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煤炭绿色开采技术再获突破》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4-21
  • 暮春时节,生机盎然。绕过山煤国际霍尔辛赫煤业主井,不远处矗立着一座拱形建筑。屋内,一排工业设备高低错落、布置有序,高速运转中,轰鸣声响彻厂房。这里是霍尔辛赫煤业煤矸石注浆站,也是该公司推动煤炭资源绿色开采技术革新的作战营。近年来,该公司引进覆岩离层注浆充填技术,通过艰难攻关、创新升级,形成适用于该公司地质构造的成套工艺,成功解决“三下”压煤开采和煤矸石处置难题,迎来了高质量发展的绿色新生。

    绿色开采是推动煤炭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加快煤矿智能化建设的同时,山西省有序推进绿色开采技术试点示范,持续提高煤炭清洁利用水平。目前,全省已建成以霍尔辛赫煤业为代表的55个试点示范煤矿,全省煤炭绿色开采取得积极进展。


    一项技术,攻克两大难题

    霍尔辛赫煤业是山煤国际的动力煤主力生产矿井,也是山西焦煤能源保供的主要单位之一,年生产能力400万吨。井田上,遍布着大小42个村落、焦化厂、加油站等建、构筑物,“三下”压煤总量可观。“如果能把这些煤炭资源都开采出来,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前不久,霍尔辛赫煤业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建功道出了初期的权衡考量。

    几经调研,一种绿色技术——覆岩离层注浆充填技术,进入了他们的视野。这一技术由山西文龙中美环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院士工作站研发,是将粉煤灰或煤矸石浆液等工业固废作为充填物,充填到井下离层空间。所谓离层,是由于煤炭开采导致煤层上端岩层塌陷而形成的一定空间。这一技术的核心在于,岩层中需要有一道关键层,能与塌陷层形成较大的离层空间,通过充填与其形成“柱+板”的稳定结构,而霍尔辛赫煤业正好符合这样的地层特征。

    同时,这一工艺还能解决霍尔辛赫煤业固废处置难题,吞废吐“金”,一举两得,可消化该公司每年所产生的部分煤矸石及尾煤泥。

    从2020年开始,该公司依托山西焦煤、山煤国际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资源,组建了专项科研团队,联合第三方构建起产学研一体化链条,推出“科技创新+工程设计+第三方数据检测”技术创新模式,聚力难点全力攻关。做足前期调研、理论论证、大量试验后,霍尔辛赫煤业将试点选在压覆于废弃焦化厂、乡村道路等建、构筑物下的3501工作面上。

    选址、征地、办手续……一系列前期事宜落地后,2022年,该公司启动了注浆站施工项目,并于当年2月开始注浆、采煤同步作业。4个月后,3501工作面成功回收“三下”压煤资源47.5万吨,消化粉煤灰43万吨,解决矿井废水30万吨。这一成果,标志着覆岩离层注浆充填技术在霍尔辛赫煤业获得成功。

    四年攻关,实现三代迭新

    科技创新释放强劲效能。从2020年论证调研,到目前3个工作面得以成功开采,4年多时间里,霍尔辛赫煤业覆岩离层注浆充填技术实现了三代迭新。据了解,包括霍尔辛赫煤业在内,山西省“三下”压煤赋存均呈现复杂多样特征。这让该公司初期引进充填工艺时面临很大的技术挑战。如何让复杂地质变得简单可控?这成为他们初期技术攻关的主要方向。

    该公司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以3501工作面为试点,提出全过程地表沉陷“四区”控制模型,将采区精确分为常规区、过渡区、注浆区和控制区。通过分区治理、精准控制,再辅以单孔提级注浆,一举攻克复杂地形不可预控的技术难关,形成了霍尔辛赫煤业覆岩离层注浆技术1.0版。

    3501工作面实现成功回采,为第2个试点的注浆充填提供了技术经验,但也随之出现了新的难题:因为开采模式的局限性,导致注入的浆液总是偏离既定区域,使注浆量与注采比均居高不下。如何控制注浆量,减小注浆成本,再一次难住了技术团队。经过一轮又一轮的研讨、论证、试验,他们提出了帷幕封堵增效技术——将研发的自膨胀水泥速凝封堵材料打入特定钻孔,有效堵住了“漏斗”,浆液不再偏离。历经1年多的技术实施,到2023年10月回采完成时,第2试点的注浆量成功减少9万吨,注采比降低0.2,注浆充填2.0版本正式落地。

    3801工作面压覆于石油加油站下。“相比其他建筑物,加油站对地表稳定性要求更高。加之前期采动影响,充填开采难度呈现指数级增长。”该公司生产技术部部长刁怀斌说。这一阶段,数智赋能作用开始显现。技术团队建成集制浆、注浆与沉陷控制效果于一体的综合监控体系,发明了建构图数字动态安全预警防护技术,提出了地表沉淀控制导向的采注协同控制方法,建立远程数据收集点,以智能控制、精准动态预测跑赢地质风险,解决了充填难题,形成了关键技术3.0版。

    创新无止境,突破不止步。目前,霍尔辛赫煤业技术团队已投入到新一轮的科技攻关中,全心致力于离层注浆充填技术+110工法技术研究,以实现井下资源“颗粒归仓”,推动工艺再一次升级迭代。

    绿色充填,收获质效多赢

    截至目前,霍尔辛赫煤业已累计释放矿井压覆煤量约371.82万吨,创造直接经济效益约11.2亿元,且已形成了2个采面、2个备采面,生产衔接顺畅有序。覆岩离层注浆充填技术为霍尔辛赫煤业绿色开采带来了新希望。

    “覆岩离层注浆充填技术可以有效控制采空区地表,使矿区实现源头止损,能有效解决煤矿开采中的地表沉陷控制、煤基固废处置、水资源保护、采动矿震防治等多数工程难题。”李建功说。

    据了解,随着全省煤炭资源的深度开采,“搬不动、塌不起、排不掉”的“三下”压煤成为煤炭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而霍尔辛赫煤业采用的覆岩离层注浆充填技术,或可成为这些难题的最优解之一。

    如今,在该技术的助力下,霍尔辛赫煤业形成了“采煤不见煤、矸石不出矿、三废零排放”的绿色发展格局。目前,该公司累计处置煤矸石、尾煤泥、粉煤灰290余万吨。

    走进煤矸石注浆集控室,一块电子屏覆满墙壁。该设备不仅能够集成监控各个环节的作业情况,还清晰地显示着煤矸石离层注浆充填工艺动图。分布各处的系统图例,反映着设备的运行动态。一键开启、有人巡视、无人值守,自动分析历史数据、智能预警诊断、在线监测……数智加持的覆岩离层注浆充填技术,让霍尔辛赫煤业发展“含绿量”更高。

    科技创新驱动下,覆岩离层注浆充填等多项技术荣获山西焦煤及以上等级的科技项目奖。经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组织鉴定,“大宗煤基固废利用与采注协同绿色开采关键技术及示范”与“采注协同绿色开采与建筑物数智预警防护关键技术及示范”两项技术,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李建功表示,他们将把创新驱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牢牢抓在手上,积极推动新技术和绿色发展深度融合,让霍尔辛赫煤业高质量发展的大路越走越宽。


  • 原文来源:https://www.nengyuanjie.net/article/113584.html
相关报告
  • 《“全球首套”交付!海上油田绿色开发技术再获突破!》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8-16
    • 近年来,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新能源利用如火如荼。那么,你是否听说过用烟气余热发电? 8月13日,全球首套5兆瓦级海上高温烟气余热发电装置在天津完工交付,标志着我国海上油气田电站在烟气余热利用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对实现海上油气田绿色低碳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电站是海上平台的“心脏”,通常由自产油气燃烧提供电能此过程中会排放大量的高温烟气,是海上油气开发主要的碳排放源。如何降低高温烟气排放成为困扰海上油气平台绿色生产的难题。为此,海油工程制造出了降服它的“法宝”高温烟气余热发电装置。 该余热发电装置利用电站运行产生的高温烟气余热作为热源装置中循环流动的有机介质,推动膨胀机发电可直接将废弃的热能变为清洁的电能,该发电装置应用后将实现海上油气田主电站烟气余热的综合利用。主电站综合能效预计提升7%有效节省油气田原油和天然气消耗。该装置未来将应用于文昌9-7油田开发工程项目。经测算,装置投用后年发电量可达0.4亿千瓦时。 运行20年,可累计节省天然气消耗约3亿立方米。 此前,国内外在海上高温烟气余热发电应用领域。尚无先例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湛江分公司、海油工程联合外部设计制造团队。共同推动形成设备研制、橇装制造、测试试验全链条自主技术服务能力打造了自主可控的装备体系。 该技术能够广泛适用于我国海上油气平台,推动海上油气田在开发过程中实现节能减排、降本增效目标为海洋石油工业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注入新动能。
  • 《山西焦煤大力推动煤炭产业绿色低碳发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6-18
    • 今年以来,山西焦煤又有14座矿山被评为省级绿色矿山,至此,山西焦煤已累计创建部、省级绿色矿山41座,绿色矿山建成率达44.5%,预计到今年年底该创建比例将进一步达到70%以上。这份成色十足的“绿色答卷”,是山西焦煤积极推动煤炭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有力佐证。近年来,山西焦煤作为我国最大炼焦煤生产和供应企业,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持续加快美丽焦煤建设步伐,奋力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煤炭开采向“新”向“绿”。山西焦煤加快实施矿井智能化升级改造,已累计建成27座智能化矿山、179个智能化采掘工作面,初步形成了集“一个大数据中心”“一张网”“一张图”“一个应用平台”和N个应用子系统于一体的智能化煤矿信息系统体系。与此同时,山西焦煤加紧推广绿色开采技术,在生产矿井全面实施“110”工法和无煤柱开采,因地制宜开展充填开采、保水开采,有效扩大优质供给,推动煤炭生产降能耗、提能效。截至目前,“110”工法已应用于19座矿井74个工作面。 “三废”治理吐“绿”生“金”。山西焦煤持续加大废水、废气、固废的治理力度,着力绘就“蓝天、碧水、净土”的美丽矿山生态图。围绕“一泓清水入黄河”目标,山西焦煤以标准化污水厂创建工作为重点,构建起矿井水“防治用”一体化治理模式,所属192个矿井水处理厂和生活水处理厂现已全部完成标准化创建,整体运行成本同比下降5%以上。围绕废气瓦斯治理,山西焦煤构建起瓦斯抽采利用全链条管理体系,其“分级利用、效率优先”的梯级利用模式为煤炭企业瓦斯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山西焦煤方案”。目前山西焦煤所属10座瓦斯突出矿井、20座高浓度瓦斯矿井全部建有瓦斯抽采装置,已建成的20座瓦斯发电站实现年发电量6.42亿度、年利用瓦斯量2.5亿立方米,8台瓦斯锅炉(10t/h)年利用瓦斯量1562万立方米。2023年,山西焦煤抽采瓦斯综合利用率达42.38%,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30余万吨。在固废煤矸石治理方面,山西焦煤坚持“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目标,建立起了煤矸石“产排治”全流程管控和多途径综合利用体系。 物流运输迈向“零碳”。山西焦煤大力优化煤焦运输结构,积极推广新能源、清洁能源车辆应用,促进物流运输洁净化、低碳化、绿色化。山西焦煤优化运输组织效能,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推动大宗物资、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散改集”,为客户“量身打造”绿色运输新模式。尤其是今年以来,山西焦煤加快智慧物流云平台建设,向着物流配送“零碳”新模式快步迈进。截至目前,山西焦煤物流运输国六、新能源车货运量占比达60%,原料煤入洗、厂区短倒新能源车、清洁能源车占比达40%以上,500公里以上煤炭运输铁路货运量占比达95%以上。“绿色链条”延伸拓展。山西焦煤积极延伸碳产业链条,大力强化碳资产管理,在煤电企业建立了涵盖碳战略、碳计量、碳交易等全价值链的碳资产经营管理体系。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2021—2022年第二履约期,仅兴能电厂就实现碳配额盈余300万吨,实现碳资产收益2亿元。此外,山西焦煤还积极推进分布式清洁能源开发,完善多种能源布局,在集中式光伏电站建设、矿区分布式光伏开发、余热余气利用等方面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进一步提高了清洁能源开发与利用率。现已建成灵丘60MW光伏发电项目等7座光伏发电站,实现年发电量1.3亿度,节约标煤4.3万吨/年,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2万吨。2022年,山西焦煤入选首批中国工业碳达峰“领跑者”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