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重磅发文!高质量发展新材料产业!》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1-12-10
  • 吴头楚尾,粤户闽庭”,江西作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的腹地,不仅交通通达,矿产资源更是丰富,尤其是稀土资源之丰闻名中外,是众多材料企业趋之如鹜的落地地点。

    近日,江西省工信厅印发的《江西省 “十四五”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更为希望落户当地的材料企业带来了多个利好信号。

    《规划》指出到2025年,全省新材料产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培育1个千亿级、2个五百亿级、3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培育5家以上营业收入达到100亿元以上企业,培育10家国内领先的新材料领域“小巨人”企业,产业规模突破6000亿元。

    根据《规划》,江西将按照“需求引领、特色发展、集约集聚”的原则,打造“一轴、双核、两翼、多点”的产业发展格局。

    做大做优一批包括先进有色金属材料、先进钢铁材料、化工新材料、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在内的传统领域先进基础材料

    重点突破一批包括稀土新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先进半导体材料、新型能源材料在内的关键战略材料

    谋划布局一批前沿领域新材料,不断延伸产业发展链条,优化产品品种结构,扩大高端应用

    值得一提的是,《规划》附件环境影响评价中,提到在确保优先给予规划重点项目的用地指标前提下,江西省土地资源可以支撑规划实施,需要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实施“节地增效”行动,企业“亩产论英雄”、工业“标准地”、建设用地“增存挂钩”、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并且,江西省及周边拥有丰富矿产资源,完全能支撑新材料产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总体来看,江西省资源环境承载力可保障规划实施。

    交通运输便捷、资源丰富、产业政策环境优渥,让越来越多的材料企业希望落地江西。对于这些企业而言,首先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载体。《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2018版)显示,江西当地共有国家级开发区19家,省级开发区78家,其中主导产业和新材料相关的超过20家。

相关报告
  • 《新材料成武汉产业发展新热词》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11-28
    • 新材料,作为武汉的“隐形硬核”,有实力有底气冲入第一产业方阵。11月17日,长江日报在头版头条刊发新材料的深度报道,连日来,新材料成武汉产业发展新热词,签约与创业大赛,频现新材料项目。新材料已被列为武汉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专家建议,发展新材料产业,应加大成果转化,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新材料产业。 签约与创业大赛现场,频现新材料项目 “我们发明的高导电石墨烯膜材料,性能全球领先,真正发挥了石墨烯材料的核心性能,实现了高端应用。”11月21日,国内最有影响的华侨华人引智引资活动——华创会,第19次在汉开幕,汉烯科技公司签约入孵岱家山科技企业孵化器。 在本届华创会上,加拿大籍人才马虹蔚与材谷金带(湖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签约,担任总工程师,将在“钢都”青山开展材料科学及金属成型学科的交叉学科研究。 同一天,同一个活动,签约两个新材料项目。近来,在武汉各种产业发展场合,新材料成为武汉新的城市热词、关键词之一。 创业武汉星光大道品牌活动已成功举办了五届,是创业企业成为创业之星的优质平台,是区域创新创业大赛的标杆。新材料是2019年创业武汉星光大道6个行业专场之一,在11月21日举行的年度总决赛中,前三名中有两个都属于新材料。 11月19日至20日,百万校友资智回汉·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专场活动举行。新洲区政府与入园企业签约50个招商引资项目,总金额1056.6亿元。签约项目中不乏新材料项目,其中武汉工程大学纳米新材料等项目颇具看点。 11月15日,在第二届大学之城创新创业大赛复赛上,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纳米复合材料专业的卢鹏荐掷地有声:“我们要做属于中国人自己的超高纯度新材料!” 他从研究生期间开始,从事纳米复合材料领域创业,从武汉理工大学创业中心一间30平方米的房间出发,带领团队试图“改变一直以来在半导体芯片核心原材料一直依赖进口的局面,致力于成为中国高端精细功能材料的引领者。”目前,拓材科技已能够根据客户的具体需求定制开发新的高纯材料产品。 发展新材料产业,要从发文章走向应用 “武汉作为新一线城市正处在新兴产业发展和产业提档升级的关键时期,整个大武汉充满着大创新、大发展、大变革的奋斗氛围,落户武汉是我们的必然选择。”长江日报的头版头条报道,让武汉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喻学锋坚定了在武汉发展的信心。 一年前,武汉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落户武汉经济开发区,这也是中国科学院在武汉市成立的第一家新型研发机构,具体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武汉市和武汉经济开发区联合组建,致力于实现部分“卡脖子”关键材料和技术的产业突围,努力建成国内一流的“硬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 “一代材料,一代产业”,喻学锋坦言,选择落户武汉,一是这里有丰富的新材料科研资源,二是显著的示范效应,三是巨大的新材料市场空间,“与其说是我们选择了武汉,不如说是武汉和我们是互相选择”。 11月29日,武汉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承办的武汉市第九批科技成果转化·中国科学院新材料与智能制造专场上,将有20个项目进行签约转化。 “重点发展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等,建成我国重要的新材料研发与生产基地。”市政府已把新能源与新材料产业列入了武汉高质量发展的八大重点产业之一。 “当前,武汉在新材料领域既拥有明显优势,也有一定挑战,需要结合自身特点推进产业发展。”喻学锋认为,发展新材料产业,应加大科技成果转化,要引导科研人员从发文章走向科技应用。 喻学锋建议,发展新材料产业,还可共建新材料产业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科技服务、标准制定、检验检测等各类产业联盟,通过设立更多新材料产业相关基金,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新材料产业。
  • 《山西省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10-09
    • 新材料,指新出现的具有优异性能和特殊功能的材料以及传统材料改进后性能明显提高或产生新功能的材料,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作为国家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十三五”以来新材料产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山西省初步形成以先进金属材料、新型化工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前沿新材料、生物基新材料五大特色领域为主的产业体系。 为加快推进新材料产业规模壮大、提质增效,实现高质量发展,山西省近日发布了《山西省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本报邀请省工信厅负责人对《行动计划》进行了深入解读。 【现状】新材料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新材料是当今发展最为活跃的产业领域之一,也是世界产业中关联度高、经济带动力强、发展速度快、综合效益好的一项新兴产业。”对于新材料产业的重要性,省工信厅厅长李晋平这样总结。 当前,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主要呈现整体产业初具规模、关键技术实质突破、区域集聚态势明显三个特点。2018年,全国新材料产业总产值3.79万亿元,同比增长22.3%。预计到2021年全国新材料产业总产值将接近或突破7万亿元。 经过多年发展,我省新材料产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初步形成以先进金属材料、新型化工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前沿新材料、生物基新材料五大特色领域为主的产业体系。2018年,全省新材料生产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153.7亿元,新材料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全省规上企业工业增加值比重1.5%、占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增加值比重15.1%。 “目前,我省新材料产业发展呈现产业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细分领域结构优化、龙头企业优势明显、创新体系支撑有力、区域布局特色明显五个特点。”李晋平说,我省不锈钢规模亚洲最大,煤系高岭土深加工产品为全球主要产地,钕铁硼永磁材料产量占全国1/7,煤系高岭土、化工合成新材料处国内领先水平,新型电子信息材料、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功能陶瓷材料等约占行业总产值的30%。 李晋平表示,随着企业综合能力不断提升,涌现出一批特色鲜明、知名度高、竞争力强的骨干龙头企业,如太钢不锈、山西钢科等。同时,特殊钢、镁铝合金深加工、“煤焦化—烯烃—精细化工产品、矿渣、炉渣、粉煤灰、煤矸石等工业废弃物—新型建材”等全产业链条基本成型,集群式发展态势初步显现。 “虽然产业基础已初步具备,但我省新材料在产品档次、集群效应、研发水平等方面,仍与资源禀赋不相匹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发展。”李晋平表示,主要表现为产业链条较短,产品档次偏低;集群优势不突出,带动能力不强;高科技人才缺乏和技术创新不足。 【目标】产业规模、质量“双提升” “目前,我国新材料产业有10%左右的领域为国际领先水平、60%~70%领域处于追赶状态、20%~30%的领域与国际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李晋平说,在国家“制造强国”战略的引导下,在一系列利好政策支持下,我省大力推进新材料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规模化发展,将新材料产业培育成实现制造业结构性反转、加速新旧动能转换、实现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动能,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行动计划》对全省新材料产业规模、质量“双提升”制订了明确目标:到2021年末,新增规上企业50户左右,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亿元以上的10户,100亿元以上的2-3户,重点细分领域产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约占50%以上,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约占20%以上。全省新材料产业年销售收入突破1500亿元,年均增速保持在10%左右。培育3户以上具有国际竞争力、品牌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和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竞争力强、自主品牌响的优势企业。 同时,鼓励骨干企业将研发投入增加至主营业务收入的3%以上。力争新建3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国家级、省级新材料领域制造业创新中心,组建5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施“1+5+ 4”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打造1个1000亿级特殊钢生产加工产业基地,打造镁铝铜合金、先进化工、先进无机非金属、生物医药、半导体晶体材料等5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50亿级特色产业集群,打造钕铁硼永磁、新能源、纳米、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等4个20亿级特色产业集聚区。 “将新材料产业打造为引领、支撑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需要汇集全省各方面的力量予以支持。”李晋平表示,我省将通过启动重点项目“助推”、关键技术“攻坚”、融资难题“破解”、重点新材料“护航”与产业招商“延链”5项行动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路径】发力“一核五带七板块” “以产业资源禀赋、现有产业布局为基础,以产业集聚发展为方向,依托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发挥骨干企业辐射引领作用。”省工信厅副厅长马运侠详细解释了我省如何通过“一核五带七板块”空间布局支撑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路径。 “一核”,即发挥山西科技创新城、大学城辐射带动作用,以及山西大学、中北大学、太原科技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煤化所、中电科三十三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人才、技术优势,将太原都市圈打造成我省新材料产业研发和技术创新的核心区和千亿级新材料产业基地。 “五带”,即布局五个新材料产业经济带,发挥太原、吕梁、晋城、运城的资源和区位优势,打造先进金属材料产业带;依托临汾、长治、晋城发展基础和优势,打造新型化工材料产业带;发挥大同、朔州、忻州、阳泉、晋城的资源和区位优势,打造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产业带;依托山西综改示范区、晋中,打造前沿新型材料产业带;发挥山西综改示范区、大同、吕梁的可再生资源优势,打造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带。 “七板块”,即构建七个区域性的新材料发展中心区,打造特殊钢、无机非金属材料、半导体材料、铝镁深加工、钕铁硼永磁材料、化工新材料和生物基新材料7个产业集群。 先进金属材料领域,依托我省资源能源优势,重点发展多元化特殊钢、高强高精高韧性铝镁铜合金、高端钕铁硼磁性材料生产及精深加工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壮大集群规模、提升产品附加值,打造太原、晋西、晋南三大先进金属材料产业集聚区。先进化工材料领域,大力发展精细化工和化工新型材料等深加工产业,加快建设晋北、晋中、晋东三大化工新型材料集聚区。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布局发展超微细煅烧煤系高岭土、耐火均质料等重点项目,打造晋北、晋中、晋东南三大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集聚区。 前沿新材料领域,加快推进高端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化项目建设,重点突破纳米、石墨烯材料等领域关键技术,布局打造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前沿新型材料产业集聚区。生物基新材料领域,创制一批生物基高分子新型材料、仿生材料、生态环保材料等,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创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