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_免疫耗竭伴低氧血症是2019年冠状病毒病的潜在高危亚型》

  • 来源专题:COVID-19科研动态监测
  • 编译者: xuwenwhlib
  • 发布时间:2020-03-08
  • 3月6日_免疫耗竭伴低氧血症是2019年冠状病毒病的潜在高危亚型

    1.时间:2020年3月6日

    2.机构或团队: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组合生物合成与新药发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药学院

    3.事件概要: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medRxiv预印版平台发表论文“Immunodepletion with Hypoxemia: A Potential High Risk Subtype of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描述了三例难治性低氧血症危重患者免疫系统的动态特征,探讨了低氧血症严重程度与免疫细胞水平之间的关系以及COVID-2019患者的肠道微生物变化。

    研究人员对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20年1月31日至2月6日收治的3例2019-nCoV感染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均根据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进行诊断和分类。详细记录了流行病学史、人口统计学特征、临床特征、症状体征、治疗和临床转归。采集血样,测定不同时间点免疫细胞(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CD19+B细胞和CD16+56+NK细胞)的表达水平。采用纳米孔靶向测序法测定肠道微生物稳态的变化。研究发现,除上述临床表现外,4名患者在住院期间免疫细胞减少,出现难治性低氧血症,低氧血症的严重程度与免疫细胞的表达水平密切相关。同时发现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真杆菌等益生菌的比例显著降低,放线杆菌、厚壁菌等条件致病菌的比例显著增加。值得注意的是,所有患者均死亡。研究讨论了3名COVID-2019危重患者宿主免疫系统的动态特征和肠道菌群失衡。低氧血症的严重程度与宿主免疫细胞水平密切相关,免疫紊乱与肠道菌群失调之间的恶性循环可能是致命性肺炎的高危因素。该研究首次揭示了难治性低氧血症的免疫耗竭是COVID-2019的潜在高风险亚型,免疫紊乱与肠道营养不良之间的恶性循环可能是致命性肺炎的高危因素。

    *注,本文为预印本论文手稿,是未经同行评审的初步报告,其观点仅供科研同行交流,并不是结论性内容,请使用者谨慎使用。

    4.附件:

    原文链接: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3.03.20030650v1

  • 原文来源: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3.03.20030650v1
相关报告
  • 《免疫耗竭伴低氧血症是2019年冠状病毒病的潜在高危亚型》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0-03-14
    •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medRxiv预印版平台发表论文“Immunodepletion with Hypoxemia: A Potential High Risk Subtype of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描述了三例难治性低氧血症危重患者免疫系统的动态特征,探讨了低氧血症严重程度与免疫细胞水平之间的关系以及COVID-2019患者的肠道微生物变化。 研究人员对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20年1月31日至2月6日收治的3例2019-nCoV感染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均根据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进行诊断和分类。详细记录了流行病学史、人口统计学特征、临床特征、症状体征、治疗和临床转归。采集血样,测定不同时间点免疫细胞(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CD19+B细胞和CD16+56+NK细胞)的表达水平。采用纳米孔靶向测序法测定肠道微生物稳态的变化。研究发现,除上述临床表现外,4名患者在住院期间免疫细胞减少,出现难治性低氧血症,低氧血症的严重程度与免疫细胞的表达水平密切相关。同时发现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真杆菌等益生菌的比例显著降低,放线杆菌、厚壁菌等条件致病菌的比例显著增加。值得注意的是,所有患者均死亡。研究讨论了3名COVID-2019危重患者宿主免疫系统的动态特征和肠道菌群失衡。低氧血症的严重程度与宿主免疫细胞水平密切相关,免疫紊乱与肠道菌群失调之间的恶性循环可能是致命性肺炎的高危因素。该研究首次揭示了难治性低氧血症的免疫耗竭是COVID-2019的潜在高风险亚型,免疫紊乱与肠道营养不良之间的恶性循环可能是致命性肺炎的高危因素。 *注,本文为预印本论文手稿,是未经同行评审的初步报告,其观点仅供科研同行交流,并不是结论性内容,请使用者谨慎使用。
  • 《2月16日_2019年重度和中度冠状病毒病的临床和免疫学特征》

    • 来源专题:COVID-19科研动态监测
    • 编译者:xuwenwhlib
    • 发布时间:2020-02-20
    • 信息名称:2019年重度和中度冠状病毒病的临床和免疫学特征 1.时间:2020年2月16日 2.机构或团队: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3.事件概要: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在medRxiv预印版平台发表论文“Clinical and immunologic features in severe and moderate forms of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文章比较了感染SARS-CoV-2的重度病例和中度病例在免疫学特征及临床、实验室、放射学特征的差异。 文章表明,重度病例的PaO2/FiO2(氧合指数)和淋巴细胞数量明显低于中度病例。重度病例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超敏C反应蛋白和铁蛋白显著升高。入院时,重度病例的IL-2R、TNF-α和IL-10浓度显著高于中度病例。此外,所有病例中T淋巴细胞,包括CD4+T细胞和CD8+T细胞均减少,但是重度病例减少得更明显,导致重度病例中CD4+T介导的IFN-γ的表达量也低于中度病例。因此,本文得出结论SARS-CoV-2感染可能主要影响T淋巴细胞,尤其是CD4+T细胞,导致IFN-γ的表达量显著降低。结合临床特征,包括T淋巴细胞减少和细胞因子升高在内的免疫学指标,可能会成为COVID-19预后及诊断的潜在标志。 *注,本文为预印本论文手稿,是未经同行评审的初步报告,其观点仅供科研同行交流,并不是结论性内容,请使用者谨慎使用. 4.附件: 原文链接: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2.16.20023903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