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中大多数汞(Hg)沉积都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氯碱植物(CAP)对向环境中排放汞具有重大影响。暴露于汞化合物会对生物体产生各种毒性作用。本研究旨在研究颗粒状硫磺对土壤的修复能力和种植鸭茅以减少过去受氯碱植物活性影响的土壤向大气中排放气态汞和汞迁移。同时,本研究对此方式对鸭茅生理状态的影响也进行了评估(生物质中汞含量、叶绿素荧光、色素含量和氧化应激)。土壤中汞的稳定性以及降低根和芽的密度均不影响生物量的产生。尽管产量相似,在现象学能量通量中观察到,在硫改良土壤上生长的植物比未经硫改良土壤上生长的植物光合作用效率更高。改良土壤上生长的植物的叶绿素含量要低30%,但是根据叶绿素荧光参数,这些叶绿素大部分无效。不同实验中氧化应激产物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没有显着差异。硫改良是降低土壤中汞迁移的一个关键方法(能够降低约30%),而植被覆盖则对降低汞大气排放十分重要(在无植被覆盖的硫改良土壤中汞大气排放量是有植被覆盖土壤的2倍)。由于土壤中汞的浓度很高(798.2±7.3 mg kg-1),无论是否经过土壤改良,超负荷的活性氧清除机制和相似的生物量产量证明生长抑制一直持续存在。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汞对加尔文-本森循环相关酶的影响可能大于对光依赖的光合作用阶段的影响。尽管存在这些局限性,但该方法仍可以通过减少向大气中排放汞和减少地下水污染来降低环境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