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固醇雌激素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转化及其毒理效应》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 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1-04-22
  • 类固醇雌激素(steroidal estrogens,SEs)作为典型的内分泌干扰物,在环境介质中被广泛检出,其进入生物体后可模拟细胞内源性激素作用对生物体生长、发育、生殖等产生不利影响,因此越来越引起关注。目前关于SEs的研究报道多集中于粪便、土壤、水体等介质中的检出及环境行为,以及SEs在水生生物体内的迁移和转化,其累积效应及其机制研究较为系统和全面。相较而言,SEs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累积报道较少,但是对于掌握农田系统中SEs迁移转化的需求更为迫切。结合现有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总结了SEs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吸收累积和迁移转化行为特征,概述了植物吸收代谢SEs的影响因素以及SEs对植物生长发育的毒理效应。目前针对SEs的植物体吸收大多数仍基于室内模拟实验,对于其在土壤-植物多相态体系中迁移转化机理尚不清楚。因此,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除室内模拟实验外,对实际土壤-植物系统中的研究更具价值,特别是SEs土壤-土壤水-植物多相态体系中的迁移转化等过程;(2)应结合SEs的来源,探究畜禽粪便、城市污泥及污水等不同源SEs对植物吸收、累积污染物的影响及污染风险;(3)加强对农作物体内SEs残留的监测和风险评估,制定SEs农作物检出及人体摄入的相关标准。

相关报告
  • 《河口环境类固醇激素及其代谢产物多介质分配与源-汇格局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10-12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徐向荣团队在河口环境类固醇激素及其代谢产物多介质分配特征与源-汇格局方面取得了最新研究进展。相关研究成果“Steroid metabolites as overlooked emerging contaminants: Insights from multimedia partitioning and source–sink simulation in an estuarine environment”发表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上。博士生徐茹为论文第一作者,研究员徐向荣、副研究员刘珊为共同通讯作者。 类固醇激素是一种典型的内分泌干扰物。河口连接陆地和海洋,是各种陆源污染物的“汇”。过往研究主要集中在类固醇激素的母体化合物。值得注意的是,以天然孕激素为例,其在人类和脊椎动物体内可转化为30多种代谢产物,近期有研究指出某些激素代谢产物在地表水中的检出浓度极高,高于母体化合物数十甚至上百倍。此外,一些代谢产物表现出一种或多种内分泌干扰效应,部分效应甚至比其母体化合物更强,可能对生物体构成重大威胁。更重要的是,部分代谢产物很容易被生物转化为母体化合物。因此,开展河口环境类固醇激素及其代谢产物分配特征与源-汇格局等研究尤为重要。 本研究首次采用原位调查和模型模拟的方法,探讨了河口环境中各种类固醇激素及其代谢产物的时空分布、分配行为及其源-汇格局。研究发现类固醇激素及其代谢产物普遍存在于河口环境中。值得注意的是,代谢产物在水中占主导地位,这表明代谢产物应该引起重视,否则将严重低估其对水生生物威胁。目标化合物的疏水性以及环境因子(温度、pH、盐度、溶解氧以及总有机碳含量)调控了类固醇激素及其代谢产物在河口环境中的多介质分配过程。此外,本研究强调了天然孕激素黄体酮用于估算河口不同环境介质(颗粒物,水和沉积物)中类固醇激素及其代谢产物污染水平的重要作用。基于改进的多环境介质质量守恒箱式模型(Multi-box mass balance model),首次系统地阐明了河口环境中黄体酮的源-汇格局,揭示了河口环境中大量的黄体酮最终会迁移到南海,这无疑增加了对海洋生物的风险。综上,上述研究为河口环境中类固醇激素及其代谢产物的多介质分配过程和环境归宿提供了新见解,可为制定完善的河口类固醇激素污染环境管理政策提供重要支持。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科技规划项目的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 Ru Xu, Shan Liu*, Yun-Feng Pan, Nian-Nian Wu, Qian-Yi Huang, Heng-Xiang Li, Lang Lin, Rui Hou, Xiang-Rong Xu*, Yuan-Yue Cheng. Steroid metabolites as overlooked emerging contaminants: Insights from multimedia partitioning and source–sink simulation in an estuarine environment.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461,2024,132673.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jhazmat.2023.132673
  • 《南京土壤所在环境中镉的迁移转化机制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0-11-25
    • 镉(Cd)是环境中毒性最强的重金属之一,且活性强,对人类健康具有一定的威胁。环境中的氧化锰对重金属具有很强的固定能力,是环境中Cd的主要载体之一。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王玉军团队早期研究发现,在氧化还原交界面上,如:干湿交替的稻田、湖泊和海洋的氧化还原渐变带等区域,还原性物质如Fe(II)、Mn(II)可改变氧化锰的性质,形成次生矿物,进而影响氧化锰对Cd的固定(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18 353:165-175;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2019 130: 104932)。土壤中的还原性硫不仅可以有效还原氧化锰,还可与Cd形成络合物/沉淀,还原性硫的双重效应使土壤中Cd的归趋变得更为复杂,但其环境化学过程与机制尚不清楚。 为此,王玉军团队对还原性硫(S2-、半胱氨酸)如何影响吸附于氧化锰表面Cd的形态转化这一问题开展了深入探究。研究发现:低浓度的S2-使Cd从氧化锰的空穴位转移到边缘位;高浓度的S2-使吸附于氧化锰表面的Cd转化为CdS沉淀。当pH较低时,半胱氨酸的加入使初始吸附于氧化锰空穴位的Cd释放到溶液中,一部分Cd转移至氧化锰边缘位;当pH较高时,高浓度的半胱氨酸使Cd从氧化锰表面解吸,释放的Cd被新生成的含Mn(III)矿物进行再吸附以及形成Cd-半胱氨酸沉淀。总之,Cd的形态转变由还原性硫所导致的氧化锰的溶解、产生的Mn(II/III)对吸附位点的竞争、Cd(II)与还原性硫形成沉淀这几种机制共同作用。Cd(II)从氧化锰表面的释放以及从空穴位至边缘位的转移会增加Cd的活性,而CdS以及半胱氨酸-Cd沉淀的形成会降低Cd的环境风险。因此,当氧化锰与还原性硫共存时,与氧化锰结合的Cd的生物可利用性和迁移行为会变得更为复杂。该研究结果对于预测氧化还原交界面上Cd的生物有效性以及开展Cd污染修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该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