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蚀平台发育影响下基岩海岸地貌演化研究获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10-12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OMG)研究员李伟团队,联合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及新西兰奥塔哥大学的科研团队,在海蚀平台发育影响下基岩海岸地貌演化数值模拟研究上取得重要研究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地貌学权威期刊Geomorphology(《地貌学》)上,助理研究员赵中伟为论文第一作者。 

    波浪对基岩海岸的持续性侵蚀作用,会在潮间带形成向海倾斜的平台状地貌——海蚀平台。由于波浪与海蚀平台表面的底摩擦作用,衰减了海浪最终到达海岸的波能。准确刻画海蚀平台对波浪近岸传播的影响,是数值模拟基岩海岸地貌演化的重要基础。

    对于长地质时期的海岸地貌,由于无法获得各时期准确的海底地形和远场波浪条件,使得基于过程的数值模型无法适用。早在2014年国际基岩海岸地貌学家Sunamura教授针对该问题提出一套模型,但仅适用于倾向近乎水平的海蚀平台,对于倾斜海蚀平台适用性及其参数的准确性,成为了制约该模型推广和应用的关键问题,尤其在海岸侵蚀的防灾减灾领域。

    在该项研究工作中,研究人员通过有限元积分的方法将倾斜型海蚀平台切割为一系列水平状阶梯单元,通过积分各单元对波浪的衰减强度总和,获取波浪经海蚀平台表面传播到达最终海岸的波浪高度,解决了模型对倾斜型海蚀平台的适用性问题。

    基于全球已发表的基岩海岸海蚀平台波浪近岸传播观测数据,研究人员对比该模型模拟结果与实际观测结果的异同,发现模型的均方根误差仅不到8厘米。此外,将模型中的3个经验参数,按照控制变量的方法分别扩大和缩小2-4倍,结果皆显示模型输出结果的均方根误差会随之增大,进而证明了Sunamura模型及其经验参数的准确性。

    该项研究充分证明了Sunamura模型在长地质时期(超千年尺度)基岩海岸地貌演化和海岸侵蚀数值模拟领域的实用性和广泛应用前景。

    该研究得到了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的资助(421QN0978)。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geomorph.2022.108480

  • 原文来源:http://www.scsio.cas.cn/news/kydt/202210/t20221012_6523315.html
相关报告
  • 《漫川漫岗黑土区侵蚀沟未来发育风险模拟及影响因素空间定量评价研究获进展》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张毅
    • 发布时间:2025-06-30
    • 漫川漫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粮食产区。目前,该区域沟道侵蚀剧烈,侵蚀沟总数约占东北黑土区侵蚀沟总数的1/5,严重危害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同时,该区域耕地中高达90%的侵蚀沟处于活跃发展阶段,未来继续蚕食耕地的风险较高。因此,明确该区域侵蚀沟发育风险及其控制因素有助于沟蚀防控。然而,现有研究通常采用沟蚀敏感性模型来评估沟道形成概率,未考虑侵蚀沟进一步发育风险。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副研究员郭明明团队提出了新的沟道侵蚀风险模型构建方法(GERM),该方法将沟蚀敏感性模拟与沟道密度模拟相结合,预测了漫川漫岗黑土区全区17.76万km2沟蚀发育风险。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取了424个4×4km2的区域,通过0.3-0.6m分辨率的Google Earth影像对样方中侵蚀沟进行解译,并抽取30%进行实地调查以保证解译精度。结果表明,漫川漫岗黑土区侵蚀沟平均长度为335.85m,平均沟壑密度为250.35m/km2。 GERM综合考虑了Random Forest、XGBoost、KNN以及人工神经网络四种机器学习模型。结果显示,XGBoost模型表现最佳,其AUC=0.999。同时,全局莫兰指数表明,沟蚀风险存在显著的空间聚类特征,即漫川漫岗黑土区沟蚀高风险区面积占比达12.9%,且这些风险区分布于全区中东部、西北部及南部。进一步,研究发现,气候是驱动侵蚀沟形成关键因素,且地形和气候共同决定全区沟蚀强度的空间异质性,而侵蚀沟未来发育风险受控于地形、气候及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其中,汇水地形指数、气温、人口密度、土地利用主控区域面积占比分别为47.3%、18.7%、10.6%、10.4%。南部风险区主要受汇水地形指数影响,东部风险区主要受汇水地形指数、气温及土地利用影响,东北部向小兴安岭过渡地带沟蚀风险主要受人类活动强度,如土地利用和人口密度等的影响,而西北部风险区受控因素复杂多样。 这一研究为东北黑土区侵蚀沟防控与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近期,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地皮属》(Geoderma)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的支持。
  •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在海洋水母运动模式与逆向发育策略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4-07-28
    • 近日,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董志军研究员与南海海洋研究所林强研究员等合作在海洋水母运动模式与生活史策略研究取得新进展,揭示了灯塔水母平衡囊缺失及其逆向发育的进化特征与遗传基础。相关研究成果以“Genomic and single-cell analysesreveal genetic signatures of swimming pattern and diapause strategy in jellyfish”为题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 水母具有极其复杂的生活史与环境适应策略,在适宜条件下,水母水螅体可通过出芽生殖进行快速种群增殖,并通过横裂生殖释放多个碟状体(The Innovation Geoscience,2024);而在逆境条件下,可通过足囊生殖维持其种群的生存过程(Molecular Ecology,2024)。水母也是海洋中最古老的无脊椎动物类群之一,是海洋关键进化节点生物。在后生动物中,维持运动平衡感知的器官形式多样,从水母的简单平衡囊到哺乳动物的复杂内耳,其演化过程一直是学界探究的热点。平衡囊是水母定向和重力响应反馈系统的重要器官,切除平衡囊会导致水母运动定向功能和矫正功能受损。与其它水母相比,灯塔水母缺少平衡囊,表现出直线游动的运动特征,不同于有平衡囊水母(如海月水母)的自由游动形式。而灯塔水母这种独特的运动模式影响了其生存策略,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灯塔水母衍生出从水母成体到水螅体的逆向发育能力,据此,灯塔水母被称为“返老还童”的“永生水母”而闻名世界。然而,学界目前对该水母独特的运动模式和生存策略的遗传调控机制仍不清楚。 基于上述科学问题,研究团队组装了染色体水平的灯塔水母(Turritopsis rubra)和海月水母(Aurelia coerulea)基因组,并与其它刺胞动物基因组进行比较分析,发现灯塔水母的耳石形态发生和纤毛运动相关基因受到显著选择或缺失;对四种水母平衡囊的转录组比较分析也表明参与纤毛运动的基因在灯塔水母感觉器官中表达显著降低,推断其可能与灯塔水母无法形成平衡囊相关。 基于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发现“耳石形态发生”(OMs)的基因家族在灯塔水母中发生特异性丢失。据此,研究团队在海月水母中对该基因进行原位杂交和RNA干扰实验,发现该基因主要在海月水母平衡囊组织区域表达,而敲降该基因则会导致海月水母碟状体无法正常发育出平衡囊,证明该基因在水母平衡囊形成中发挥了重要功能。 在水母中,毛细胞(hair cell)位于平衡囊底部,对平衡石的定向输运及平衡囊正常功能至关重要。研究团队进一步解析了灯塔水母和海月水母的细胞图谱,并重点关注两种水母毛细胞基因表达模式差异。单细胞转录组跨物种比较分析表明,灯塔水母毛细胞表现出与微管运动活性、纤毛组装和动力蛋白复合物相关基因的低表达或不表达,这些基因被报道参与维持纤毛的摆动和运动以确保平衡石的组装和精确定位。此外,与细胞发育相关通路也在灯塔水母毛细胞中下调,可能导致形成无功能或功能障碍的毛细胞,进而导致灯塔水母的平衡囊缺失。 对灯塔水母五个发育阶段的单细胞转录组分析表明,在逆向发育过程中,滞育相关基因在囊(cyst)阶段显著富集,持续的休眠状态可能更有利于灯塔水母应对不利环境。此外,该研究发现囊和浮浪幼体的基因表达模式具有相似性,囊阶段干细胞及相关发育基因的表达也为囊在合适条件下重新萌发为新的水螅体提供细胞和遗传基础。 综上,该项研究揭示了灯塔水母平衡囊缺失及其逆向发育的进化特征与遗传基础,探讨了水母遗传学、运动模式和生存策略之间的复杂关系,为深入认识海洋动物运动演化和适应策略提供了新见解。 烟台海岸带研究所董志军研究员、王方晗博士生、李勇学博士生和南海海洋研究所刘雅莉副研究员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南海海洋研究所林强研究员和烟台海岸带研究所董志军研究员、赵建民研究员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泰山学者计划、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研究组群等项目联合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4-49848-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