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 | 新型片上集成波导锑化物半导体中红外激光器》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胡思思
  • 发布时间:2024-10-25
  • 中红外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在气体检测、制造加工、空间通信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传统宽区(broad-area, BA)结构锑化物半导体激光器虽然制造工艺较为成熟、输出功率高,但受热效应、侧向载流子积累效应的制约影响,以及高注入电流下提示激光功率带来侧向发散角增大,面临光束质量下降的瓶颈问题,严重限制其可应用场景。解决高功率下激光光束发散角过大问题成为研究热点。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全国重点实验室牛智川研究员团队提出了一种新型锯齿波导(Advanced Sawtooth Waveguide , ASW)结构,通过有效增加高阶模式与基模的损耗差,在高输出功率下,光束侧向发散角比传统BA结构激光器的19.61°减小至11.39°,发散角对电流依赖性显著改善,显示了稳定且有效的光束模式控制效应。

    锑化物半导体ASW激光器结构如图1所示。该结构设计依据宽区波导近场分布特性,采用二维时域有限差分(finite difference time domain, FDTD)仿真,沿腔长方向设置一系列锯齿结构准确提升了对高阶模式的损耗,同时还改善了波导两侧的载流子累积。

    图1 锑化物半导体ASW激光器示意图

    锑化物半导体ASW激光器腔内光场分布如图2所示。两侧锯齿结构几乎不影响基模,对高阶模式散射明显增加。激光器各阶模式在腔面的光场分布如图3所示:其微结构尺寸比(L-d)/L为0.5,基模剩余能量约为高阶模式的1.4倍,可以看到基模的大部分能量被保留,而高阶模的强度分布在波导两侧显著降低,同时器件载流子轮廓和模式轮廓更加匹配。

    图2 阶数m=0,1,2,3,6,8阶侧模通过ASW结构得到的腔内光场分布

    图3 (a):不同微结构尺寸比ASW结构各阶侧模后剩余能量与初始能量比Ru。(b)-(f) 微结构尺寸比为0.5时,传统BA结构和ASW结构各阶侧模腔面光场分布

    本实验对比了具有相同输出孔径的ASW与BA两种激光器,在相当输出功率1.1 W下,ASW具有更高光电效率。两种器件的侧向远场分布以及侧向远场发散角随注入电流的变化关系如图4所示:显然传统BA激光器是典型的多瓣远场,而ASW激光器远场分布更集中。在整个动态电流范围内,ASW器件除了具有更小的侧向发散,其侧向发散对电流的依赖性由2.19°/A降低至1.35°/A,揭示出更稳定的模式调控。

    图4 :注入电流为 (a):1 A、(b):4.5 A时,ASW激光器与BA激光器侧向远场分布对比;(c) ASW激光器和BA激光器侧向远场发散角随注入电流变化对比

    该成果以创新的设计成功研制一种片上集成新型波导结构中红外半导体激光器,基于选择性调控模式损耗机理有效降低了激光侧向发散角,在基本不增加工艺制备复杂性和成本前提下,实现了更高功率、窄发散角稳定功率输出。该结构和制备技术可兼容其他半导体材料不同波段激光器,是现实高集成化、高亮度激光技术应用的理想技术路线之一。

  • 原文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Z_bFzFFFtLJJkkerRPBilw
相关报告
  • 《前沿 | 铌酸锂芯片上首次集成激光器》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2-05-05
    • 最近,尽管在集成铌酸锂光子电路方面(从频率梳到频率转换器和调制器)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有一个大部件仍然不容乐观、难以集成,那就是激光器。 长距离电信网络、数据中心光互连和微波光子系统都依靠激光器来产生用于数据传输的光载体。在大多数情况下,激光器是独立的设备,在调制器之外,使得整个系统更加昂贵,稳定性和可扩展性更差。 现在,来自哈佛大学约翰•A•保尔森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SEAS)的研究人员与Freedom Photonics和HyperLight公司的行业伙伴合作,开发了第一个完全集成在铌酸锂芯片上的高功率激光器,为高功率电信系统、全集成光谱仪、光学遥感和量子网络的高效频率转换以及其他应用铺平了道路。 SEAS电气工程和应用物理学的Tiantsai Lin教授和该研究的第一作者Marko Loncar说:"集成铌酸锂光子学是开发高性能芯片级光学系统的一个很有前途的平台,但是把激光器弄到铌酸锂芯片上已被证明是最大的设计挑战之一。在这项研究中,我们使用了从以前的集成铌酸锂光子学发展中学到的所有纳米加工技巧和技术来克服这些挑战,实现了在铌酸锂薄膜平台上集成高功率激光器的目标"。这项研究发表在《Optica》杂志上。 Loncar和他的团队为他们的集成芯片使用了小型但强大的分布式反馈激光器。在芯片上,激光器位于蚀刻在铌酸锂上的小井或沟槽中,在同一平台上制作的波导中提供高达60毫瓦的光功率。研究人员将激光器与铌酸锂中的50千兆赫的电光调制器结合起来,建立了一个高功率发射器。 SEAS的研究生和该研究的第一作者Amirhassan Shams-Ansari说:“集成高性能的即插即用激光器将大大降低未来通信系统的成本、复杂性和功耗。这是一个可以集成到更大的光学系统中的构件,可用于传感、激光雷达和数据电信等一系列应用。" 通过将铌酸锂薄膜器件与高功率激光器使用工业友好型工艺相结合,这项研究代表了向大规模、低成本和高性能发射器阵列和光学网络迈出的关键一步。接下来,该团队的目标是提高激光器的功率和可扩展性,以实现更多的应用。
  • 《苏州纳米所孙钱团队研制出一种新型氮化镓半导体激光器》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0-11-25
    • III族氮化物半导体是继第一代Si、Ge元素半导体和第二代GaAs、InP化合物半导体之后的第三代半导体,通常又被称为宽禁带半导体。其为直接带隙材料,禁带宽度在0.7 eV (InN)至6.2 eV (AlN)之间连续可调,发光波长覆盖了近红外、可见光到深紫外等波段;其还具有发光效率高、热导率大、化学稳定性好等优点,可用于制作半导体激光器。基于III族氮化物的半导体激光器在激光显示、激光照明、激光通信、材料加工和激光医疗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图1),因此得到了国内外产业界知名企业和全球顶尖科研机构的广泛关注。 图1. GaN基激光器的应用场景。 自1996年日本日亚公司研制了国际首支GaN基激光器以来,GaN基激光器性能得到了巨大提升,单颗芯片连续输出功率已超过7瓦,然而其电光转换效率仍然较低(<50%),远小于GaAs基激光器的电光转换效率(≈80%)。究其主要原因是GaN基激光器的串联电阻较大、热阻较高,导致工作电压和工作结温较高,最终严重影响了器件性能和可靠性。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孙钱团队从半导体掺杂和载流子输运理论出发,有效利用III族氮化物材料中施主激活效率比受主高、电子迁移率比空穴大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新型GaN基激光器结构:翻转脊形波导激光器(图2),该结构的关键是将脊形波导从高电阻率的p侧转移到低电阻率的n侧,可大幅降低器件的串联电阻和热阻,显著降低工作电压和结温,从而有效提升器件性能和可靠性。另外,翻转脊形波导激光器还可与硅基CMOS实现更好的兼容。相关结构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并已授权(ZL 201710022586.5);还通过PCT(PCT/CN2017/116518)进入了美国、日本、德国,其中美国专利已授权(US 10840419)。 图2. (a) GaN基常规脊形波导激光器和(b)翻转脊形波导激光器结构示意图。 基于上述研究背景,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孙钱研究团队在前期研究基础上,(1)设计了基于非对称波导的翻转脊形波导激光器结构,有效降低了内部光损耗;(2)研究了硅基GaN翻转脊形波导激光器中的应力调控与缺陷控制技术,生长了高质量的激光器材料(Optics Express 2019, 27, 25943; Optics Express 2020, 28, 12201; Journal of Physics D: Applied Physics 2019, 52, 425102),如图3所示;(3)开发了室温低比接触电阻率的氮面n-GaN非合金欧姆接触技术(Solid State Electronics 2020, 171, 107863);(4)联合Nano-X开发了基于干法刻蚀的激光器腔面制备技术(图3)。 图3. 硅基GaN翻转脊形波导激光器的(a)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STEM)图,(b)有源区的STEM图,(c)激光器腔面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 基于上述工作,孙钱团队实现了硅基GaN翻转脊形波导激光器的室温电注入连续激射(图4)。在阈值电流(350 mA)处,翻转脊形波导激光器的微分电阻和工作电压分别为1.2 ?和4.15 V,比常规结构激光器低48%和1.41 V;翻转脊形波导激光器的工作结温和热阻分别为48.5 oC和18.2 K/W,比常规结构激光器低25 oC和8 K/W。仿真结果表明采用更高热导率的焊料和热沉,翻转脊形波导激光器的工作结温和热阻可进一步降低至34.7 oC和8.7 K/W。综上,GaN基翻转脊形波导激光器在串联电阻和热阻方面优势巨大,可大幅提升III族氮化物半导体激光器的电光转换效率等器件性能和可靠性。 图4. 硅基GaN翻转脊形波导激光器(脊形尺寸:10×800 μm2)的(a)不同注入电流下的电致发光光谱,(b)电致发光光谱峰值波长与半高宽随注入电流的变化曲线,(c) 0.8倍和(d) 1.2倍阈值电流下的远场光斑,(e)输出功率-电流曲线。 该研究成果以InGaN-based lasers with an inverted ridge waveguide heterogeneously integrated on Si(100)为题发表在ACS Photonics 2020, 7, 2636 (网址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photonics.0c01061),并被半导体行业权威杂志Semiconductor Today报道(网址链接http://www.semiconductor-today.com/news_items/2020/oct/sinano-151020.shtml)。论文第一作者是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博士研究生周瑞和副研究员冯美鑫,通讯作者为孙钱研究员。该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课题和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等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