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类关键矿产首次被纳入关税 业内:短期影响有限》

  • 来源专题:关键矿产
  • 编译者: 欧冬智
  • 发布时间:2024-06-05
  • 当地时间5月14日,美方发布对华加征301关税四年期复审结果,宣布在原有对华301关税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对自华进口的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电池、关键矿产、半导体以及钢铝、港口起重机、个人防护装备等产品的加征关税,其中也包含永磁体,到2026年,美国针对中国永磁体的关税将从0提高到25%。值得关注的是,这是美国2018年发起贸易战以来,稀土类关键矿产首次被纳入关税。财联社记者采访多位稀土永磁行业人士获悉,短期来看,美国提升永磁体进口关税对中国稀土永磁行业的影响有限;中长期来看,中国稀土产业链在全球仍然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中国稀土行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占恒对记者指出,“美国对稀土永磁征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美国稀土永磁企业。目前涉及稀土永磁美国市场的国际竞争力问题,中国的主要竞争对手是日本企业,但日本企业的成本高于我国,影响短期内不是很大。”

  • 原文来源:http://www.cre-ol.com/newsinfo/7190037.html
相关报告
  • 《美国对关键矿产进口品启动贸易调查,“对等关税”下相关产业影响几何》

    • 来源专题:关键矿产与绿色冶金
    • 编译者:欧冬智
    • 发布时间:2025-05-06
    • 近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命令,启动对美国依赖进口的关键矿产及其衍生产品的贸易调查,以评估这些进口对国家安全和韧性的影响。根据《1962年贸易扩展法》第232条款,若美国商务部长认定关键矿产进口可能损害国家安全,且特朗普决定征收关税,则这些关税税率将取代现行的“对等关税”税率。此次调查涵盖包括稀土在内的关键矿产及其加工产品,这些产品是美国国防工业的核心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喷气发动机、导弹制导系统、高级计算和雷达系统等领域。 2023年,美国能源部将50种矿产纳入关键矿产清单,包括锂、镍、钴等电池金属及锗、镓、铟等高科技相关金属。美国地质调查局数据显示,去年美国有12种关键矿产完全依赖进口,28种进口依赖度过半,中国是部分关键矿产的主要进口来源国。中国在全球主要有色金属和关键矿产领域占主导地位,特别是在镓、稀土氧化物及金属、稀土磁材、钨、碲、铋、锗和天然石墨等产品上。 去年12月,中国全面禁止向美国出口镓、锗、锑及其他具有潜在军事用途的高科技材料;今年4月,中国宣布对七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这些措施导致海外市场价格大幅上涨。例如,去年8月中国宣布对金属锑实施出口管制后,欧洲锑价格上涨了2.5%。为应对供应链风险,美国和其他国家的资源企业正在开发新项目,但面临环保和价格波动等不确定性因素。 美国储能产业也将受到显著影响。彭博新能源财经数据显示,美国对中国储能和消费类电池的进口税率已提高至155%,预计2026年后将升至173%。美国储能行业高度依赖中国的锂离子电池,尤其是磷酸铁锂电池(LFP),这使得美国在建立本土产业链前不得不面对高成本购买中国产品或停滞储能产业发展的选择。综合来看,中国在全球有色金属和关键矿产中的主导地位短期内难以撼动。
  • 《国际能源署发布《2025年全球关键矿产展望》》

    • 来源专题:关键原材料知识服务平台
    • 编译者:费鹏飞
    • 发布时间:2025-06-23
    • 5月31日,国际能源署发布最新《2025年全球关键矿产展望》。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主要能源矿产需求强劲增长,动力电池与新能源基础设施的持续扩张,使锂需求同比跃升近30%,镍、钴、石墨和稀土保持6%-8%的高位增长。与此同时,供应端加速投产,使相关矿产价格大幅下跌。其中,碳酸锂自2023年高点滑落逾80%,石墨、钴、镍在2024年又补跌10%-20%。报告认为:一是供应韧性取决于集中度而非总量。过去五年,精炼端前三大国份额从82%增至86%,采矿端从73%增至77%。这意味着,即使面临总量过剩,一旦核心供应国出现政策、物流或自然灾害等中断,全球市场仍将陷入供应危机。因此,降低集中度、在二线产区和新兴市场布局精炼和深加工能力,是增强韧性的根本之道。二是铜与锂的潜在缺口最具决定性。虽整体能源矿产供给短期看似充裕,铜和锂却在中长期都面临严重短缺:到2035年,原生铜缺口或达30%,锂缺口亦可能接近40%。缺口一旦兑现,会推高下游产品成本,迫使新能源和工业项目推迟或缩减规模,进而拖累全球净零进程。三是技术+政策协同才能打破单一依赖。报告认为,仅靠技术创新(如AI勘探、DLE、尾矿再利用)虽能提升效率,却难以单独分散地缘风险;同样,政策支持(税收激励、差价合约、长期购销协议)若无技术可落地,也难形成持续动力。因此,二者必须同步发力,通过政府和国际组织提供贷款担保、战略储备和简化审批,配合对高效技术项目定向扶持,才能既引入新产能主体,又确保这些主体在政策和市场双重保障下稳健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