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 揭示造血干细胞微环境的建立和维持具有不同的对表观转录组调控的依赖性》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 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4-24
  • 2024年4月23日,哥伦比亚大学 Irving Medical Center的丁磊团队在Cell上发表了题为Hematopoietic stem cell niche generation and maintenance are distinguishable by an epitranscriptomic program的文章,揭示作为造血干细胞微环境的间充质细胞在建立和维持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对表观转录组调控的依赖性。

    因为骨髓造血干细胞微环境是在围产期建立的,那么调节骨髓间充质细胞形成的分子机制应该是在围产期的细胞中特异表达的。根据这条线索,作者们首先从单细胞转录组入手,比较了小鼠围产期和成体骨髓间充质细胞的基因表达差异,发现与mRNA N6-腺苷酸甲基化(m6A)修饰相关的基因在围产期的细胞中明显富集。m6A修饰是由包含多个成分的蛋白质复合物催化的,其中METTL3具有关键的催化活性。围产期骨髓间充质细胞表达更高水平的METTL3,提示m6A和METTL3可能是间充质细胞建立所必需的。接着,为了验证这个假说,作者们敲除了小鼠发育期的骨髓间充质细胞中的Mettl3基因,发现这显著影响骨髓微环境的形成,造成造血干细胞的数量和功能的缺失。

    通过单细胞测序、免疫荧光染色、细胞谱系示踪等技术,作者们发现在骨髓微环境形成的过程中敲除Mettl3后,骨髓间充质细胞的细胞命运发生显著改变,表现为它们表达更低水平的SCF、CXCL12等因子,而更倾向于向成骨细胞的分化。骨髓间充质细胞中的甲基化mRNA测序提示转录因子Klf2是Mettl3的靶基因之一。Klf2的表达量在Mettl3敲除的骨髓间充质细胞中显著增加。在Mettl3敲除的小鼠上进一步敲除Klf2可以弥补骨髓微环境的形成和造血干细胞数目与功能上的缺陷。与此不同的是,敲除成体骨髓间充质细胞中的Mettl3并不影响造血干细胞的数量和功能。换句话说,这个分子机制只在骨髓微环境的间充质细胞在发育过程中的建立起到关键的作用。这是第一个被发现的特异的调节骨髓微环境的形成的分子机制。

    这项研究揭示了作为造血干细胞微环境重要成分的骨髓间充质细胞在建立和维持时具有不同的分子调控机制,为体外和体内构建和再生支持造血干细胞扩增的微环境等再生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比如利用这个发现,我们可能将来可以生成更多的微环境来支持造血干细胞用以治疗血液系统疾病。另外,这项工作可以推广到别的组织中的成体干细胞:微环境的形成和发育机制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

相关报告
  • 《研究揭示m6A RNA表观遗传修饰对成年小鼠造血干细胞静息状态的调控作用》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8-10-13
    •         7月13日,国际学术期刊Cell Research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周波研究组和四川大学龚玉萍研究组合作的最新研究进展Mettl3–Mettl14 methyltransferase complex regulates the quiescence of adult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该工作首次揭示了m6A RNA表观遗传修饰在成体造血干细胞(HSC)自我更新中的关键作用。   m6A(N6-甲基腺嘌呤)是最常见、最丰富的真核生物mRNA转录后修饰之一。它是由甲基转移酶复合体Mettl3-Mettl14(及其辅助亚基WTAP)催化完成的。目前,m6A的生物学功能已受到广泛关注,也成为HSC及白血病研究的热点。在过去的工作中,科学家们发现Mettl3-Mettl14介导的m6A能够促进急性髓性白血病的发展并维持白血病起始细胞。在斑马鱼和小鼠中,Mettl3的敲低能够阻断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内皮-造血转变,从而抑制pre-HSCs的产生。出乎意料的是,在E10.5胎儿中敲除Mettl3并不影响造血干细胞和祖细胞(HSPCs)的数量或功能,这提示m6A在早期发育过程中对于HSC自我更新是不必要的。然而,过去的工作并没有揭示m6A在成体HSC自我更新中的作用。   周波及龚玉萍课题组发现,在成年小鼠骨髓中,利用Mx1-cre诱导敲除Mettl3可导致HSC数量的显著性增长,然而,竞争性移植实验以及二次移植实验的结果显示,Mettl3敲除显著降低了供体来源的血液细胞在受体小鼠中的嵌合率。利用BrdU标记实验,他们发现Mettl3敲除的HSC快速增殖,不再处于正常的静息状态。因此,尽管Mettl3敲除增加了HSC的数量,但HSC的功能受到了抑制。另一方面,Mettl14条件性敲除小鼠表现出与Mettl3敲除小鼠相似的表型,但表型明显偏弱,而Mettl3/Mettl14双敲小鼠则表现出与Mettl3单敲相同的表型,这表明Mettl3-Mettl14复合物在HSC中的功能主要由Mettl3介导。   相对于其它成体干细胞,HSC的研究有着更为成熟的表型鉴定标准(12种以上抗体组合流式细胞分析)和更为严格的功能检测标准(移植致死性辐照后小鼠),因此,HSC一直被作为成体干细胞的“范例”来研究新基因、新通路在干细胞中的作用功能。周波及其合作课题组的这项研究,不仅对HSC自我更新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将引领m6A在其它成体干细胞中的功能研究。   另一方面,m6A的修饰过程在体内是动态可逆的,它的功能发挥不仅受到甲基转移酶复合体Mettl3-Mettl14(及其辅助亚基WTAP)的调节,同时还受到去甲基酶(FTO和ALKBH5)和相应的阅读器(YTHDF或YTHDC等)协同调控。这些去甲基化酶或者阅读器在HSC功能调控中发挥的功能与Mettl3-Mettl14复合物有何异同,也有待科学家们进一步的勘探。   硕士一年级研究生姚颀是论文的第一作者,桑丽娜和林明辉是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周波和龚玉萍是该项工作的共同通讯作者。该工作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项目、科技部干细胞及转化研究重点研究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经费支持。
  • 《Cell | 染色质状态依赖性调控和先导编辑的表观遗传操作》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4-15
    • 2024年4月11日,华盛顿大学, HHMI Jay Shendure团队在Cell杂志上发表了题为Chromatin context-dependent regulation and epigenetic manipulation of prime editing的研究。该研究通过建立新的分子生物学方法,阐述了影响PE效率的表观遗传因子,并且开发出基于表观遗传“编辑”从而有效操纵PE效率的新方法。 首先,为了探究PE在不同染色质环境的工作效率,作者建立了一个T7-assisted reporter mapping assay,这个方法可以高效地定位所有随机插入基因组的PE reporter (synHEK3)。通过比较4000多个位点的编辑效率,作者发现PE效率与H3K79me2正相关,而且可以被表观遗传特性有效预测。通过深入分析,发现转录延伸是高效PE的决定因素。 其次,为了研究chromatin context-dependent regulation,即表观遗传环境(cis-chromatin environment)和反式作用因子的相互作用,作者开发了一种基于单细胞测序(sci-RNA-seq3)的技术。通过将该技术运用在PE和pooled genetic screen中,作者可以将细胞受到的遗传干扰和不同染色质环境中的PE响应联系起来,进而发现chromatin context-dependent regulator – HLTF。 最后,作者试图利用操纵编辑位点周围的表观遗传环境来改变编辑效率。通过CRISPRoff降低编辑基因的转录,PE效率能够被显著降低,证明了PE编辑效率和转录的紧密联系。反之,通过CRISPR activation对编辑基因启动子的预激活,PE效率可以被大幅提升。例如,对于基因CREB3L3,一个效率仅为5%的epegRNA在激活基因表达后,可以被提升到66%(16.5x)。作者还证明了此方法对多种细胞环境(K562,iPSCs),所有突变类型都有很好的提升效果。 此工作建立了一系列新的、可以用来研究chromatin context-dependent regulation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当运用在基因编辑中,作者发现了调控PE效率的重要因子。这些方法对研究其他chromatin-associated processes都会有广泛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