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多样性对高寒草地生产力起关键作用》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4-24
  • 本报讯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高寒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学科组与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等单位合作,于2011年在青海海北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海北站),建立了大型的“增温—降水改变”控制实验。

    科研团队通过野外实验,结合海北站连续32年的地面监测,以及青藏高原9个站点实验研究的Meta分析(元分析),探讨了气候变化对高寒草地植物群落结构和生产力的影响。相关论文4月17日在线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

    近50年来,青藏高原经历着两倍于全球平均的升温过程和显著的降水格局变化,气候变化将如何影响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其内在机制是什么?这些问题直接关系着高原5000万只藏系绵羊、1400万头牦牛以及大量野生有蹄类动物的生存与生长,与700万当地牧民的生产与生活紧密联系,一直为国内外研究者们所关注。

    研究组组长贺金生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为解答这些科学问题,科研人员需要克服高原恶劣的气候条件,进行严格的野外气候变化控制实验,因此工作难度极大。”

    团队研究发现,尽管过去32年来海北站气候呈现暖干化的趋势,但草地生产力无显著趋势性变化。与此同时,草地物种组成却发生了明显改变,即深根系的禾草增加、浅根系的莎草减少。这种功能群组成的变化增强了植物群落对深层土壤水分的获取能力,有利于气候变化下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稳定。

    科研人员通过气候变化控制实验进一步证明,增温和干旱处理有利于光合产物向地下分配,但对总初级生产力无显著影响。Meta分析证实了气候变暖条件下物种组成改变在整个高原普遍存在。结果表明,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产力并不像以前认为的对气候变化极其敏感;更重要的是,高寒草地植物物种多样性在气候变化下生产力维持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如果植物多样性丧失,高寒草地对气候变化的缓冲作用降低,就会威胁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沈春蕾 刘晓倩)

    《中国科学报》 (2018-04-23 第5版 创新周刊).

相关报告
  • 《科学家揭示浮游植物多样性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8-11-23
    • 日本海洋地球科学与技术局全球变化研究与发展中心的Bingzhang Chen和Sherwood Lan Smith研究了浮游植物大小多样性对北太平洋初级生产力的影响。通过使用不同大小的浮游植物群落的新模型,揭示了将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力的部分未知机制。该研究项目是与德国亥姆霍兹中心的Kai Wirtz教授合作完成的。 浮游植物是海洋食物链的基本构成。就像陆地上的植物一样,海洋中浮游植物的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的整体生产力和恢复力非常重要。此外与陆地植物相比,更多种类的海洋浮游生物往往在任何一个地方共存,即使它们在大小和其他特征上差别很大。虽然在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力之间观察到了不同的关系,但浮游植物多样性对生产力的影响仍然未知,因为在高度可变的海洋环境中这么多物种的相互作用非常复杂。 为了模拟浮游生物在北太平洋不同地区的生长,科学家们开发了一种连续的浮游植物群落分布特征模型。科学家们研究了不同地区不同环境条件下多样性与生产力关系模拟结果。 结果证明多样性对生产力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个主要影响之间的平衡。一方面在动态环境中,大小和功能的多样性对浮游植物群落是有利的,也就是说它有助于它们在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下维持一致的生产力。相比之下,竞争排斥会缩小静态环境中最佳大小或类型的大小分布,因此最具生产力的浮游植物群落在平静区域的多样性较低。研究小组还阐明了洋流和其他物理过程如何通过混合来自不同水域的浮游生物来维持足够大的多样性水平,以支持北太平洋大部分地区相对较高的产量。潜在的机制与先前的理论预测一致:在频繁干扰的地区,更多样化的社区往往更具生产力,因为多样性增强了适应能力,这是一种从环境条件的突然变化中恢复的能力。另一方面,在相对平静的地区,不太多样化的群落往往更有生产力,因为高生产力群落由几乎相同的物种组成,具有恰好的特征或几乎恒定的环境条件的固有特征。因此,多样性对生产力的影响取决于当地的环境条件,特别是干扰的频率。基于查尔斯·达尔文等先驱科学家的见解,这些研究结果首次代表浮游植物群落在三维海洋模拟中使用新模型进行连续大小分布。 海洋生物保护被定义为2015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新议程中“海洋,海洋和海洋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17个目标之一。为了优化海洋资源,维持海洋食物链和渔业的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力时需要考虑干扰频率和强度。具体而言,与干扰相对稀少且生物多样性丧失不太可能降低生产力的地区相比,限制经常受到干扰的地区生物多样性丧失更为重要,以保持那里生态系统的适应能力。 此外,除浮游生物生态系统外,这种方法还可以应用于经济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其他不同的研究领域。例如,如何最好地管理员工技能或产品的多样性,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业务生产力。 (傅圆圆 编译)
  • 《植物所森林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研究获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科技领域知识集成服务
    • 编译者:陈方
    • 发布时间:2020-09-10
    •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简称BEF)是生态学领域的核心科学问题之一。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之一,相比于草地生态系统,森林具有更高的生物多样性,树种间的生态位可能更相似,树木个体寿命也更长,因此森林BEF一直处于争论中。目前关于森林BEF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多是基于天然林观测实验的结果,无法去除自然条件下与生物多样性平行的其它共变因素(如非生物因素、林龄、物种组成以及演替阶段的差异)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因此,通过人工控制生物多样性实验,开展长期系统性研究,对于理清森林BEF的关系及其内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马克平带领的研究团队联合瑞士、德国的生态学家,于2009年至2010年在江西省新岗山共建了约为50公顷的亚热带森林开展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实验(简称BEF-China)。该实验设计有6种多样性梯度,种植了多个树种超过30万棵树,是当前世界最大的野外人工生物多样性控制实验。研究人员通过连续5年的观测发现,生物多样性能促进地上初级生产力,而且生物多样性的作用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增加。分析表明,随着时间的变化,物种间的互补效应显著增强;且互补效应与功能多样性的正相关关系也越来越显著。这表明具有不同功能策略的物种配对可能更高产。进一步研究发现,灌木多样性的结果也显示随着灌木多样性的增加,灌木与乔木间的竞争减弱。这表明森林中乔木与灌木之间也存在积极的互补效应。 该研究表明,不同生物多样性的森林在保护环境缓减气候变化中所起的作用具有明显差异,种植多物种混交林能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减缓气候变化双赢,是比种植纯林更好的植树造林策略。该研究结果也从经济学上说明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估算显示,如果将实验中观察到的结果外推到世界现有森林,全世界树种多样性降低10%就会造成经济上每年200亿美元的损失。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2018年10月5日《科学》期刊。 丁陈君 摘编自http://www.cas.cn/syky/201810/t20181008_4665445.shtml 原文标题:植物所等在森林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研究中取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