野生动物记录员,他们走出去记录在他们的地区看到的不同物种。因此,我们将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野生动物的记录中来,这样我们就能加深对野生动物如何应对环境变化的理解。” ——文章发布于2019年3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