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Commun:遗传学技术有助于阻止疟疾传播》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0-11-05
  • 在最近一项研究中,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采用一种称为“种群修饰”的策略,通过CRISPR-Cas9系统将防止寄生虫传播的基因导入蚊子染色体,因此在利用遗传技术控制疟疾传播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的博士后研究员Adriana Adolfi与UCI,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同事合作,跟进了该小组在开发基于CRISPR的基因驱动系统方面的开拓性工作,该系统可通过增加抗蚊子传播能力来制造蚊媒基因驱动雌性蚊子后代的有效性。

    UCI分子生物学家Donald James教授说:“这项工作解决了疟原虫传播疟疾的大问题。”这项研究的共同作者,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杰出教授Ethan Bier说:“本文描述的第二代基因驱动系统可以靶向对昆虫生存或繁殖所必需的几千个基因中的任何一个。虽然它是在果蝇中开发的,但该系统很容易转移到其它昆虫物种中,这些昆虫可以作为破坏性疾病的媒介,例如恰加斯病,睡眠病,利什曼病和虫媒病毒病等。”

    研究结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

    2015年发表在《PNAS》上的一项研究首次展示了在蚊子中使用基于CRISPR的基因驱动修饰技术。在该项研究中,当插入基因驱动的亲本是雄性时,基因驱动被传给后代的概率为99%,但是当插入基因驱动的亲本是雌性时,只有60%到70%的后代得到了传递。

    这项新研究的主要作者Adolfi等人通过为基因驱动器配备插入其靶基因的功能性副本,解决了无法有效驱动雌性的问题。现在,该基因驱动系统与用于阻止寄生虫传播的基因相结合,可用于修饰现有的蚊子类型。

  • 原文来源: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0-11-effective-block-malaria-transmission-mosquitoes.html;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9426-0;https://news.bioon.com/article/6780402.html
相关报告
  • 《Viruses:基因编辑蚊子有助于阻止寨卡病毒传播》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病毒学领域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malili
    • 发布时间:2021-02-01
    • 2021年1月27日 讯 /生物谷BIOON/ --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寨卡病毒流行称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原因是该病毒除了造成神经系统问题外,还会导致孕妇先天性缺陷。从那时起,研究人员就为控制寨卡病毒的传播采取了不同的策略,而寨卡病毒的传播是通过雌性蚊虫叮咬传播给人类的。 目前,一种预防寨卡病毒传播的方法已获得美国环境保护署(EPA)的批准,该方法将在2021年和2022年向佛罗里达礁岛释放超过7.5亿只经过基因改造的蚊子。这些“自杀性蚊子”经过基因改变,无法产生后代,或其后代无法存活到成年阶段,因此丧失了传播疾病的能力。 但是,清除后代蚊子可能会导致环境复杂化,例如可能破坏食物链。密苏里大学的一项新研究提供了另一种选择:对蚊子进行基因改造以使其完全抵抗寨卡病毒。 MU兽医学院副教授Alexander Franz通过使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与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产生了寨卡病毒无法在其体内复制的蚊子,因此无法通过咬人感染人类。 Franz说:“我们通过将人工基因插入到它们的基因组中,从而触发了一种免疫途径来识别和破坏寨卡病毒的RNA基因组。通过开发这些对病毒具有抵抗力的蚊子,疾病传播链条被阻断,因此不再可能传播给人类。” Franz补充说,这种基因修饰是可遗传的,因此后代蚊子也将对寨卡病毒产生抗性。 Franz说:“我们对控制昆虫媒介(例如蚊子)的策略感兴趣,蚊子传播各种影响人类健康的病毒。如果能够找到一种方法来阻止对人类产生负面影响的病原体的传播,那将是个好消息。我们已经证明这是在实验室环境中对蚊子进行基因改造的可行选择。”(生物谷Bioon.com) 资讯出处:Genetically-modified mosquitoes key to stopping Zika virus spread 原始出处:Adeline E. Williams et al, The Antiviral Small-Interfering RNA Pathway Induces Zika Virus Resistance in Transgenic Aedes aegypti, Viruses (2020). DOI: 10.3390/v12111231
  • 《Viruses:基因编辑蚊子有助于阻止寨卡病毒传播》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1-01-28
    • 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寨卡病毒流行称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原因是该病毒除了造成神经系统问题外,还会导致孕妇先天性缺陷。从那时起,研究人员就为控制寨卡病毒的传播采取了不同的策略,而寨卡病毒的传播是通过雌性蚊虫叮咬传播给人类的。 目前,一种预防寨卡病毒传播的方法已获得美国环境保护署(EPA)的批准,该方法将在2021年和2022年向佛罗里达礁岛释放超过7.5亿只经过基因改造的蚊子。这些“自杀性蚊子”经过基因改变,无法产生后代,或其后代无法存活到成年阶段,因此丧失了传播疾病的能力。 但是,清除后代蚊子可能会导致环境复杂化,例如可能破坏食物链。密苏里大学的一项新研究提供了另一种选择:对蚊子进行基因改造以使其完全抵抗寨卡病毒。 MU兽医学院副教授Alexander Franz通过使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与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产生了寨卡病毒无法在其体内复制的蚊子,因此无法通过咬人感染人类。 Franz说:“我们通过将人工基因插入到它们的基因组中,从而触发了一种免疫途径来识别和破坏寨卡病毒的RNA基因组。通过开发这些对病毒具有抵抗力的蚊子,疾病传播链条被阻断,因此不再可能传播给人类。” Franz补充说,这种基因修饰是可遗传的,因此后代蚊子也将对寨卡病毒产生抗性。 Franz说:“我们对控制昆虫媒介(例如蚊子)的策略感兴趣,蚊子传播各种影响人类健康的病毒。如果能够找到一种方法来阻止对人类产生负面影响的病原体的传播,那将是个好消息。我们已经证明这是在实验室环境中对蚊子进行基因改造的可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