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德合作开发钠电池》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0-07-25
  • 俄罗斯国立研究型技术大学莫斯科国立钢铁合金学院、俄罗斯科学院生物化学物理研究所和德国亥姆霍兹德累斯顿罗森多夫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共同合作,日前研发出可以替代锂离子电池的钠电池。由于钠电池材料价格低廉,或可成为广泛用于智能手机的新一代电池。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纳米能源》杂志上。

    锂离子电池是目前人们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一种电池,它广泛用于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便携式电子产品中,在电动汽车和宇航工业等领域也有着很好地运用。但锂是一种非常昂贵的金属,并且在自然界中储存量有限。

    钠储量丰富,价格低廉,多年来,全球科研人员一直致力于研发一种以钠材料为基础的电容量更高、价格又低廉的电池,以替代目前的锂离子电池,电容量高的钠电池要比锂离子电池更具有商业优势。

    俄德科研人员在实验中发现,如果将钠原子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包裹”起来,比如,像三明治那样,将钠原子放置在两层石墨烯之间,就可以大大提高这种钠原子结构的电容量,进而开发出高性能的钠电池。

    莫斯科国立钢铁合金学院研究员伊利亚·切普卡索夫表示,具备锂离子和石墨烯三层结构的锂电池,每克电容量为828毫安时,是传统石墨阳极锂电池(每克372毫安时)的两倍以上。他称,目前研究人员开出三层结构钠电池样品,并正在实验室进行测试,初步测试结果表明,新的三层结构钠离子电池的每克电容量与传统石墨阳极锂离子电池相当,约为每克335毫安时。

    总编辑圈点

    在当今电池界,锂电池还是当之无愧的主流。但锂电池的最大问题是锂在自然界中的储存量有限。总有一天,人类需要用到替代品。钠和锂的化学性质相似,但钠在地球上的储量非常高,这种优势使得其脱颖而出。不过,现实问题是,单位质量的钠电池储能要比锂电池少,所以,科研人员正在提高钠电池储能上下功夫。目前,钠电池的产业化还处于初级阶段,多是高校和研究所在进行。但厚积薄发,做好技术储备,等到需要替代之时,也是它大显身手之日。

相关报告
  • 《德日合作开发高性能燃料电池膜》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4-15
    • 据国外网站报道, 2019 年 2 月 4 日,来自德国与日本的研究工作者发现了一种不需要使用贵金属的新型燃料电池膜,这种膜材料能够高效的传递阴离子。    长期以来为了确保稳定性,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需要使用贵金属作为催化剂。相比之下,阴离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AEMFC )可以不使用耐酸贵金属,它们的电极由廉价的非贵金属催化剂组成。尽管在过去十年中在开发新材料和优化系统设计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高效率与高稳定性并不能同时获得。    为了克服这一缺陷,日本国立量子和放射科学与技术研究所( QST )和德国 Jülich 中子科学中心( JCNS )展开合作。在传统的阴离子交换膜上采取接枝聚合技术,使得一张膜表面能够在不同的区域展现不同的性质,进而提高效率与稳定性。此外在考虑了离子交换膜的成分、微观结构、离子基团和导电区域中水的分布之后,德日研究小组提出了一种特殊模型。该模型首次可以定量地解释接枝聚合物在导电或非导电阶段的分布,并且可以应用于所有功能性接枝聚合物膜。
  • 《中俄合作开发廉价氢能电池》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9-11
    • 中俄科研人员正在研发用于制造廉价氢能源电池的新材料。与传统电池不同的是,这种氢能源电池更为有效和环保,使用过程中仅向周边环境排放水或水蒸气。 萨马拉科罗廖夫院士国家研究型大学物理化学与色谱学系项目负责人安哲拉·布拉诺娃称:“目前,氢能电源用于飞机、航天仪器和工业生产中。氢能源效率高,生态效果好,因为其中使用了白金做催化剂。这种金属是最好的催化剂,可恢复氧气。我们的想法是在2—4纳米细孔材料上建立催化剂载体。在合成过程中,这些化合物载体中将掺入可改善催化性能的廉价元素,例如氮、镧、镝和铽。”她表示,该研究项目为3年期,在金砖国家框架下,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每年提供500万卢布的研究经费。 据悉,参与研发的中国科研人员来自北京化工大学,俄罗斯科研人员来自萨马拉科罗廖夫院士国家研究型大学。中国科研人员负责项目中的理论计算,实施一系列实验,并为燃料电池制造阴离子交换膜。俄罗斯科研人员专注于开发高性能非铂催化剂并测试其性能。 萨马拉大学新闻处表示,在萨马拉大学,每年都有中国大学生和进修生通过网络教学项目和双学位项目学习。他们可在航空制造、飞行器发动机和航天设备结构方面获得学习机会。在过去25年多时间里,萨马拉科罗廖夫院士国家研究型大学一直与中国的科研和教育机构开展合作,与中国10所高校签署了科教领域合作协议,其中包括北京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比如,萨马拉大学与西北工业大学联合建立了“航天链锁系统”和“航天研究方法及手段”两家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