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疟疾病例数据建模来看,没有证据表明马来西亚存在持续的非人畜共患的诺氏疟原虫传播》

  • 来源专题:农业生物安全
  • 编译者: 刘小燕
  • 发布时间:2023-06-11
  • 据报道,人畜共患疟疾的发病率在整个东南亚明显增加,并威胁到疟疾的根除。诺氏假单胞菌的非人畜共患传播已被实验证明,但尚不清楚非人畜共患传播是否有助于诺氏疟原虫病例的增加。在这里,我们采用基于模型的推理方法来估计 2012-2020 年马来西亚诺氏假单胞菌、恶性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人类病例的 RC,个体病例繁殖数(n = 32,635)。诺氏疟原虫的最佳拟合模型显示亚临界传播(RC < 1)与大量未观察到的感染源一致,表明诺氏疟原虫仍然是一种主要的人畜共患感染。 相比之下,历来估计恶性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的持续传播(RC > 1),随着时间的推移观察到的RC估计值的下降与局部消除一致。总之,这表明持续的非人畜共患诺氏疟原虫传播极不可能,迫切需要新的方法来控制溢出风险。
  • 原文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3-38476-8?error=cookies_not_supported&code=ef126f96-99b8-400d-82f6-762526436d7c
相关报告
  • 《Nature | 古代疟原虫基因组揭示了人类疟疾的历史》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6-13
    • 2024年6月12日,哈佛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 Nature 期刊发表了题为Ancient Plasmodium genomes shed light on the history of human malaria的文章。 疟原虫属的致疟原生动物对人类基因组产生了最强大的选择压力,抗药性等位基因提供了生物分子足迹,勾勒出这些物种的历史影响范围。尽管如此,关于疟原虫何时以及如何成为人类病原体并在全球传播的争论依然存在。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人员从 16 个国家的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和疟疾疟原虫中获得了高覆盖率的古代线粒体和核基因组数据,这些数据跨越了约 5500 年的人类历史。早在公元前四千年和公元前一千年,研究人员就分别在欧亚大陆地理位置不同的地区发现了恶性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对于间日疟原虫,这些证据比文字记载早了几千年。 基因组分析支持恶性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不同的疾病历史。恶性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在美洲的不同疾病史:现已灭绝的欧洲菌株和接触前南美洲菌株之间的相似性表明,欧洲殖民者是美洲间日疟原虫的来源,而跨大西洋奴隶贸易很可能将恶性疟原虫引入美洲。该研究的数据强调了跨文化接触在疟疾传播中的作用,为今后研究疟原虫对人类历史的影响奠定了生物分子基础。 最后,研究人员在喜马拉雅山高海拔地区意外发现恶性疟原虫,这提供了一个罕见的案例研究,可以从感染状况推断出个体的流动性,增加了我们对近三千年前该地区跨文化联系的了解。
  • 《Blood:血小板或能有效杀灭疟原虫 新型疟疾疗法开发有望》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8-08
    •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Blood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血小板或能攻击并且杀死疟原虫,从而就能降低血液中循环的寄生虫的数量,相关研究或能帮助研究人员开发有效抵御疟原虫的新型策略。 文章中,研究人员对来自印尼和马来西亚的376名疟疾和非疟疾人群进行研究,他们通过研究发现,机体血液中的血小板能结合并且杀灭引发疟疾的疟原虫,包括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诺氏疟原虫;研究者Brendan McMorran教授说道,这项研究中我们首次发现直接的证据来表明血小板能帮助机体有效抵御疟疾。 研究者指出,血小板中名为PF4的特殊肽类能够诱发疟原虫死亡,因此基于PF4的肽类未来或许能作为研究人员开发新型疟疾疗法的潜在候选者。目前很多实验室都设计出了诸如PF4的肽类分子,同时也阐明了其如何适合于进行疟疾疾病的治疗。基于此前研究结果,研究者表示,在实验室条件下,PF4对于血小板能够杀死疟原虫非常重要,但他们也很激动地发现PF4分子对于真正的人类疾病的治疗也至关重要。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血小板能够杀死临床疟疾患者机体中大约20%的循环中的疟原虫,而对于间日疟原虫而言则能够达到60%的杀灭效率。最后研究者Anstey表示,在试验管中血小板能够表现出杀灭多种感染人类机体的微生物的能力,而较低水平的血小板或许也是诱发人类疾病的风险因素,因此我们应将血小板视为保护人类机体免受微生物感染的第一道重要防御战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