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蚀平台发育影响下基岩海岸地貌演化研究获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10-12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OMG)研究员李伟团队,联合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及新西兰奥塔哥大学的科研团队,在海蚀平台发育影响下基岩海岸地貌演化数值模拟研究上取得重要研究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地貌学权威期刊Geomorphology(《地貌学》)上,助理研究员赵中伟为论文第一作者。 

    波浪对基岩海岸的持续性侵蚀作用,会在潮间带形成向海倾斜的平台状地貌——海蚀平台。由于波浪与海蚀平台表面的底摩擦作用,衰减了海浪最终到达海岸的波能。准确刻画海蚀平台对波浪近岸传播的影响,是数值模拟基岩海岸地貌演化的重要基础。

    对于长地质时期的海岸地貌,由于无法获得各时期准确的海底地形和远场波浪条件,使得基于过程的数值模型无法适用。早在2014年国际基岩海岸地貌学家Sunamura教授针对该问题提出一套模型,但仅适用于倾向近乎水平的海蚀平台,对于倾斜海蚀平台适用性及其参数的准确性,成为了制约该模型推广和应用的关键问题,尤其在海岸侵蚀的防灾减灾领域。

    在该项研究工作中,研究人员通过有限元积分的方法将倾斜型海蚀平台切割为一系列水平状阶梯单元,通过积分各单元对波浪的衰减强度总和,获取波浪经海蚀平台表面传播到达最终海岸的波浪高度,解决了模型对倾斜型海蚀平台的适用性问题。

    基于全球已发表的基岩海岸海蚀平台波浪近岸传播观测数据,研究人员对比该模型模拟结果与实际观测结果的异同,发现模型的均方根误差仅不到8厘米。此外,将模型中的3个经验参数,按照控制变量的方法分别扩大和缩小2-4倍,结果皆显示模型输出结果的均方根误差会随之增大,进而证明了Sunamura模型及其经验参数的准确性。

    该项研究充分证明了Sunamura模型在长地质时期(超千年尺度)基岩海岸地貌演化和海岸侵蚀数值模拟领域的实用性和广泛应用前景。

    该研究得到了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的资助(421QN0978)。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geomorph.2022.108480

  • 原文来源:http://www.scsio.cas.cn/news/kydt/202210/t20221012_6523315.html
相关报告
  • 《漫川漫岗黑土区侵蚀沟未来发育风险模拟及影响因素空间定量评价研究获进展》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张毅
    • 发布时间:2025-06-30
    • 漫川漫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粮食产区。目前,该区域沟道侵蚀剧烈,侵蚀沟总数约占东北黑土区侵蚀沟总数的1/5,严重危害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同时,该区域耕地中高达90%的侵蚀沟处于活跃发展阶段,未来继续蚕食耕地的风险较高。因此,明确该区域侵蚀沟发育风险及其控制因素有助于沟蚀防控。然而,现有研究通常采用沟蚀敏感性模型来评估沟道形成概率,未考虑侵蚀沟进一步发育风险。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副研究员郭明明团队提出了新的沟道侵蚀风险模型构建方法(GERM),该方法将沟蚀敏感性模拟与沟道密度模拟相结合,预测了漫川漫岗黑土区全区17.76万km2沟蚀发育风险。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取了424个4×4km2的区域,通过0.3-0.6m分辨率的Google Earth影像对样方中侵蚀沟进行解译,并抽取30%进行实地调查以保证解译精度。结果表明,漫川漫岗黑土区侵蚀沟平均长度为335.85m,平均沟壑密度为250.35m/km2。 GERM综合考虑了Random Forest、XGBoost、KNN以及人工神经网络四种机器学习模型。结果显示,XGBoost模型表现最佳,其AUC=0.999。同时,全局莫兰指数表明,沟蚀风险存在显著的空间聚类特征,即漫川漫岗黑土区沟蚀高风险区面积占比达12.9%,且这些风险区分布于全区中东部、西北部及南部。进一步,研究发现,气候是驱动侵蚀沟形成关键因素,且地形和气候共同决定全区沟蚀强度的空间异质性,而侵蚀沟未来发育风险受控于地形、气候及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其中,汇水地形指数、气温、人口密度、土地利用主控区域面积占比分别为47.3%、18.7%、10.6%、10.4%。南部风险区主要受汇水地形指数影响,东部风险区主要受汇水地形指数、气温及土地利用影响,东北部向小兴安岭过渡地带沟蚀风险主要受人类活动强度,如土地利用和人口密度等的影响,而西北部风险区受控因素复杂多样。 这一研究为东北黑土区侵蚀沟防控与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近期,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地皮属》(Geoderma)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的支持。
  • 《遗传发育所水稻小麦穗发芽研究获进展》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2-12-13
    •       种子休眠性是指种子在适合它生长的条件(温度、水分和氧气等)下仍不能萌发的现象,是多数高等植物所共有的适应性性状。作物驯化过程更多考虑高产、优质、抗病虫及耐受逆境性状,同时保证在生产中种子具有一致的萌发特性,而忽视了对种子适度休眠的保留,导致较多作物如水稻、小麦在生产上大面积遭遇严重的穗发芽问题,即种子成熟期遇潮湿气候在收获前出现穗上籽粒萌发的现象,造成了在收获的最后时刻面临近乎绝收的经济损失。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水稻、小麦等作物在成熟后期频繁遭遇连阴天气,穗发芽灾害发生较为普遍。此外,在作物制种后期同样会遭遇频繁的连阴雨天气,穗发芽对制种产业造成损失,且其影响往往延伸到下季播种。因此,找到水稻、小麦等控制种子休眠的关键基因,阐明种子休眠调控的分子生理机制,挖掘其优良等位变异,对解决水稻等作物穗发芽灾害至关重要。   然而,种子休眠性是颇为复杂的农艺性状,受到大量数量性状位点的调控,并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的显著影响。种子休眠性关键调控基因的克隆较为困难,生产上缺乏实用的主要基因资源。针对这一现状,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储成才团队通过构建可稳定检测到休眠控制位点区域的高密度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群体,在强休眠水稻品种Kasalath中克隆到一个控制水稻种子休眠的关键基因SD6,并证实了SD6负调控水稻种子休眠性。通过筛选SD6互作蛋白,研究发现了另一水稻转录因子ICE2正调控水稻种子休眠性。   通过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及生物化学等实验,科研团队揭示了SD6和ICE2均直接靶向脱落酸(ABA)8′-羟化酶基因ABA8ox3启动子上,两者分别识别启动子上的G-box基序或E-box基序从而实现对同一靶基因的反向调控。SD6和ICE2通过拮抗调控另一个转录因子OsbHLH048间接地调控了ABA的关键合成调控基因即9-顺式-环氧类胡萝卜素双加氧酶基因NCED2。这揭示了一个新的激素平衡调控范式,即拮抗的转录因子对可通过直接地调控ABA的代谢,并间接地调控ABA的合成,从而实现ABA含量的及时高效调控,以切换种子的休眠与萌发。   种子休眠性既受遗传调控,又可通过种子所处环境来调节。温度是影响种子休眠和萌发主要的环境因子。温暖环境通常能加速解除种子休眠,促进种子萌发,而低温则使种子维持休眠状态。这种感知外界环境的能力可以使种子度过不利环境条件,如冬季低温等。储成才团队发现SD6-ICE2分子模块具备感知周边环境温度调控种子休眠性的特征:在常温条件下,SD6基因维持高水平表达,发挥功能,而ICE2基因表达则受到明显抑制,促进种子萌发;在低温条件下,SD6基因表达则受到明显抑制,ICE2基因表达量上调,使种子维持在休眠状态。这表明SD6-ICE2通过感知外界环境温度变化此消彼长,动态控制种子中的ABA含量,从而调控种子休眠强度以适应自然气候更替。这解释了种子休眠性是如何作为一种适应性策略来避免不适宜的条件。   研究显示,含有SD6强休眠等位的近等基因系在大田表现出优异的穗发芽抗性,暗示该自然变异位点可用于优质水稻主栽品种的休眠性常规育种改良。同时,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对多个水稻易穗发芽主栽品种的SD6基因进行改良,该研究证实在不同水稻品种背景下改良的材料在收获期遭遇连绵阴雨天气的情况下,其穗发芽情况显著改善。高彩霞团队对小麦品种科农199的TaSD6基因进行改良,也可以大幅提高小麦穗发芽抗性,表明SD6基因在水稻和小麦中控制种子休眠性的功能是保守的,即SD6在水稻和小麦穗发芽抗性育种改良中均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如图)。   12月5日,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Nature Genetics上(DOI:10.1038/s41588-022-012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