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开发领域创新联合体正式成立》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7-02
  • 6月28日,由国务院国资委指导、中国石油主办的未来空间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开发领域产业发展推进会暨创新联合体成立大会在京召开。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国务院国资委的工作要求,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形成紧密协作、畅通高效的工作组织架构和沟通联络机制,助力深地科技攻关和产业发展,为加快培育未来深地油气产业新质生产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贡献力量。中国石油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戴厚良出席活动。中国石油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任立新,国务院国资委科技创新局副局长方磊致辞。中国石油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张道伟主持。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金声作中国石油万米深地“井工程”技术进展与展望报告。

    大会上,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开发领域创新联合体正式成立。该创新联合体由国务院国资委指导,中国石油、中国石化、航天科工、中国电科、国机集团、东方电气集团、中国宝武、中国五矿、中国机械总院等9家央企共同组建,聚焦超深层常规油气、深层页岩油气和深层煤岩气的勘探开发,开辟陆上深层超深层油气重大战略接替新领域。

    任立新表示,探索地球深部奥秘、大力推进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开发领域产业发展、加快建设全球陆上深地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行动,是落实国务院国资委未来产业启航行动的重大部署,意义重大而深远。成立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开发领域创新联合体,就是要集智聚力,共同打造深地油气勘探开发和工程技术全产业链,并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石油将提高站位、统筹布局、协同发力、精心育才,加快推动形成未来深地油气产业新质生产力,建立“四链”融合发展新模式,形成多领域跨界发展新格局,打造深地油气产业高水平人才培养新高地。

    方磊表示,发展未来产业是应对百年变局、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迫切需要,也是中央企业加快自身高质量发展、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必然选择。要从国家大局出发,高起点谋划未来产业;从创新驱动出发,高标准培育未来产业;从产业思维出发,高水平发展未来产业。希望各央企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切实发挥好中央企业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和安全支撑作用,共同为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早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12位院士,9家创新联合体参与企业代表等参加会议。

  • 原文来源:https://www.nengyuanjie.net/article/93492.html
相关报告
  • 《由“深”向“超深”!9家央企共同组建这个创新联合体》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7-10
    • 近日,由国务院国资委指导,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9家央企共同组建的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开发领域创新联合体正式成立。 创新联合体是以领军企业联合产业链上的其他创新主体组建而成的产学研组织,聚焦资金投入大、技术难度高、单个主体难以攻克的战略性、基础性技术,组织各类创新主体协同攻关,形成群体突破态势。 据了解,该创新联合体将聚焦超深层常规油气、深层页岩油气和深层煤岩气的勘探开发,开辟陆上深层超深层油气重大战略接替新领域,为加快培育未来深地油气产业新质生产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贡献力量。 深层超深层成为油气勘探主阵地 在我国油气勘探开发实践中,一般将埋深4500米作为深层的界线,而埋深超过6000米的地层被称为超深层。 过去一段时间,我国油气勘探主要集中在中浅层,经过几十年的开发,老油田储量递减、开采难度加大等一系列难题已无可回避。 中国工程院院士郭旭升表示,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角度、支撑石油化工工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往深层走,把深层的油气资源探明、生产出来,非常有必要。 事实上,全国乃至全球新增油气的储量主要来源于深层。相比中浅层,深层具有温度高、压力大、油气成熟度高和近源成藏等特点,更利于天然气及轻质油的生成,资源量丰富、勘探程度低。 近年来,油气发现重大战略性突破基本集中在深层、超深层或深海—— 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2023年全国油气勘探开发十大标志性成果》显示,我国陆上深层-超深层勘探开发持续获得重大发现,高效建成多个深层大油田,2023年产量1180万吨,我国已成为全球陆上6000米以深超深层油气领域引领者;通过创新成盆成凹机制、油气成藏模式认识,在渤海海域、南海深水领域再获亿吨级油气勘探新发现,开辟深水、深层、隐蔽油气藏、盆缘凹陷等勘探新领域,支撑海洋强国建设能力进一步增强。 不可忽视的是,油气勘探越来越深,配套工程技术也越来越难。 与中浅层相比,超深层钻井面临高温高压和复杂介质带来的多重挑战。接近200摄氏度的超高温和140兆帕以上的超高压使地层发生改变,这对钻井装备和工具、电子元器件、井筒工作流体的性能与质量提出更高要求;地层中充斥的二氧化碳、硫化氢等酸性腐蚀性气体,提高了井下工具、仪器的失效率;有些超深井压力窗口窄,在多压力体系共同的影响下极易出现垮塌、漏失、流体入侵等异常情况,给设备和人员带来安全风险……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科技创新。业内专家认为,自动化、智能化是让超深层勘探开发“更聪明”的重要途径。 随着井越打越深,我国石油核心钻井装备技术也在从引进到自主研发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并取得突破。塔里木油田与宝石机械合力研发的国内首台四单根立柱9000米超深井钻机,提升能力达673吨,可轻松吊起一架满载的空客A380飞机;与宝鸡钢管合力研发出“超级13铬油管”,以其更强性能和更低成本,在同区块和进口油管的“擂台赛”上大获全胜……一系列国产“石油重器”陆续问世,支撑了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准噶尔盆地等重要增储上产地区的超深层勘探开发。 中国石油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任立新表示,成立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开发领域创新联合体,就是要集智聚力,共同打造深地油气勘探开发和工程技术全产业链,并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我国油气勘探已进入深地深海新时代 有效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始终是我国能源发展的首要问题。 国家能源局早在去年召开的加快油气勘探开发与新能源融合发展启动会议时就强调,要加快进军“深海、深层、非常规”领域,持续提升老油气田采收率,保持勘探开发力度强度不减。 郭旭升表示,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陆上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年钻超深井200口以上,不断刷新亚洲超深井井深纪录。截至目前,我国埋深大于4500米的油气田主要集中在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 2023年,伴随我国自主研发的12000米特深井自动化钻机研制成功,两口万米科探井先后在塔里木、四川盆地鸣笛开钻,开启我国深层油气勘探开发地下万米“长征”,助推我国油气资源探索发现迈入“中国深度”。 超深层蕴含着无限可能。2024年3月4日,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中国石油深地塔科1井钻探深度突破10000米,刷新亚洲最深直井纪录,标志着我国万米钻探系列技术步入世界前列。 7月1日,塔里木盆地再传喜讯——满深301-H1井用时87.18天成功钻穿8000米地层,达到8143米顺利完钻,创造我国8000米以深同类型井最快完钻纪录。 勘探无止境,开发无禁区。不但要向“深地”进军,也要挺进“深海”。 近日,我国首个自营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投产三周年,累计生产天然气超80亿立方米。“深海一号”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发现的水深最深、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海上气田,也是我国华南地区“由海向陆”保供的主力气田。 “深海一号”项目取得的巨大成功,使得我国成为继美国、挪威后全球范围内第3个具备超深水油气资源自主开发能力的国家,也为世界范围内其他国家和地区经济安全开发深海油气资源提供了先进可靠的中国方案。 超深层正与老油田、海洋深水和非常规油气一并成为我国石油工业上游业务发展的重要战略领域,为国家能源安全提供更坚实的保障。 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金声所说,要深入理解和把握革命性突破主要来自技术本身的不断深度积累与发展、基础性前瞻性技术的创新驱动作用以及多项技术群的协同性突破。抓住这些重点和关键,才是抓住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第一推动力,才能实现油气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贡献石油力量。
  • 《国内首个绿色燃料创新联合体正式成立》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8-09
    •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以绿色甲醇、绿氨、绿色航煤等为代表的绿色燃料产业发展,助力长春清洁能源发展和低碳转型,8月6日,“绿色燃料”研讨会暨长春市绿色燃料创新联合体成立仪式在长春榆树市举行。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中国工程院院士彭苏萍,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 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肖晋宇,华电集团氢能研究中心主任、华电科工氢能首席科学家白建明,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教授李十中,中远海运物流供应链公司物流事业部副总经理李志,华陆工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齐吟,中国海油集团能源经济研究院咨询评估中心资深研究员王梦川,吉电股份有限公司氢能产业总监王宪民,意大利船级社亚洲特殊项目首席总监杨宏,中船(邯郸)派瑞氢能科 技有限公司技术副总修凯,上海闻基生物科技公司总经理程兆鹏,空气化工产 品(中国)投资公司大项目投资及开发总监岳蕾,北京松杉低碳技术研究院技术总监袁彧等专家和企业代表出席活动,并围绕“绿色燃料”产业展开深入探讨。会议由中国能源研究会双碳产业合作分会主任黄少中主持。 长春市委常委、副市长黄宪昱,长春市政府副秘书长李林峰,长春市发改委副主任车志昕,长春市经合局副局长金海玉,榆树市领导林小明、吴威、吴喜庆、马光辉、姜洪涛出席仪式。 在与会领导嘉宾的见证下,榆树市副市长马光辉代表榆树市人民政府和北京能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签署了总投资214亿元的绿电耦合生物质绿色甲醇项目投资协议。签约仪式上,北京能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还与多家公司代表进行了签约。在长春市委市政府和中国能源研究会支持和指导下,“长春市绿色燃料创新联合体” 由国家电网、中化集团、中远海运、中集集团、中国铁建等下属机构、公司,以及意大利船级社、中国船级社、中煤建工、北京能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亿华通、德马科技集团、同方能源科技公司、北京朗净时代、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清华大学海峡研究院等单位 联合发起,旨在推动绿色燃料高质量发展。作为联合体发起单位,北京能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高永钰宣读了“长春市绿色燃料创新联合体倡议”。长春市委常委、副市长黄宪昱代表长春市委、市政府向榆树市绿电耦合生物质绿色甲醇项目的成功签约和长春市绿色燃料创新联合体的正式成立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多年来,长春市在新能源产业的赛道上逐步走出了长春特色发展之路,老工业基地正加速转型升级,全力建设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社会主义新长春。 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在致辞中表示, 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当前,“双碳”事业正在向纵深领域推进和发展。航空、航运、化工、冶金、煤电等领域的降碳问题是相对比较难的领域,因此如何降低这些领域的碳排放需要各方共同创新和通力合作。去年欧盟公布了一揽子气候计划,将航空、航运、冶金、氢、化肥等在内的领域纳入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这一举措对于绿氢、绿色甲醇、绿氨、绿色航煤等绿色燃料或绿色化工原料等需求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从国内来看,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7月份联合印发了《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7年)》,将掺绿氨燃烧作为煤电低碳化改造的重要技术路线,要求相关项目改造建设后应具备掺烧10%以上绿氨的能力,也为绿氨在煤电领域的应用打开了发展空间。绿色燃料或绿色化工原料的发展,其清洁、高效、可再生的特性,对于推动全球能源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工程院院士彭苏萍表示,在成本可控且技术成熟的条件下,氢氨醇能源化应用将得到扩张。具体来看,在甲醇方面,预计2025年前航运燃料对甲醇需求规模较小;2025年后需求量带动产能产量将持续增长;至2030年,全国甲醇产业平均可再生氢应用率有望达到20%。汽车、船舶燃料替换是中远期全球范围内甲醇燃料应用的重要场景;在合成氨方面,预计2035年前,农业和工业消费仍是氨主要应用场景。2035年后氨能源进入快速发展期,掺氨发电与氨动力船舶具备经济性;2060年,预计氨动力船舶渗透率达到40%以上,船舶用氨燃料需求量将达到约6500万吨/年;在氢方面,预计2030年我国氢气的年需求量预计达到3715万吨,在终端能源消费中占比约5%,其中绿氢占比为15%左右。2060年,我国氢气的年需求量将增至1.3亿吨左右,在终端能源消费中占比约为20%,其中绿氢占比达到约75%-80%。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肖晋宇表示,绿色燃料产业发展要做好国内、国际两篇文章。国内方面,未来一段时期内煤电仍将是我国重要的支撑性和调节性电源,通过绿氢、绿氨等绿色燃料掺烧,可以有效降低碳排放强度。按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行动方案》,如果要实现全国煤电10%绿氨掺烧,国内的绿氨需求将超过3亿吨,这一规模是传统合成氨的6-7倍。考虑到目前氨掺烧的经济性(10%掺烧将提高成本0.1~0.15元/kWh),为实现2030年前电力行业碳达峰要求,采用氨掺烧方式解 决十五五新增煤电的碳排放问题,也需要消费约1亿吨绿氨。这将快速启动国内的绿氢、绿氨产业发展。从全球市场来看,马士基等全球航运巨头提出了采用绿甲醇、绿氨等绿色燃料实现海运业脱碳的雄心计划,依托中国低廉的风光发电成本,加之欧洲碳市场价格远过于国内,如果能够争取到稳定的出口渠道,国内的绿色燃料行业将有望快速实现盈利。 与会专家围绕绿色燃料产业发展现状、前景、问题和挑战展开深入交流,普遍看好绿色氢氨醇产业发展前景,同时对绿色氢氨醇产业的发展提出了众多宝贵意见和建议,对于推动绿色氢氨醇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