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燃料电池的转折点!日本团队研发出固态电解质》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4-01-04
  • 国际能源网获悉,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先导研究团队表示,他们成功研发出一种可提升氢基电池和燃料电池安全性、效率和能量密度的固态电解质,这种电解质可在室温下传输氢化物离子。

    该研究团队首席研究员小林元基表示,团队的研究成果取得了真正的里程碑。同时小林元基表示,短期内来看,我们的结果为氢化物离子传导固态电解质的材料设计提供了指导。长期来看,我们相信这是发展通过使用氢基电池、燃料电池和电解电池的转折点。

    当前的氢燃料电池通过氢从一侧通过聚合物膜传递到另一侧来运行。这些系统需要水,增加了电池和燃料电池设计的复杂性和成本,也限制了新一代氢能源的经济实用性。

    对此,该团队表示,下一步团队将改善材料性能,生产可反复吸引和释放氢气的电极材料。

  • 原文来源:https://h2.in-en.com/html/h2-2432681.shtml
相关报告
  • 《日本团队研发出高导电性的固态电解质》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8-03
    • 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等机构参与团队近期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说,他们研发出一种高导电性的固态电解质“锂超离子导体”,并成功用这种新型电解质使全固态锂电池特性有了显著提升。 东京工业大学近日发布公报说,在新研究中,研究团队力争同时达成多项提升锂电池性能的目标,其中关键是开发出高导电性的固态电解质材料。团队以此前报告的固态导体锂锗磷硫化物为基础,尝试最大限度发挥其离子导电性能。他们对锂锗磷硫化物进行了“高熵化”设计改进,开发出在室温下离子电导率达32毫西门子/厘米的新材料。在零下50摄氏度至零上55摄氏度的温度范围内,新材料离子电导率为原锂锗磷硫化物导体的2.3至3.8倍。 公报说,以这种新材料作为固态电解质,研究人员制成了膜厚度达1毫米的钴酸锂正极,这种电极单位面积的容量可提升至迄今全固态电池最大值的1.8倍。 研究人员通过对新材料的晶体结构分析发现,这种新材料呈现复杂且非常不规则的元素分布。进一步研究这种元素分布对离子电导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新材料中锂离子移动时的能量势垒仅为原导体的一半,这是新材料离子电导率显著升高的原因。 2012年6月14日,在日本东京,人们观看丰田公司展示的游乐场专用电动车。新华社记者马平摄 公报说,本项成果将为纯电动汽车、智能电网等领域使用的下一代蓄电设备的研发带来新方向。
  •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工程师开发用于高性能全固态锂金属电池的先进固态电解质》

    • 来源专题:新能源汽车
    • 编译者:王晓丽
    • 发布时间:2024-07-22
    •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工程学院的研究人员最近为锂金属电池(LMB)开发出新一代固态电解质(SSE),可大大提高安全性和性能。 这一发现有助于推动电动汽车、便携式电子产品和电网等电池应用领域的储能技术发展。 与传统的液态电解质 LMB 相比,全固态 LMB 通过用固态电解质取代易燃的有机溶剂电解质,并抑制树枝状生长这一有害现象,从而提高了安全性和能量密度。 它们为储能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前景。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香港科技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系助理教授 Kim Yoonseob 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新的策略,将一类多孔的离子共聚物(Li+)结合起来。 这种新型 iCOF/PIL 复合 SSE 在室温下具有优异的离子电导率(高达 1.50 x 10-3 S cm-1)和锂离子传输能力(大于 0.80)。 通过实验和计算相结合的研究,研究小组发现 PIL、双(三氟甲烷磺酰基)亚胺锂(LiTFSI)和 iCOFs 之间建立的共配位和竞争配位机制能够在限制 TFSI- 移动的同时实现 Li+ 的快速传输。 利用这种先进的 SSE,研究小组进一步制造出了由复合 SSE 和 LiFePO4 复合阴极组成的 LMB 全电池,并发现它在 1C 和室温条件下的初始放电容量为 141.5 mAh g-1,在 800 次循环中的容量保持率高达 87%。 它释放了 iCOFs 在电化学储能设备中的巨大潜力,为全固态 LMB 在电动汽车、便携式电子产品和电网等各种应用中的广泛采用开辟了新的道路。 这项研究由香港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和韩国汉阳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完成,论文发表在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上。 原文链接: Jun Huang et al, High‐Performance All‐Solid‐State Lithium Metal Batteries Enabled by Ionic 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 Composites,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2024). DOI: 10.1002/aenm.202400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