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溶质载体转运蛋白的药物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 来源专题:重大新药创制—研发动态
  • 编译者: 杜慧
  • 发布时间:2016-07-12
  • 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受代谢酶和流入/流出转运体影响。众所周知基因的多样性会影响临床疗效。溶质载体转运体(SLCs)是主要的流入转运体,负责药物分子的摄取,对药物的疗效和毒性产生影响。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OATPs),有机阴离子转运体(OATS)和有机阳离子转运体(OCTS / OCTNs)是参与药物处置中最重要的溶质载体转运体(SLCs)。目前,我们对SLC多态性对药代动力学影响的了解是有限的,该领域是是药物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本文总结了溶质载体转运蛋白的药物基因组学研究进展,并重点介绍了人OATPs, OATs 和OCTs/OCTNs。

相关报告
  • 《揭示人体GPCR的药物基因组学》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angcui
    • 发布时间:2017-12-20
    • 每个人都有独特的DNA序列。如今,来自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医学研究委员会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研究人员试着定量确定就药物靶向的基因而言,人基因组中的这些差异意味着什么。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这些研究人员研究了人细胞中的某些受体,即G蛋白偶联受体(GPCR)。这些蛋白受体是最大的一类上市的现代药物的主要靶标。通过分析现有的数据库,他们确定了个体中的药物靶标GPCR发生突变的程度,并研究了这些突变能够对药物的治疗效果产生哪些影响。相关研究结果于2017年12月14日在线发表在Cel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Pharmacogenomics of GPCR Drug Targets”。 哥本哈根大学药物设计与药理学系的Alexander Hauser(论文第一作者)说,“我们估计平均有3%的人群携带着发生能够改变药物治疗效果的突变的G蛋白偶联受体(GPCR)。” 剑桥大学医学研究委员会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M. Madan Babu补充道,“这可能意味着药物效果不佳。这也能够意味着药物根本不起作用,或者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 这些研究人员通过使用来自大约有1500名参与者的千人基因工程(1,000 Genomes project)的全基因组测序数据和来自有6万多名参与者的ExAC(Exome Aggregation Consortium)工程的外显子组数据来分析人GPCR中的突变。他们随后利用结构数据来推断GPCR中的关键位点以便揭示哪些突变更有可能改变药物的治疗结果。 Hauser说,“3%的受影响人群是一个平均值。对一些重要的GPCR而言,这个数字更大。比如,作为糖尿病药物靶标,GLP1受体在69%的人群中发生相关的突变,而作为缓解由化疗引起的恶心的药物的作用靶标,CNR2受体在86%的人群中发生相关的突变。不过,当然,我们并不能知道每个人的基因组,因此这些估计都是基于可用的数据库作出的。” 这些研究人员利用他们的研究结果和来自英国国民医疗服务体系(National Health Service)的279种GPCR相关药物的销售数据,对花费在疗效较小或没有疗效的药物上的金钱数额进行了估算。作为一种保守的估计,他们发现将这种受体药物靶标重要位点上的两个基因拷贝发生突变的人数考虑在内,英国国民医疗服务体系每年的经济负担至少为1400万英镑。 Hauser说,“个体间药物反应差异的普遍性和潜在影响是进一步在这个领域开展研究的有力论据。这也是为何个性化医疗可能是未来出路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即便我们谈论的是普通药物,也是如此。”
  • 《昆明植物所在南方菟丝子基因组学研究中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科技领域知识集成服务
    • 编译者:陈方
    • 发布时间:2020-09-10
    • 2018年7月11日,《自然-通讯》期刊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吴建强研究组研究成果,他们以南方菟丝子(Cuscuta australis)为对象,通过全基因组和转录组测序,获得了首个寄生植物高质量参考基因组。研究组通过比较基因组学、分子进化等分析获得了大量信息,为了解寄生植物的演化、寄生植物与寄主间的互作提供了重要基础。 寄生植物是一类通过寄生在自养植物上获取能量和营养的植物。寄生植物独特的起源、演化和特殊生理生态长期以来吸引着研究者的目光。旋花科茎寄生植物菟丝子寄生行为在实验室中方便控制和观察,近年来已成为许多探索寄生植物生理生态和进化生物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吴建强研究组利用纯三代测序技术获取了高质量南方菟丝子参考基因组,结合基因系统发育分析与共线性分析,发现菟丝子属与番薯属植物的共同祖先在约750万年前分化前经历了一次全基因组三倍化加倍事件,之后菟丝子经历了快速进化以及大规模的基因丢失。经过系统分析后,研究人员发现自养植物中保守的基因约11.7%在菟丝子基因组中发生了丢失。丢失基因大部分与光合作用、根和叶的功能与发育、植物抵御逆境与胁迫和基因的转录调控等相关。非常有趣的是菟丝子基因组中还丢失诸如FLC、 FRI、SVP、AGL17和CO等重要的开花决定基因。这些在自养植物中非常重要的基因在菟丝子中的丢失很可能和它根和叶片的退化相关。菟丝子的寄生习性离不开其特有器官吸器的演化。研究者发现约三分之一的吸器高表达基因与自养植物根的高表达基因相同。结合转录组数据、基因选择压力分析和基因家族扩张分析,该研究找到了一系列可能与吸器功能和发育相关的基因。其中大量基因功能集中在营养获取和细胞壁分解中,包括果胶酯酶、丝氨酸羧肽酶和各种转运蛋白,此外另有大量无法注释功能的新基因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陈云伟 摘编自http://www.cas.cn/syky/201807/t20180711_4657915.shtml 原文标题:昆明植物所在寄生植物南方菟丝子基因组学研究中取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