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奶业区域发展研究》

  • 来源专题:食物与营养
  • 编译者: 潘淑春
  • 发布时间:2008-05-29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奶业快速发展,其区域生产格局发生显著变化。本文分析了奶业区域布局演变,从品种、饲草饲料资源、经济条件等3方面分析影响奶业区域布局的形成,研究不同区域奶业发展重点,并提出相应的区域发展战略。
  • 原文来源:http://www.sfncc.org.cn/Z_Show.asp?ArticleID=2028
相关报告
  • 《以区域能源革命为抓手 协调推进能源革命与区域发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3-06
    • 能源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始终是我国面对的重大议题之一。虽然各地区在能源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区域发展差异显著,区域内存在不同类型的矛盾和问题。因此,必须因地制宜推进能源革命。 近期,中国工程院谢克昌院士撰文,阐述了以区域能源革命为抓手,协调推进能源革命与区域发展的重大意义,提出了因地制宜推进能源革命的战略思路和战略举措。文章重点针对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老工业基地(东北及山西)、中部地区、能源富集地区(新疆及能源“金三角”地区)、西南地区等区域,提出了加强能源革命顶层设计,明确我国能源中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明确区域能源革命的功能定位,形成统筹协调推进区域能源革命的良好格局;加强区域能源革命试点,通过改革办法加快探索形成推动能源革命的高效机制;明确区域能源革命实施责任和考核监督机制,确保区域能源革命取得预期效果等战略举措及对策建议。 一、前言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和保障,同时能源发展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问题。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离不开能源的支撑保障。党中央提出的“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以及以京津冀协同发展等为代表的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深入贯彻实施,为新时期能源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和方向指引。 2018年3月,中国工程院在“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一期、二期研究的基础上,启动了“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2035)——能源革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重点研究了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老工业基地(东北及山西)、中部地区、能源富集地区(新疆及能源“金三角”地区)、西南地区等区域能源革命战略,旨在新形势下结合区域发展战略的顶层指引和能源资源禀赋的实际,因地制宜推进区域能源革命,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二、以区域能源革命为抓手,协调推进能源革命与区域发展意义重大 一是能源革命向纵深推进的必然要求。2014年6月,党中央科学阐述了能源安全新战略的丰富内涵,这为我国能源发展改革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成为我国能源中长期发展的基本遵循。我国能源安全新战略实施以来取得积极进展,但一些区域内共性和区域间差异性问题仍未有效解决,突破行政区域限制推进能源革命,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实际,推进区域能源革命,寻找解决方案,有利于能源革命走深走实。 二是提升国家能源安全保障水平的重要抓手。能源安全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因地制宜推进区域能源革命,充分利用西部地区丰富的化石能源资源和风、光等可再生能源,西南地区丰富的水电资源以及中部地区便利的交通枢纽优势,形成富有区域特色的能源安全保障体系,以点带面,带动国家整体能源安全保障水平有效提升。 三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随着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和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战略的全面实施,我国已形成板块联动、核心带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虽然各地区在能源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不可否认的是各地区也存在不同类型的矛盾和问题,主要包括:区域GDP总量差距进一步拉大,GDP增速呈现差异化,人均GDP相差较大;区域能源结构性矛盾突出,能源供需呈现明显区域特征;生态环境局部问题仍然突出,能源富集地区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历史关头。能源作为区域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来源,区域协调发展离不开能源革命的支撑保障,可见,区域能源革命的实施必然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四是推进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现在再按照过去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来做,不仅国内条件不支持,国际条件也不支持,是不可持续的。2019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新时代抓发展,必须更加突出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能源经济作为产业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发展理念的提出为新时期能源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立足各地区的资源禀赋特点和发展阶段实际,推进区域能源革命将有利于从根本上推动我国能源领域的质量变革、动力变革和效率变革,进而为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三、因地制宜推进能源革命的战略思路 立足我国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35年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个发展阶段的安排,充分考虑国际能源供需格局深度调整和能源科技创新发展趋势及面临的挑战,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以“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为指引,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因地制宜推动区域能源革命,加强区域能源革命布局和合作,避免一刀切,实现能源革命和区域发展战略互相促进、相互融合,构建推进区域能源革命与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持续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形成区域之间能源革命和经济社会生态发展方面“1+1>2”的最优局面,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高我国能源安全保障水平,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力支撑。 第一,坚持顶层设计和分步推进相结合。当前我国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用系统理论来研究能源革命推动问题,厘清能源与外部发展以及能源内部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同时按照区域发展要求,立足未来发展进行系统和全面的顶层设计,厘清各个发展阶段的目标任务,形成分阶段推进格局。 第二,坚持系统最优和区域特色相结合。在推进能源革命过程中,既要从全局最优角度出发,加强战略总体研究部署,把握共性、全面推进能源革命,又要高度重视区域自身特点,从各地区实际出发,支持区域形成各具特色的推进模式和发展思路,明确各区域能源发展的功能定位和顶层设计,体现出区域特色和作用,形成推进能源革命合力,促进区域能源革命和区域发展战略相协调。 第三,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推进能源革命,需要兼顾长远发展和现实需要,要灵活运用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建立起良好的实施机制,通过解决各个具体问题和实现一系列阶段性目标,推进我国能源革命和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战略目标的实现。 第四,坚持全面推进和示范引领相结合。要充分发挥各区域的比较优势,鼓励一些区域充分利用自身有利的条件、独特的资源、丰富的经验、成功的模式,在推进区域能源革命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积极探索,在体系和机制方面先行试范,总结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在全国进行推广,引领能源生产消费革命向纵深开展。 第五,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创新相结合。能源革命在我国已开展了广泛的实践,要对这些实践经验进行系统总结和深入研究,形成系统化知识和规律性认识,并结合运用现代经济、管理、产业、能源和工程领域的最新成果,有效指导区域能源革命和经济社会发展。同时,要加强实践创新,在许多领域和环节谋求进一步突破,通过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以及科技创新,开拓创新理念和思路,创造性解决能源革命推进过程中的问题。 四、因地制宜推进区域能源革命的战略举措 能源革命的推进必须紧密结合各区域经济社会、能源和生态环境的发展现状,因地制宜地采取差别化的路线。 (一)京津冀地区 近年来,京津冀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能源需求总量的持续增长,从而加剧区域能源对外依赖程度,总体供应呈现偏紧的局面,能源消费结构以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为主,煤炭消费占比超过70%。京津冀地区是大气和水污染最严重、资源环境与发展矛盾最尖锐的地区,2019年,京津冀及周边区域(“2+26”区域)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细颗粒物(PM2.5)三种污染物的浓度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6倍、1.48倍和1.58倍。 因此,京津冀地区应重点推进能源与经济、环境的协同发展,力争在生态环保方面实现率先突破。 主要举措包括:发挥优势,以能源技术革命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继续做好炉窑、机动车、散煤等污染源治理,改善生态环境水平;以低碳、创新为重点,探讨布局国家能源大数据中心等科技平台,推进雄安新区建设。 (二)长江三角洲地区 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实力雄厚,以占全国六分之一的人口、2.2%的国土面积,创造了接近四分之一的经济总量。长江三角洲地区能源需求体量庞大,高度依赖外部输入,2017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煤、石油、天然气的净输入占消费总量的比重分别为78.7%、98.3%、97.1%。 长江三角洲地区应依托一体化发展优势,建立集成优化、区域联动、智能调控的能源系统,推动区域创新发展。 主要举措包括:发挥科技创新资源优势,着力突破能源装备制造领域“卡脖子”技术;打造长江三角洲地区现代化能源大系统建设先行示范区,建立健全利益协调和补偿机制,提升长江三角洲地区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三)珠江三角洲地区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前沿,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区域经济外部依赖性强,GDP有约一半是通过国际贸易来实现的。珠江三角洲地区能源消费强度相对较低,但化石能源主要依赖省内外调入和进口,电力供应整体对外依存度约为60%。 珠江三角洲地区应重点依托“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造国家油气储备基地和可再生能源基地,成为国家能源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一环。 主要举措包括:利用地缘优势,加强国际能源合作和海洋油气开发,加快推进大型石油、天然气接收及储备基地建设;积极有序开发海上风电资源,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利用储运基地优势大力发展天然气,安全高效发展核电,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推进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和生态环境保护。 (四)老工业基地 老工业基地包括东北三省和山西省,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为国家经济建设贡献巨大,是我国西部开发、东北振兴战略的重点区域。当前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结构性矛盾突出,2014年以来,东北三省经济增速大幅回落,经济增长排名全国垫底。能源生产和消费以高碳化石能源为主,能源低碳转型任务艰巨。 老工业基地应重点以能源高值化、多元化、低碳化推进经济转型,激发老工业基地振兴新动能。 主要举措包括:系统谋划“山西–蒙东–东北”能源经济走廊建设;立足资源和原料双重属性,推进电化共轨,形成煤炭资源和化工基础优势合力,实现化石能源高值化利用;推进陆相页岩油革命,加强油气供应多元化;系统谋划“山西–蒙东–东北”能源经济走廊建设。 (五)中部地区 从2004年中央政府提出“中部崛起战略”以来,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经济增长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处于中高速增长水平。中部各省都存在比较严重的能源供不应求的矛盾,其中江西省、湖南省、湖北省能源对外依存最高,分别达到83%、78%和73%,能源缺口最为严重。 中部地区应充分发挥枢纽区位优势,依托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北能南运,重点打造成为保障中部及东部地区能源供应,服务于中部地区崛起、长江中游经济带、长江三角洲经济带、珠江三角洲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能源综合枢纽站。 主要举措包括:加强能源合作和煤、石油、天然气储备能力建设,提升能源保障和供给能力;加强能源网络和储能设施建设,建立多能互补的能源系统;继续推进国家能源原材料基地和制造业基地建设,催生发展新动能,推动区域经济绿色低碳发展。 (六)能源富集地区 能源富集地区主要包括西北地区的新疆及能源“金三角”地区,是我国“西煤东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重要基地。能源富集地区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拉动经济增长,发展方式粗放,同质化竞争明显,资源型经济发展模式在新疆及能源“金三角”地区工业中仍占主导地位。能源富集地区水资源匮乏,土地荒漠化、沙化严重,同时能源产业在二氧化碳排放、固体废弃物处理等方面问题严重。 能源富集地区应重点依托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打造绿色可持续的国家能源安全保障基地。 主要举措包括:加强能源资源勘探、科学开发和清洁高效利用,有序开发风光资源,延伸国际能源合作领域,筑牢我国西部桥头堡,夯实国家能源安全保障支柱;统筹铁路、电网和油气管网建设,优化煤、石油、天然气、电输配网络,强化国家能源安全保障基地功能建设;多能互补融合,促进区域能源总体低碳化;坚持生态优先,筑牢我国西部生态屏障。 (七)西南地区 西南地区整体经济发展程度仍然不高,贫困人口多、人均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工业化进程落后,在全国处于欠发展地区。西南地区水、电、风、光、天然气等清洁资源丰富,为实施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国家能源战略提供了重要支撑。 西南地区应重点推进清洁能源开发与消纳,打赢脱贫攻坚战,共享能源发展成果。 主要举措包括:合理制定水电开发时序,加强藏电外送研究;推广风–光–水互补综合开发利用,提高水、电等可再生能源消纳;推进页岩气规模化开发利用;深化国家层面的西南地区清洁能源跨省区消纳机制。 五、对策建议 (一)加强能源革命顶层设计,明确我国能源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能源生产消费大国,把能源发展和能源革命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按照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我国能源战略管理能力,引导我国能源领域重要资源向国家战略性方向集聚,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力支撑。立足我国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个发展阶段的总体安排,充分考虑世界能源未来发展和能源科技创新趋势及面临的挑战,明确我国2035年能源革命战略目标、重大任务和重大政策,对2050年能源革命进行战略性部署。 (二)明确区域能源革命的功能定位,形成统筹协调推进区域能源革命的良好格局 进一步组织广泛调研,征求相关发展和能源管理部门的意见,从政策上明确上述七类区域在能源革命中的功能定位、战略目标和发展思路。按照顶层设计和分步推进相结合、系统最优和区域特色相结合、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的要求,精准规划各区域能源革命路线图和实施路径。因地制宜推动各区域能源革命,注重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加强区域内能源革命与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发展相协调,形成各区域内部特色明显、协调一致、效果显著的推动能源革命的格局,促进各区域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资源互济互保、互为备用,提升区域能源一体化发展水平,实现区域内“1+1>2”的共赢格局。 (三)加强区域能源革命试点,通过改革办法加快探索形成推动能源革命的高效机制 鼓励能源革命探索创新,根据各区域实际状况,以探索能源革命先进经验、解决能源革命相关重大问题为出发点,积极开展能源革命试点。加快推进山西能源革命排头兵工作组织实施,及时总结经验向全国推广。利用雄安新区建设历史机遇,瞄准世界一流水平,高起点推动能源革命试点。推动京津冀能源革命试点,探索一体化区域强化能源合作和生态环境治理的先进经验。开展长江三角洲地区能源一体化先行示范区建设,推动长江三角洲地区能源合作从单一项目合作发展为全面深度一体化合作。开展西南地区能源革命试点,探索总结利用水能推进当地经济发展和开放共享发展的模式。推动能源“金三角”地区和新疆地区能源革命试点,探索和总结能源富集地区和我国能源战略储备区的能源革命模式。 (四)明确区域能源革命实施责任和考核监督机制,确保区域能源革命取得预期效果 加强区域能源革命组织指导,强化地方各级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的责任,强化各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的责任。强化以区域为特色的能源管控。支持建立区域能源革命联合协调机制,针对不同区域特点,探讨成立专门委员会或建立相关机制,推动联发联控,按照因地制宜、因地施策的原则,对各区域能源革命进行统一领导,推动相关政策落实。推动协调区域内各个行政主体积极合作,加强区域内部能源革命统一指导和行动。在国家层面要加强区域间能源革命的协调,同时积极指导各区域开展国际化能源合作。
  • 《《2025中国农业农村低碳发展报告》发布——我国生态低碳农业呈稳中有进发展格局》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张毅
    • 发布时间:2025-06-04
    • 5月17日,中国农业农村低碳发展报告发布会暨第十八届农业环境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发布了《2025中国农业农村低碳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我国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工作有序推进,生态低碳农业稳步提升,减排固碳科技创新快速发展,农产品碳足迹核算体系不断完善,低碳农业新模式不断涌现,农业农村低碳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农业农村减排固碳成效显著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农村碳达峰碳中和研究中心主任、农业农村部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综合实验室主任梅旭荣表示,报告基于稳产保供、资源利用、生态服务、低碳发展和经济发展5个维度、26项指标,构建了生态低碳农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明确2016-2022年31个省(区、市)生态低碳农业发展基本态势,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生产模式向可持续发展转型的关键攻坚阶段,区域间发展存在一定的结构性差异和不均衡性,东、中部地区发展较快,西部地区提升潜力较大。 报告指出,2022年我国发布《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以来,先后发布和实施了数十项政策、措施,我国农业农村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畜牧业领域,截至2023年,全国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73.2%,种养结合农牧循环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79.4%。 在渔业减排中,我国鼓励建造新材料新能源渔船,研制节能环保装备,研发了适用于养殖期间调控底质的池塘底质改良机;结合紫菜养殖模式,相关科研单位联合研发了节能环保型紫菜采收作业工船等。 在农田和草地固碳扩容方面,我国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秸秆资源数据平台,2022年,全国主要农作物的秸秆产生量为8.65亿吨,可收集量7.31亿吨,综合利用率达88.1%,肥料化利用率为57.6%。通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有机肥替代化肥等措施,2023年全国农用化肥施用量5021.7万吨,且连续8年保持下降趋势。此外,自2020年实施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3年以来,东北四省(区)已累计在223个项目实施县实施保护性耕作2.01亿亩次,2022年实施面积达到8300万亩。 在农机节能减排方面,报废更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淘汰高耗能及落后农机,促进新型、高端、智能、绿色农机推广应用,提升了农机装备作业质量、作业效率、可靠性和适用性,有效减少了化石能源消耗。 在可再生能源替代方面,积极推进农村沼气转型升级,截至2023年底,以畜禽粪污、秸秆等农业废弃物为原料的各类中小型沼气工程、大型和超大型沼气工程分别为6.22 万处和5518 处。大力推进秸秆打捆直燃集中供暖,辽宁、黑龙江、山西、河北等地开展了秸秆打捆直燃集中供暖试点示范。有序扩大秸秆成型燃料推广范围, 2023年全国固化成型燃料工程1919处,年产量1239.45万吨。大面积推广应用太阳能利用技术,至2023年底,全国累计推广太阳房37.38万处,安装太阳能热水器4101.9万台,推广太阳灶73.57万台。 科技创新助力农业低碳取得新进展 农业既是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的脆弱行业,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来源之一。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如何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土壤固碳能力,已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议题。 在农业减排方面,报告指出,2015年是我国作物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的转折点,2015-2020年作物生产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水平下降了16%。节水灌溉技术不仅能显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还可提高作物生产力和水资源利用效率。与传统淹水灌溉相比,浅层灌溉和间歇灌溉可分别节水44%和67%,降低了37%全球净增温潜势和44%温室气体净排放强度。精准施肥技术可合理调整施肥量和时机,避免因过量施肥导致的氧化亚氮排放。相比普通氮肥处理,秸秆还田配施缓控施肥处理显著提高小麦和玉米产量14.6%和13.2%,减少年平均温室气体排放总量10.7%。轮作与间作种植技术可有效提高养分和光温水利用效率,降低氧化亚氮排放。 在农业固碳方面,通过保护性耕作、免耕、降低土壤密度、深松、局部施肥等措施,改变根系形态和结构、根际沉积物质量和数量、根系碳的分解和稳定、微生物生物量和活动,从而增加碳固存,影响土壤碳固存。 “当前,新的科技成果不断运用到农业生产中,不断助力农业农村绿色低碳发展。”梅旭荣介绍,“如基于监测与自动控制的智慧农业技术,可实现生产管理与化肥农药投入以及动植物生长过程、需求精准匹配,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导致的水、光照、热量等气候资源变化。” 多种农产品碳足迹稳步下降 报告还发布了油菜、柑橘、鸡蛋等农产品的碳足迹。梅旭荣介绍,按照《2019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的核算方法和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核算框架,采用从“摇篮到大门”的系统边界,也就是从生产资料准备到农业生产过程,去核算种植农产品油菜和柑橘,以及养殖农产品鸡蛋的碳足迹。 2015年至2022年,我国油菜生产中,每千克油菜碳足迹均值为0.84千克二氧化碳当量,也就是说,从“摇篮到大门”,每千克油菜生产中,会产生相当于0.84千克二氧化碳的温室气体排放,这一数据,接近全球平均水平,并且这一数据呈波动下降趋势。 2015年至2022年,我国柑橘生产中,每千克柑橘碳足迹为0.17千克二氧化碳当量,梅旭荣表示,“这一数据低于全球其他国家,甚至可以说是全球最低的。” 报告还核算了2024年不同生产模式下,鸡蛋的碳足迹。梅旭荣介绍,大型养殖场的碳足迹比较低,每千克鸡蛋的碳足迹为1.02千克二氧化碳当量,而中型养殖场则为1.25千克二氧化碳当量。不同规模养殖场鸡蛋碳足迹存在明显差异,中型养殖场的鸡蛋碳足迹高于大型养殖场。饲料种植加工环节碳足迹贡献最大,其次为饲料运输环节、粪便管理环节和养殖场能源环节。但总体来说,我国鸡蛋的碳足迹,低于全球大部分国家。 “未来我们还将继续进行更多的检测和核算,精准识别出减排潜力的关键环节和区域,这有利于促进绿色消费和低碳生产的良性互动,更好地践行大食物观。”梅旭荣说。 报告还对未来“十五五”时期的农业农村低碳发展,提出了战略方向建议。报告建议,进一步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将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纳入全口径核算范围;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推动以碳强度控制为目标的低碳发展模式;加强生物、信息、材料科学与农业减排固碳科技深度融合,创新驱动农业农村低碳发展;探索人-地-粮-生态协同发展路径,创建农业农村低碳发展的中国标准和中国方案。