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层地热能助力雄安新区首个全地下智慧能源站》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0-10-29
  • 2020年10月20日,位于京雄城际铁路雄安站西南方向的高铁站片区供热(冷)工程1号能源站项目施工现场一片繁忙的景象。雄安新区高铁站片区配套供热(冷)工程将建设3座集中供能的综合能源站,满足高铁站片区4.9平方公里单位、居民的用热(冷)需求。

    京雄城际铁路雄安站效果图
    自今年4月开工建设以来,1号能源站项目按下了建设的快进键。目前该项目主体结构封顶,进入装修及安装阶段。作为雄安新区第一个新能源综合供热(冷)工程,项目有那些亮点?如何打造新区智慧能源站的范本?
    中建安装公司1号能源站项目总指挥王军盛介绍,能源站地下分为两层,局部有夹层,建筑基底至地面约21米。从地面上看是一个风景如画的街角公园,能源站所有设施设备、智能控制装置、电线电缆等全部置于地下空间,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
    “预计到10月底,1号能源站项目将点火供暖试运行,为年底通车的京雄城际铁路雄安站提供供暖保障。”雄安集团基础公司1号能源站负责人说,作为雄安新区首个新建能源站,1号能源站项目将满足高铁站片区402万平方米的供暖需求,持续为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绿色能源供应。
    据地热加APP了解,雄安新区高铁站片区配套供热(冷)工程1号能源站规划用地面积为6115.97㎡,建筑基底面积为2990.85㎡,建筑基底至地面约为22m。建筑为地上一层,地下二层、局部夹层,总建筑面积为8417.77㎡,其中地上建筑面积483.53㎡,地下建筑面积7934.24㎡。建筑内设燃气热水锅炉,项目终期安装3×46MW燃气热水锅炉、余热热泵系统及配套系统。
    绿色节能、清洁低碳,是高铁站片区配套供热(冷)工程最鲜明的特征。雄安集团基础公司负责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1号能源站今年采暖热负荷约17兆瓦,若采用烟气余热回收系统,对烟气余热进行深度利用,仅一个采暖季就能回收再利用约800吨冷凝水。
    作为分布式能源的典型代表,燃气冷热电联供因其技术成熟、性价比高等优势,是未来国内外能源利用的发展方向。以燃气冷热电联供为主的综合供能体系正在推广,未来燃气冷热电联供将与太阳能、风能等其他能源耦合互补,进一步提高能源供给的稳定性、高效性。
    “供热(冷)全部采用清洁能源,以天然气作为供能保障能源,充分利用浅层地热,因地制宜地利用绿电、余热等可再生能源和可利用能源。”雄安集团基础公司负责人说,项目将构建多种能源协同互补的供能格局,保障供能安全,实现能源结构的最优化匹配。
    未来,高铁站片区供热(冷)工程投入使用后,将形成新区首个投产运行的智慧能源系统,为新区智慧能源工程提供典范。
    在1号能源站周边还将建智慧能源智能控制室,结合自动控制系统,实现智能监控与调度。项目通过建设运维过程中的数字化信息,实现工程建设的可视化,让工程建筑活起来,并纳入到雄安新区城市信息模型(CIM)管理平台中,开展全生命周期的大数据资产管理。
    该项目充分按照数字化建设要求,搭建智慧能源管理平台、物联服务支撑平台、高铁站片区供热(冷)项目BIM模型、能源分析系统、智慧供能监控平台系统、热(冷)智慧运维系统等多种平台,着力打造智慧雄安在能源应用方面的一个范本。
    智慧供能监控平台系统以目前热力行业最先进的云计算平台技术为基础,打通各系统间数据壁垒,让各系统融为一体,真正实现智能供热。
    雄安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雄安新区将运用互联网、物联网融合技术,推进能源管理智慧化、能源服务精细化、能源利用高效化,打造绿色低碳、安全高效、智慧友好、引领未来的现代能源系统,实现电力、燃气、热力等清洁能源稳定安全供应,为新区建设发展夯实基础。

     

相关报告
  • 《浅层地热能系统》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pengh
    • 发布时间:2017-10-17
    • 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日益增长,导致人们对用于供暖和/或冷却建筑物的浅层地热应用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在与地面相结合的结构元素中,例如基础、隧道和横膈膜的结构中,热交换器的集成尤其具有吸引力,因为将所需的结构部件与收获的地热能源结合起来所需要的成本节约。热活动的地理结构提供了依赖于本地化资源(地面)的额外好处,因此不需要额外的基础设施投资。通过提供化石燃料的替代品,减少电网的峰值需求,它们也为能源独立和分布式发电提供了一个很有吸引力的工具,不会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然而,这种可持续技术的广泛应用目前受到全球发展和不平衡的监管框架的阻碍。 这个特别的问题将从这个领域的主要研究人员那里收集最新和可靠的信息,并将增强这些应用的信心和可见度。我们计划欢迎以下的论文,但不限于主题: 热地面调查方法(现场和实验室) 土壤和岩石的热水力学行为的数值模拟 传热geostructure设计。 现场测试和测量的热活性岩土结构分析 能效评估 可持续发展和城市规划 城市规模地热系统 实施地铁和路堤系统等地下基础设施 Thermo-hydro-mechanical影响 环境影响 立法问题 经济问题 公众意识 时间表
  • 《央企“抢滩”湖南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9-14
    • 省住建厅等四部门要求推动浅层地热能建筑规模化应用试点,引发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记者今天从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获悉,长沙望城区在全省率先开展大面积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试点;中能建地热有限公司等央企看好这一新能源市场,已经启动了项目开发。 地热能是蕴藏在地球内部的天然热能,具有清洁、高效、稳定、安全等优势。省住建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近日联合发文提出,从今年起,在全省开展为期三年的浅层地热能建筑规模化应用试点,每年明确4至5个试点地区,以县为单位进行申报。 目前,望城区启动集中连片发展,计划将滨水新城核心片区作为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试点区域,总规划用地面积31.4平方公里。中能建地热有限公司是特大型央企中国能源建设集团组建的区域能源开发平台,已在星沙启动了长沙铭城·绿谷智慧能源站项目,采用岩土储能技术,总供能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计划今年底投入使用。中能建地热有限公司湖南区域总经理唐爱民介绍,该公司将发挥央企优势,在湖南新增投资一批以地热(含水层储能+地热水能+岩土储能+中深层地热)为冷热源的区域能源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