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我国科学家揭示组蛋白变体H2A.Z调节DNA复制起点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0-01-05
  • DNA复制是一种受到严格控制的过程,这可确保在细胞增殖过程中基因组的精确复制。复制起点(replication origin)决定了基因组复制的起始位置,并调节了整个基因组复制程序。人类基因组包含成千上万个的复制起点。但是,每个细胞周期仅使用其中的10%。那么如何选择复制起点呢?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李国红(LI Guohong)课题组和朱明昭(ZHU Mingzhao)课题组证实组蛋白变体H2A.Z促进早期DNA复制起点的选择和激活。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H2A.Z facilitates licensing and activation of early replication origins”。

    在真核生物中,DNA包裹在组蛋白八聚体周围,从而在细胞核中形成染色质。复制起点的选择和激活受到DNA序列和染色质特征的调节。但是,基于染色质的调节机制仍然在很大程度上是未知的。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这些研究人员首先发现敲降HeLa细胞中的H2AFZ基因(即降低细胞中的H2AFZ基因表达)会导致细胞生长缺陷。通过质谱分析,复制前体复合物(prereplication complex)的许多亚基富集在H2A.Z单核小体(mono-nucleosome)上,这就表明H2A.Z可能参与了DNA复制起点的选择。

    为了发现H2A.Z与复制前体复合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这些研究人员随后进行了体外生化分析,发现含H2A.Z的核小体直接与组蛋白赖氨酸甲基转移酶SUV420H1结合。这一过程促进了H4K20me2的沉积,进而招募复制起始识别复合物1(ORC1)以帮助完成DNA复制起点的选择。

    此外,通过在HeLa细胞中进行全基因组研究,这些研究人员证实了H2A.Z在DNA复制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来自H4K20me2、ORC1和新生DNA链的信号(指示有活性的DNA复制起点)与H2A.Z共定位,并且剔除H2A.Z会导致H4K20me2、ORC1和新生DNA链信号减少。与其他的复制起点相比,受到H2A.Z调控的复制起点具有更高的激活效率和更早的复制时间。

    再者,这些研究人员还培育出CD4CreH2A.Zf/f小鼠,以便在生理环境下研究H2A.Z调控的复制功能。通过使用这些小鼠,他们有条件地敲除T细胞中的H2az1/H2az2。他们随后发现在这些小鼠中,活化的T细胞在细胞增殖和DNA复制方面存在缺陷。

    这项新的研究描述了一种用于DNA复制起点选择的新型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并提供了一种了解真核生物DNA复制调控的新方法。重要的是,这种调节途径可以潜在地成为癌症治疗靶点和用于调节免疫治疗期间的T细胞功能。

  • 原文来源:http://news.bioon.com/article/6748654.html;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9-1877-9;https://phys.org/news/2019-12-scientists-reveal-function-histone-variant.html
相关报告
  • 《Cell:科学家揭示端粒酶内部工作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6-13
    • 端粒酶是一个RNA-蛋白复合物(RNP),负责使用其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和包含模板的端粒酶RNA(TER)在染色体3’末端延长端粒DNA。它的活性是人类健康的关键决定因素,影响着衰老、癌症以及干细胞更新。但是由于缺乏端粒酶、尤其是结合着端粒DNA的端粒酶的原子模型,我们对端粒DNA反复合成的机制并不是很清楚。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来自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单位的科学家们在Z. Hong Zhou及Juli Feigon的带领下使用冷冻电子显微镜揭示了四膜虫中结合了端粒DNA的活化端粒酶的原子结构,分辨率达4.8埃,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日发表在《Cell》上,题为“Structure of Telomerase with Telomeric DNA”。 研究人员发现端粒酶的催化核心是一个由TERT和TER连锁的复杂结构,包括一个过去未完全表征的TERT结构域,可以与TEN结构域相互作用,在物理上封闭TER,以此调节其活性。 总的而言,这项研究揭示了端粒酶催化核心及其与端粒DNA相互作用形成的复合物的原子结构,为端粒酶组装和循环提供了新的观点,同时还为逆转录酶RNP提供了一个新的范例。这将为促进人们了解端粒及端粒酶在衰老、癌症等一系列生命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奠定基础。
  • 《研究揭示在DNA复制期间保护复制叉新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xxw
    • 发布时间:2019-07-08
    • 在DNA复制期间,复制叉遇到的问题不断威胁着基因组的完整性。BRCA1、BRCA2和一部分范科尼贫血蛋白(Fanconi anaemia protein)通过涉及RAD51的途径保护停滞的复制叉免受核酸酶的降解。BRCA1在复制叉保护中作出的贡献和发挥的调节作用以及这种作用如何与它在同源重组中的作用相关联在一起,仍然是不清楚的。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英国伯明翰大学和帝国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BRCA1与BARD1形成的复合物而不是经典的BRCA1–PALB2相互作用是复制叉保护所必需的。相关研究结果于2019年7月3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Isomerization of BRCA1–BARD1 promotes replication fork protection” BRCA1–BARD1受到磷酸化指导的脯氨酰异构酶PIN1介导的构象变化的调节。PIN1活性增强BRCA1–BARD1与RAD51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增加RAD51在停滞的复制叉结构中的存在。 这些研究人员在患有表现出对新生链较差保护但保留同源重组能力的癌症的患者中鉴定出BRCA1–BARD1的遗传变异,因而确定了复制叉保护所必需的和与癌症产生相关的BRCA1-BARD1结构域。 综上所述,这些发现揭示出一种由BRCA1介导的途径控制着复制叉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