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传感器创新联盟成立,河南向千亿级全产业链发力》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11-14
  • ,河南省智能传感器创新联盟成立大会暨河南分联盟、河南省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授牌仪式在郑州大学举行,汉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任红军先生等人被聘为联盟第一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据郑视新闻报道,河南省智能传感器创新联盟由郑州大学、河南工业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七研究所、汉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省内外传感器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社团组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自愿结成。目前为止,联盟成员单位已近60家。联盟将为在郑州建设千亿级国家智能传感器产业基地提供技术和动力支撑。 此外,当天河南省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还举行了授牌仪式,该中心由汉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牵头,联合郑州大学、吉林大学、郑州易度传感技术有限公司、上海恩邦自动化仪表有限公司、河南开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杭州盘古自动化系统有限公司等12家单位发起组建。 据河南日报介绍,河南省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将通过突破MEMS传感器设计技术、晶圆级MEMS封装技术等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建设8英寸晶圆MEMS中试平台、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传感器实验测试平台、智能传感器行业服务平台四大行业公共平台,助推河南省打造千亿级的以MEMS为核心、智能传感、仪表为支柱、行业应用为推动的全生态链。

相关报告
  • 《安徽省智能传感器产业创新联盟正式成立》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19-12-02
    • 11月24日,第三届中国MEMS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大会在安徽蚌埠召开。开幕式上,安徽省智能传感器产业创新联盟正式成立。 当前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MEMS传感器正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智能终端、智能汽车、生物医疗等众多领域,需求量与日俱增,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作为中国三大传感器研发制造基地之一,蚌埠拥有中国兵器工业集团214所、凯盛科技等一批智能传感器研发设计制造企业,建设了MEMS联合工程实验室等一批省级以上重大研发工程。同时,形成了智能传感器研发设计、工艺加工、封装测试和应用的完整产业体系,成为安徽唯一同时拥有集成电路及MEMS生产线的城市。 近年来,蚌埠依托华东光电集成器件研究所的技术优势和产业化优势,连续出台扶持政策,建成了MEMS核心器件产业化基地,产品包括MEMS加速度传感器、陀螺仪以及高温高精度压力传感器等。 自2017年以来,MEMS传感器产业发展大会已经连续举办了两届,旨在发挥蚌埠地域汇集国家高科技研究所的优势,引领中国MEMS智能传感器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 本届会议以“从‘芯’出发、‘智’慧无限”为主题,来自行业组织、高校及科研院所、国内外知名物联网厂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知名投资机构的300名专家代表与会,共同探讨智能传感器产业的发展。 大会期间,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尤政,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蒋庄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杜江峰等还分别以《MEMS微系统技术及其产业发展》《高端智能传感技术及应用》《基于钻石传感器的量子精密测量》为题作了主旨演讲。 据介绍,当前,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新技术、新应用和新模式不断涌现。以MEMS技术为主的智能传感器是物联网、大数据、智能制造、机器人等新兴产业的核心关键技术之一,也是构建物联网的重要支柱。 作为“感知器官”的传感器,因物联网与其他信息产业的融合诞生了巨大的发展契机,中国传感器产业也将焕发新的活力和升级。 根据安排,此次大会还将举办智能传感器及应用、传感器投融资和人工智能三个分论坛。其中,在智能传感器及应用分论坛上,华东光电集成器件研究所将发布七款传感器新产品;在传感器投融资分论坛上,大批投资风险机构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将围绕传感器产业发展的瓶颈,共同探讨产业的投融资。
  • 《打造“556”产业体系,河南拟建设千亿级新材料产业基地》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8-20
    • 8月16日,记者从河南省工信厅获悉,河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河南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围绕稳定供应链、优化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构建“556”产业体系,实施“六大提升专项”,打造“五强一优”要素保障生态,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加快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形成能级更高、结构更优、创新更强、动能更足、效益更好的发展新格局,努力建成全国先进制造业强省。 《方案》更加清晰地提出了构建“556”产业体系,也就是做强5大优势产业、做优5个传统产业、做大6个新兴产业。到2022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5%左右,规上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1%,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5%。到2025年,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达到国内一流,形成数个万亿级产业集群、一批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和百亿级企业。 在做强优势产业方向上,提升装备制造、食品制造、电子信息、汽车制造和新材料5大优势产业能级。发挥电力、盾构、农机、矿山、起重等装备优势,建设万亿级装备制造基地。巩固传统食品加工优势,推动烟草、白酒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冷链和休闲食品,建设万亿级食品制造基地。发展智能终端(手机)、智能传感器、计算机和服务器、汽车电子等,打造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巩固客车优势,发展乘用车和专用车,建设5000亿级汽车制造基地。发展超硬和新型合金材料、新型耐材、尼龙新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等,建设5000亿级新材料产业基地。到2022年、2025年,优势产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47%、50%以上。 在做优传统产业上,加快钢铁、有色、化工、建材、轻纺5大传统产业“绿色、减量、提质、增效”转型。推动钢铁行业整合重组,布局铝、钨钼、铅锌等有色行业终高端项目。发展精细化工,建设现代化工基地。发展绿色墙材和装配式建筑,建成一批绿色建材生产基地。发展时尚服装和智能家居,打造全国轻纺产业发展高地。到2022年、2025年,传统制造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保持在33%、30%左右。 在做大新兴产业上,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节能环保6大新兴产业。到2022年、2025年,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22%、25%以上。 《方案》围绕技术创新提升、基础能力提升、集群强链提升、融合赋能提升、区域协同提升、企业培育提升六大专项规划了主要任务。包括推进“十百千”转型升级创新专项,建设一批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平台和产业创新联盟;实施创新企业树标引领行动、高新技术企业倍增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春笋”计划;打造沿黄科创走廊,发展一批“科创飞地”,组建河南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实施工业“四基”突破清单,建成一批智能化园区和工业互联网平台。推进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推行“亩均论英雄”改革;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和“两业”融合工程;打造“双核引领、两轴支撑、三带协同”的制造业空间格局,引导各县(市、区)培育1—2个特色主导产业;加强企业梯队培育,实施“头雁”企业培育计划和企业家培训提升工程;发展品质制造,打造一批河南制造精品。 在具体的要素保障方面,将出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调整设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重点领域、集群、企业、项目、平台支持力度。强化用地保障,建立工业土地收储制度,推广混合用地、“标准地”出让等模式。强化金融支持,稳步提升制造业贷款规模和比重,开展民营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行动,推进规上工业企业主办银行机制。强化人才支撑,实施制造业“智鼎中原”工程,重点引进和培育百名卓越企业家、千名核心技术人才、万名高级技工。优化营商环境,开展“一联三帮”保企稳业专项行动,推广“店小二”服务模式,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大国工匠”精神和新时代豫商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